当下,正是河南花生开始收获的季节。9月3日,走进杞县阳堌镇西营村,成片的花生田映入眼帘。绿油油的花生田下,藏着一个个颗粒饱满的“致富果”。田间,花生收获机履带翻滚,机声隆隆。农民站在花生收获机旁,看着一朵朵从田地里“翻”上来的花生,脸上的笑容抑制不住地流淌开来。
从小面积种植,到大范围推广;从单一农作物售卖,到深加工办厂……近年来,杞县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导向,围绕花生、大蒜等农作物产业调结构、挖潜能、促振兴,通过本地优势农作物打通多条链,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集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串起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民在田间收获花生。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沙质土壤,使阳堌镇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万亩以上,年产量4800万斤,产值一亿多元。”在阳堌镇西营村花生田间,该镇纪委书记吴帅现场推介起了阳堌花生。
走进阳堌镇张寨村花生米加工基地,往来的花生种植户络绎不绝。“这三四年俺都来这个产业园卖花生米,在家剥好就拉来了。俺跟这家企业签了订单合同,比市场价高两毛钱嘞。今年我家花生收了一千多斤,按照每斤四块五来算,能挣五千多块。”阳堌镇黄二庄村朱凤杰站在满载花生米的三轮车上,成袋成袋的花生米倾洒而下,填满了农民的“钱袋子”。
工作人员封装花生制品。
花生破土而出后,就在加工基地开启了“奇妙旅行”。经过花生去皮机、花生米去石机、筛选机等自动化加工设备后,一粒粒品质上乘的花生米就顺着巨大的机器“漏斗”滚落在工人们早就准备好的编织袋中。随后,这些优质花生米有的进入花生粉碎机变成了花生碎,有的进入炼油车间提纯出优质花生油,还有的经过腌制、油炸、包装,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杞县是中国大蒜之乡,在做强花生产业的同时,大蒜已成长为百亿级的大产业。杞县大蒜区域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年交易量200万吨,大蒜产业总产值242亿元,均已稳居全国县域第一位。
“这几年,杞县大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规模化发展、精深化加工、品牌化打造’思路,一头蒜串起多条链,杞县大蒜享誉海内外。”杞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何永涛表示。
蒜农将大蒜去皮装袋。
走进杞县大蒜交易市场,蒜农围坐在蒜堆前,忙着给大蒜去皮装袋。虽然当下不是大蒜收获的季节,但大蒜市场依旧向往来客商提供着品质上乘的杞县大蒜。
“杞县拥有专业化大蒜交易市场和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130多家,交易额110亿元;拥有冷藏企业200多家,年贮藏能力超110万吨。通过我们专业化的市场,能够为往来蒜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杞县大蒜行业联合会秘书长陈新奇介绍。
2023年,河南省唯一一家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杞县落户,杞县建成了集绿色生态种植、加工、研发、质检、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大蒜现代产业园,拥有国内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杞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使大蒜突破“原字号”“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产品进军,做足做透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大文章。
一业兴,百业旺。杞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全力打造花生、大蒜等农作物全产业链条,产业效益不断增加。未来,杞县将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作者:叶中琳 刘启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