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基地纷纷落户眉山市洪雅县。图为洪雅县玉屏山野鸡坪露营地。 资料图
如何既夯实生态安全根基,又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四川省眉山市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总牵引,先后出台《眉山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八条措施》《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眉山行动方案》,将“护绿、扩绿”与“兴绿、活绿”并举,因地制宜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实现路径,为眉山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蓄水于山”“固碳于木”——
夯实绿化生态安全根基
初冬的眉山少雨,但洪雅县柳江镇上游的花溪河水仍汩汩流淌,水源充足。沿凤凰村往上,茂林掩映之下,溪沟支流的溪水潺潺,水质清澈。柳江古镇因山水闻名,花溪河水长年不断,虽不是旅游旺季,但每年冬春季节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烟雨柳江的古镇风情。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柳江古镇的旅游热度持续,离不开柳江镇上游以杨村河、花溪河流域为主体的3.8万亩森林的水源滋养。洪雅县柳江镇党委书记冯露西介绍:“柳江古镇,因水成镇,因水有名。作为柳江镇的林长,有责任持续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千年古镇山高水更长。”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洪雅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刘伟解释,森林“雨天能蓄水,晴天能出水”,每亩有林地比无林地大约可以多蓄水20立方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改善水质的积极作用明显,隐形水库名副其实。地处青衣江流域的洪雅县共有森林206万亩,大概相当于一座储水4000多万方的水库,是长江上游“绿色天然水塔”之一。
驱车沿青神县瑞峰镇岷江河东岸一路行进,沿岷江河山地展开的万亩翠竹长廊郁郁葱葱,覆盖瑞峰、白果两镇。在瑞峰镇天池村山上,“斑布一号”竹试验种植区域内,竹林茂密,竹径粗壮。
“一公顷普通毛竹林能固碳5.09吨。而公司培育的‘斑布一号’竹产量是普通毛竹的5倍。主要栽种‘斑布一号’的青神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每年固碳在1.6万吨左右。”环龙材料(青神)有限公司材料部负责人胡勇说,公司大量使用“斑布一号”竹材生产纸品,符合国家减碳政策,已经获得银行机构低碳授信5000万元,目前到位低息贷款资金2000万元。
作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洪雅林场八面山工区也是森林经营碳汇试验点。试点区的实验林抽减间伐,减少植株,与旁边的比较林对比,试验林的水杉胸径更粗,树型更高。
“实际就是单位面积林木蓄积率更大,固碳能力相应增加。”洪雅林场森林生态与景观培育科副科长曹学琴介绍,下一步将会同高校及科研专业机构科学测定试验区固碳数据,力争早日进入碳汇产权交易市场,让森林经营碳汇能够真正“变现”。
2022年5月,洪雅县成立县级森林碳汇管理局,将林业碳汇项目与国家储备林、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项目相结合,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2022年11月,洪雅国有林场成为全国首批森林碳汇试点单位。2023年2月,洪雅县森林碳汇管理局、县国有林场与四川农村信用联社达成县国有林场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共识,首批发放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9000万元。2023年4月,洪雅洪林公司与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预售协议,开启首次碳汇交易。
据洪雅县林业局资料统计,洪雅全县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478万吨,可实现碳汇预期收入2583万元。“固碳于木一方面具有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探索森林固碳增汇变现,还具有经济价值。”洪雅县林业局局长杨林华介绍。
“藏粮于林”——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丹棱县杨场镇恒丰核桃专业合作社核桃种植基地繁忙而喜悦。从2019年开始嫁接改良的500余亩核桃新品种“川早2号”迎来丰收,产量达到35万斤,不仅为合作社实现经济效益60余万元,同时附近百余名村民们通过采摘、分拣、运输,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合作社核桃基地已经列入天府森林粮库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核桃产业联农带农,以绿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基地负责人胡远超颇有信心。
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作为汪洋镇油茶产业基地核心村,依托原有老油茶林,引进四川卫智达农业开发公司投资1500万元,结合低效林改造项目,培育油茶基地,探索“油茶+中药材+豆蔬”立体栽培特色种植模式。该公司负责人黄从文说:“目前已建成1000亩,年底将新增2000亩。”
初冬季节,洪雅东岳海拔1000多米的八面山上云气氤氲,天气已冷,洪雅国储林一期项目八面山种子基地后山的劳作却依然火热。林地下,一块一块的平地已经整理完成,当地村民正在林场林科所的指导下,用红谷土盆试种铁皮石斛、叠鞘石斛。负责技术指导的林科所所长刘仁东介绍,除盆栽以外,还采取绕树挂栽、木架床栽和石块集中拼栽等方式,种植铁皮石斛、叠鞘石斛70余亩。“2~3年后就可采摘成材石斛出售,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种苗。”刘仁东说。
在二十公里外的岩盐洞工区,间伐抚育的柳杉林中,八月竹苗已近一米来高,苗竹旁长出细细的笋子;相邻的中药材厚朴植株已经超过一米,叶片浑厚。整个岩盐洞工区国家储备林4.54万亩,首批集中连片4342亩实施“林竹、林药”模式,除栽种八月竹采摘冷笋,还栽有厚朴、黄柏等提取中药材。岩盐洞管护站党支部书记刘启军对2024年夏季国有林场高庙罗汉山区域、木姜岗区域冷竹采笋权分别拍出12万元和8万元的价格很是羡慕。“岩盐洞工区有4000多亩已成材的冷竹,明年我们要学习拍卖模式,林笋产品收益可以实现零的突破。”刘启军说。
本属传统林业的核桃、油茶以及石斛、厚朴、黄柏等药材,已经悄然“转身”成为眉山“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内容。眉山市委、市政府围绕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突出天然、生态、优质、健康“森林味”,大力推动落实林下木本油料、核桃、竹笋食品、林下药材种植、种养经济林果等“粮库”建设重点任务,着力发展森林产品,培育以核桃、花椒、笋竹、茶叶、花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林禽、林药、林菜等林下经济,全市已经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30个,“林粮”经营面积达231万亩,新造油茶1.15万亩,优质森林食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摇钱于树”——
实现“森林经济”的多重效益
11月中旬闭幕的中国青神新一届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数据出台:展会期间,线上线下成交额超4.8亿元,意向成交额7.1亿元。青神县以竹为媒、以竹会友,已经成功举办6届竹博会。
植一片竹林、造一张竹纸、编一根竹丝、办一场竹会。眉山市政府出台《深入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竹资源从一产接“二”连“三”,通过青神竹编、斑布竹纸、洪雅竹钢、竹旅融合,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91.5亿元。洪雅县依托44万亩竹林建成6个竹产业基地,涌现出竹产业生产加工、竹笋食品、竹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业态,每年产出食用冷笋1500万斤,年实现笋经济收入达4500万元。
“流萤三四点,飞过竹间来。”因为万亩竹海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4月起,青神县中岩寺便会迎来一场“萤火之春”。在古中岩的涧道上,兰厂沟的清溪旁,黄水凼的竹林间,观赏漫天流萤,沉浸式体验浪漫之旅。2024年,一个月时间内就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超过4000万元。
青神县还将竹林景观与乡村振兴、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建成“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打造竹林小镇、竹林人家、森林乡镇、森林乡村等,形成了庭前院后竹姿摇曳的美丽乡村风貌。开发国际竹艺城、竹编博览馆、竹里巷子、竹里萤光等竹旅游项目,完善大熊猫馆、竹主题酒店、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推出竹林观光、竹林康养、竹文化及美食品鉴等产品,2023年全县实现竹旅游收入超15亿元。
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眉山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的独特优势。全市重点规划推进生态旅游优势突出的七里坪、瓦屋山、玉屏山、老峨山、彭祖山及黑龙滩六大片区和岷江、青衣江两带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签约引进亿元以上康养旅游项目12个,全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全国“抗衰老健康产业试验区”、国家森林康养服务标准化试点等森林康养等项目纷纷落地洪雅。其中,瓦屋山“森林生态旅游+康养”项目成功列入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库,申请基金投资额达50亿元。
“坚持‘四库’联动,眉山正在努力让更多森林产品变商品、森林资源变资本、生态价值变产值。”眉山市林业局局长骆仕明对眉山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作者:邱文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