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时节,稻菽芬芳。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在外务工的乡友们不约而同地回到老家,感受丰收的喜悦。在广西北海务工的夏平阶说:“我这十多亩田,因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只得撂荒。没想到今年被合作社全部流转了,经过开垦,田地焕发了生机。”
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兵驹是湖南省劳动模范。2011年,他在聂市镇承包经营农具厂时,看到了大片田地被抛荒,心中特别不是滋味。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闯进了他的脑海——回家种田。2012年,张兵驹承包650亩水田种植双季稻,但由于不懂技术,年底亏了10多万元。2013年,他扩种至1500亩,在临湘市农业农村局技术骨干的指导下,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当年粮食总产700多吨,获净利20多万元。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他底气越来越足。目前,他已流转土地4000余亩,购置农机80多台套,建立起包括水稻生产、稻虾套种、惠农服务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撂荒田改造现场。
近两年来,地处长江南岸的临湘遭遇了严重旱灾。张兵驹倡导“五级提水法”,确保流转的农田风调雨顺,但他没流转的那些小块土地却因天气等原因,颗粒无收,造成连年抛荒。张兵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今年“双抢”过后,他利用农闲时间,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将长源村沈家组、朱木组、灯台组等撂荒田纳入整治范围,从8月份开始,每天组织6台挖掘机、6台铲车,在荒芜的田野来回穿梭,一干就是50多天。
沈家组60来岁的村民沈三元,手里拿着全组村民签字的感谢信和锦旗递给张兵驹,激动地说:“我们组里只有8户人,一家十几亩田,因缺水,种田效益低,劳力都外出务工,全组近百亩田全部荒芜。感谢合作社出资30多万元,每天组织挖机、铲车平整土地,解决用水的问题,让撂荒田重新变成了良田。”
村民代表给张兵驹送锦旗。
灯台组因地势偏高,用水困难,一遇干旱天气就颗粒无收。张兵驹组织劳力挖了800多米长、2米多深的渠道,确保农田灌溉不愁。该组村民李炎林手里拿着一面写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锦旗要送给合作社,不善言辞的他,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浇灌不愁,田里就有收成了。”
朱木组的向阳辉年纪较大,他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时,机埠抽水的情景。但是到了90年代,机埠坏了后,组里的渠道三十几年没抽过水。再加上这几年旱灾严重,田地基本荒芜。如今,经过合作社的抛荒治理,田地重新得到了水源的滋润,向阳辉对此感到特别兴奋,认真计算一亩田可增加多少收成。
在模范的引领带动下,如今,聂市镇长源村的田野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王宇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