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政协召开协商座谈会——凝聚共识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农京宣
  • 2024-11-17 21:27:54

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如何能踩准加速器的油门,集体的智慧必不可少。

近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协商座谈会。该议题是市政协今年确定的10个协商座谈会议题之一,这次会议又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召开,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汇报了近期调研情况和主要意见建议,8位委员和专家作发言,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委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为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重要作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凝聚了广泛共识。

以全局全域视角深化城乡融合内涵

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聚焦“整体性推进”,坚持“一盘棋”思维开展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协商与“百千工程”重点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蒙协作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由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牵头,组织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联合民主党派和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相关涉农区实地调研,并赴河北、天津、浙江、上海和内蒙古等地学习考察,组织各类调研20次,500余人次参加,为做好协商议政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京郊城乡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了解决温饱时期的“造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期的“造厂”、新世纪以来地产经济主导的“造城”,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将逐渐同步承担起推动区域人口、产业集聚与承接城市产业、功能辐射扩散的双重功能和作用。通过这次调研,委员们对如何发挥北京农业农村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立足首都发展用全局思维看‘三农’,跳出一时一域用广阔视野看‘三农’,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眼光看‘三农’,推动农业农村主动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承接、添秤、服务、增彩’的强大支撑。”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李成贵总结。

近年来,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不断取得佳绩。但调研也发现,全市还存在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创新性研究还不够;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不高;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路径不多;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乡村建设对比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乡村旅游需要提质升级等问题。

看到不是目的,改进才是方向,这也是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需要挖掘和释放农业农村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美学等多元价值,这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支撑。首都农业农村要对标‘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主动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快完善新型城乡关系,更好承接超大城市溢出效应,有效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李成贵表示。

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提升城乡融合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容已内嵌于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如何才能成为名副其实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首要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乡村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对此,委员们纷纷提出,要立足北京资源禀赋,发挥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家园,促进首都和谐善治,提升首都发展的软实力,彰显东方大国首都的独特风范。

“新阶段乡村应成为满足市民多元需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优享胜地,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战略腹地,并且应成为形成有效投资和扩大市场消费的重要载体。”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表示。对此,他提出以乡村和美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大力培育乡村新业态新机制新动能。瞄准首都消费多元化、消费水平多层次的需求,深入挖掘北京市现代化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和特征,强调农业业态和价值的多元化,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出发,推进农业农村多功能性演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增收潜能,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认为。他建议,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

乡村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不深、质量效益不高,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资产的多元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树立大资源理念,重新发掘乡村资源资产的价值。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介绍,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看,“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体现在于乡村资源更加高效地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其价值具有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组合”功能,首都都市圈空间布局的“拓展”功能,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转移的“承接”功能,统筹超大城市发展与安全的“屏障”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走廊”功能。

“建议以北京市新一轮‘百千工程’片区化发展要求为抓手,突破行政区划边界,对乡村资源资产进行跨区域整合梳理,不仅包括土地、房屋、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还应包括人文、历史等无形资产。从市场和运营的角度,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深度发掘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实现跨村庄的资源资产协同配置利用,发挥‘1+1>2’的效能。” 范宏表示。

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首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个被落后农村包围的城市,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和安定,必须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条路如何走?对此,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发挥乡镇联城带村功能,分类推进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发展建设,积极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产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形成区域城镇与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增强其区域人口集聚力、公共服务辐射力、经济发展带动力。

近年来,随着首都中心城区产业和功能加快向郊区辐射和扩散,进入以“建区”为主的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发展新阶段。对此,北京市农研中心总经济师陈雪原认为,创新区级统筹体制机制,优化布局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二三产业园区、农业科技或休闲园区与农业基地,以城乡功能与产业专业化布局发力郊区经济增长,是缩小城与乡、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收入差距,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实施两轮“百千工程”,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95%的农村住户实现了清洁取暖,85%的村庄实现了污水处理。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田野景观构建,以及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上北京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认为,“要适度压缩以单一产量为目标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集聚、多场景应用,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传统村落为形,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既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京味”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绿色产品的供给者和品质生活提升者,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均GDP已达到2.75万美元,城镇化率达87.8%。但农业产业链短、乡村旅游增速慢、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表示:“要健全完善联建共富机制,推动乡村旅游迭代升级、推陈出新,契合市场热点,确保乡村旅游的‘长红’。通过‘资源整合+文化激活+产业带动+专业运营’,以普惠、共享机制,推动农民成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不断提供新点子、举办新活动、创造新美食、提供新服务,将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有许多问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探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红强调,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优势,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扣“四个中心”定位谋划推进“三农”工作,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将调研协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意见建议,及时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共同推动首都“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农京宣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