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澎湃的澜沧江千年不变的从这里流过,远处美丽的达美拥雪山亘古守护着这里。位于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盐井盐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散落在澜沧江两岸,阳光照射,一块块盐田映出黄、绿、青的色彩,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涟漪。
这是古代“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第一个站点,千年来以产盐闻名。千年盐田见证着历史变迁,其中,有变也有不变。
千年盐田。
不变的是千年传承的工艺。
柏木搭棚,顶铺草木,上敷本地泥土,注入山体内自然流下形成的卤水井水,棚顶卤水蒸发晒盐,泥木棚顶滴渗结晶盐。1300多年来,原始的晒盐方式从未改变。
一块块盐田大小不一,大则上百平米,小则三四十平米。不远处已有村民在修整盐田。刮泥、梳扫、刷泥、再扫、拍打…一道道工序,严谨的一丝不苟。
整修盐田的村民。
“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产出了‘桃花盐’,那是品质最好的,尝尝这个结晶盐,像吸管一样中空,带着甜味”,比划着有手掌长短,像冰溜子一样的结晶盐,纳西民族乡加达村村民扎西拉姆说,每半个小时才会滴渗一滴,像这么长的已经有5个月了。
变化则在方方面面。
来到澜沧江边,盐田最低处,石混塔状物耸立在这里。塔中是从周边山体顺着地底自然形成的盐井,据说有百十米深,而塔正是为了保护井水不被江水倒灌,保护村民们产盐品质而专门修建的。从盐井中伸出的数根管子,配以抽水机,从此让村民们不用沿着崎岖的道路、猫着腰穿行在盐井和盐田间取卤水了。“2002年,那年我17岁,终于盐井通上电,我和妈妈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的到盐井取水了”扎西拉姆说。
在加达村旁,离盐田不远处有一排低矮狭小的房子,指着一间破败不堪的土坯房,扎西拉姆说,小时候他和父母就是住在这里,现在家里盖起了藏式小洋房,这里已成了存放盐巴的库房了。在屋里,堆积着一袋袋白色或红色的盐巴,白色似雪,那是桃花盐、结晶盐,在藏区煮肉、烧茶最受欢迎;泛红色的盐巴成颗粒状,主要用于药浴、泡脚。意想不到,扎西拉姆还是位网红,“盐田拉姆”意为盐田的仙女,去年家中32块盐田,她就卖了20多万元,“不光卖自己啊,有时候也帮乡亲们在网上卖”。
扎西拉姆介绍自家老房子,现在已经是存放盐的仓库。
如今的加达村,热闹非凡,背依原始森林,面朝奔涌的澜沧江,俯瞰千年盐田,品尝盐井加加面,曾经偏僻原始的小村落,今朝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村道两旁排放着一个个小摊位,摆满了自家的盐井盐、青稞酒、葡萄酒等特产,“在我小时候,父亲经常到外面去卖盐,没有车,路不好,大多是背着出去,我和母亲就负责在家晒盐,六七岁时就记得跟着母亲一桶一桶的背卤水,直到灌满家里盐田”,村民曲珍今年已经36岁了,随着加达村乡村旅游兴起,她也支起了摊位,除了照顾家里,小小的摊位一年也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曲珍在自己的摊位售卖土特产。
靠山吃山、资源变现,如今的加达村,农文旅融合,依托千年盐田旅游开发,去年接纳游客约4.6万人次,村民旅游增收264万余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