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扮美乡村靓“面子” 挖掘文化壮“里子”——黑龙江省宝清县文化促进乡村建设走笔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原红莹
  • 作者:唐旭
  • 2024-12-17 19:18:17

铲车清雪、清洁车转运生活垃圾、修护围栏……冬日里的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镇曙光村,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和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经过几日的“冬日会战”,打扫一新的曙光村,房前屋后干净清爽,村路宽敞整洁。村民张玉辉感慨地说:“以前村里垃圾随意堆放,如今村里环境好了,我们喜欢在村里转转、太阳下坐坐唠唠家常。”

就在曙光村村民们完成一天的清扫任务、准备回家时,龙头镇庆九村里响起了欢快的鼓点。循着鼓点走去,只见村民们手拿彩扇、腰扎红绸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尽情地扭着秧歌。“今年我家重新修整了围墙、刷了房子外墙。”村民于杰扭完秧歌热情地招呼记者去看看他家的新院墙。“村里鼓励我把废旧的东北瓦罐、石磨砌在砖墙里,现在来往的游客常来这里打卡。”于杰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境好起来,他打理起自家的小院来更加用心。在他看来,这几年村里变化的不仅是环境,高涨的精气神更提升了他的幸福感。

曙光村和庆九村的乡村美景只是宝清县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宝清县在通过“六清一修一改一建”集中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扮靓乡村。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有了“面子”更有“里子”?宝清县着手以乡土文化作为抓手推动乡村建设。当老房子、老民俗等沉睡资源被唤醒、盘活,当一段段东北抗联、开垦北大荒的历史被挖掘,一幅“村庄美、乡风正”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徐徐打开。

走在小城子镇太平村的红色文化广场上,十二烈士主题雕塑、抗战历史浮雕墙、爱国主义主题宣传长廊等记录的东北抗联队伍抗击日军故事让人驻足浏览。

“太平村地处完达山脉腹地平原、沿着宝石河而建,我们把宝石河修复历史、美丽山水以及抗联红色文化等挖掘出来,让文化广场成为有效教育群众的‘露天讲堂’,既让环境美深入人心,又提升村民的精气神。”小城子镇党委书记潘德海告诉记者。

距太平村仅17公里的梨南村,则从“北大荒精神”“知青文化”中找到了提升村民精气神的答案。“知青时代的建筑里,茅屋和砖房最为经典,用黄土和茅草搭建的茅屋作为知青宿舍,用红砖搭建的宝清影院、新华书店、国营宝清饭店、第一药店、照相馆等场所,丰富了那个年代下乡知青的生活……”在“知青小镇”中,返乡创业大学生于峰向游客讲述知青拓荒北大荒的感人故事。游客穿梭于知青小镇的各个角落,仿佛走进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古老的建筑、遗留的知青物件,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过去我们梨南村条件一般,以前一进县城我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家是哪个村的。”梨南村村民李焕烔欣喜地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现在我们到哪儿都自豪地说自己是小城子镇梨南村的!”于峰告诉记者。

随着“北大荒精神”的不断挖掘,村民的自豪感不仅越来越足,还主动承担起村里环境整治提升的工作。“现在大家都把自己家院里收拾得板正,家门外的公共卫生也自觉维护。”李焕烔自豪地说,“我自己也承包了一块废弃加油站改造的荒地,亲手把这打理成小花园。”他告诉记者,他还打算把小花园旁的废旧农房拾掇一下,来年春天变成“游客驿站”免费让去知青小镇的游客歇歇脚。

村民李焕烔们,如今成为了保持宝清人居环境靓丽的主力军。截至今年11月底,宝清县投入资金137.06万元,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桶6420个。各乡镇累计组织参与环境治理人数8328人次,出动车辆4917台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5357人次,共计清理大型垃圾堆1363个、清理垃圾3949.79立方米;农房翻建改造总任务31户,其中无房租赁4户,维修12户,新建15户

提振村民底气的还有村民们越来越鼓的腰包。

据了解,宝清县依托东北抗联文化、北大荒精神,开发了集“红色历史体验、绿色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体验项目。据统计,2024年1-11月,全县接待旅游人数138.4万人次,同比增长39%,带动旅游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6%。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