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红色沃土谋振兴 乡村处处展新颜
贵州遵义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 吴晓亮
  • 2024-12-30 13:58:24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红军再次占领娄山关,毛泽东同志在此留下了气吞山河的豪迈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步入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景区,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小尖山战斗遗址、大尖山战斗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娄山关毛泽东词碑、娄山关摩崖石刻等分列山间,处处都是红色印记。

深植红色基因的遵义,不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有强劲的发展动力。90年的峥嵘岁月,在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感召下,在贵州大地,无论是工农业,还是红色资源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都有亮眼的表现,从革命之红到发展之红,贵州正在走一条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

理论宣传 将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红色宣讲员孔霞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她和爷爷的故事。孔霞的爷爷孔宪权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1955年,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孔霞从爷爷手里接过接力棒,系统学习遵义会议历史、长征历史,走上了红色宣讲之路。

“每位游客来到遵义会议会址,都会在这棵‘胜利树’前比出胜利的手势合影。”孔霞口中的“胜利树”,就矗立在当年召开遵义会议的二层小楼东侧。在历史资料中,它只是一棵只有碗口粗细的小树。如今,槐树已经有10余米高,枝繁叶茂,与会址相依相伴几十载,见证了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光明、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作为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老槐树与会址相依相伴几十载,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

“坚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我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爷爷走完了他的长征,我作为后辈,也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孔霞说。

截至目前,孔霞已开展宣讲近400场,受众达10000余人次。“我要把红色宣讲做得更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年以来,当地“理论宣传二人讲”队伍以《一棵树的见证》为题,开展节日里的宣讲、场景中的宣讲、国旗下的宣讲等情景式、沉浸式宣讲活动,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沉浸式”宣讲体验。

如今,红色基因早已深深地融入遵义这座城市的血脉,“红城”儿女持续弘扬革命传统、激发革命精神,拼搏奋斗、苦干实干,老区旧貌换新颜。

产业富民 培育发展新动能

隆冬时节,走进湄潭县,一片片茶园铺陈在山野之间,置身其中,茶香茶韵扑面而来,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在青山碧水中交相辉映,宛若世外桃源。

“村民的幸福生活,要从小小的茶叶讲起。”兴隆镇龙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伍荣明回忆,2002年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通过茶叶产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2014年就进入全县领先行列。目前,全村茶园面积7000亩,人均茶园面积2.5亩,拥有茶叶加工厂28家。2024年,全村茶叶销售额达79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升至2.3万元。

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湄潭县的特色产业。在端稳粮食饭碗的同时,全县茶园发展面积60万亩,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69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5类综合开发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遵义市大力推进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等农业八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

走进位于新蒲新区的“中国辣椒城”交易市场,记者看到,空旷的地面上红彤彤的干辣椒仿佛一座座小山包,打包辣椒的工人们两两合作,一名工人用簸箕铲辣椒,另一名工人则牵着编织袋,并不时用手放进编织袋内压紧辣椒,打包好的辣椒依次排开,等待发往全国各地。在这座“城”里,有一块巨大的LED屏幕尤为抢眼,它不断滚动着“全国干辣椒价格指数”,每日更新、每周汇总,成为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信息源,进而为全国干辣椒成交价格提供参考。

“今年辣椒交易量将预计达到35万吨,交易额有望升至72亿元。”“中国辣椒城”综合部部长淳仕军说。

产业的兴旺,让更多遵义人民鼓起了腰包,踏上了致富路。在有着“中国辣椒之都”美誉的新蒲新区,当地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高位推进,走出了一条订单式农业发展之路;在播州区枫香镇苟坝会议旧址,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在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党组织带头、党员引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10余个村集体经济项目,解决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6万元。

人才引领 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在服务细节上还可以再提升,比如多开发新菜品、把民宿做起来。”“要得,我再研究研究……”在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的一处坝坝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易松与农家乐经营者黄英正在探讨如何提升旅游服务。

“村干部帮我理清了发展思路,让我信心更足了。”黄英兴奋地说。

作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端之战,土城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研学基地、开发红色教育培训课程、拓展红色故事讲解、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深度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产业强不强,群众富不富,关键要选准致富带头人。“上级考察我的时候,看中了我做过管理,我来了之后,狠抓党建,完善管理制度,班子有战斗力,‘头雁’才能飞得高,村强民富才能落到实处。”易松说,他是习水县委组织部排查选用的一名乡村职业经理人,通过在青杠坡村打造一个个旅游服务项目,让村民端稳了旅游饭碗。

新风扑面、乡村宜居。同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当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两山”理念,以创建“五强组织”为抓手,以规划、产业、服务、治理为重点,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由曾经的国家二类贫困村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遵义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共优选563名年轻村干部作为领军人才进行培养,1.3万余名中职在校学生、退役军人等作为后备力量培养。

在实施“双培养”工程的同时,遵义市还采取市县联动和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派268名曾担任过正科级及以上实职的领导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帮助派驻村理思路、抓发展、办实事,累计吸引和带动12291名农村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在各领域创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586个,发展产业项目659个。

创新治理 和美乡村入画来

“红榜公示:吴超户为父亲办理丧事,严格按照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予以表扬。”走进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便看到公示牌上这则醒目的红榜信息。

“‘车不过十,礼不过百’,这是咱们落花屯社区村民耳熟能详的村规民约,文明办事的上红榜,不文明的上黑榜。”抄乐镇长瞿光阳介绍道,2021年以来,抄乐镇以“红白理事会”建设为抓手,实施“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创新实践,全镇百姓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

目前,抄乐镇“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文明实践项目已在湄潭县全面铺开,15个镇(街道)、137个村(社区)成立红白事志愿服务队1112个,构建完善了“县部署+镇(街道)调度+村(社区)落实+寨包户”治理体系,群众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办理红白事的人、财、物支出明显减少,乡风文明新格局日渐形成。

近年来,遵义市各地乡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乡村建设,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先进为榜样和标杆,探索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接地气的“坝坝会”遍地开花,架起干部群众的“连心桥”,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截至目前,遵义1730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15941个网格功能逐步完善,基层自治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遵义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吴晓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