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甘肃康县周家坝镇:念好致富经 铺就增收路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焦杨红 张彩红
  • 2025-02-14 20:19:19

初春时节,走进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周家坝镇,“蛟龙”似的盘山路在厚重的黄土地蜿蜒延伸。站在高处,远远望去,万亩良田画卷徐徐展开,一层层标准的梯田呈阶梯状分布,一条条机耕路直通田间地头,一块块麦田错落有致顺着地势铺展,绿油油的小麦像是给大地铺上的一层绒毯,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不远处的山梁上、坡地里全是穿着白色围裙的核桃树,和美乡村镶嵌其中,幸福如画,延展铺开。

刚到豆坪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豆林辉正忙着给蔬菜大棚浇水,笑呵呵地说,“我们老百姓就得从黄土地里刨食,多浇水才能保住墒,来年才会有大收成。”

据豆林辉介绍,豆坪村218户人家拥有耕地近3000亩,全都在耕种,没有撂荒。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豆坪村立足村情实际和资源优势,在发展“大棚经济”上做文章,由村集体合作社流转3亩土地,搭建10个大棚,采取“支部+合作社+困难群众+订单”模式,带动43户公益性岗位、低保等困难群众共同经营管理,种植黄瓜、菠菜、包包菜、茼蒿等时令蔬菜。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据了解,豆坪村的大棚蔬菜基地由村集体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的方式运行,合作社负责组织种植,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底收购”。截至去年10月,已与六个蔬菜供销点签订协议,并把蔬菜供给给镇区超市及邻近村庄,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初步计划将蔬菜种植净收入的60%用于基地的日常运营、设备维护以及基地拓展,将40% 用于参与种植的困难群众的分红,以此增加乡亲们的收入。”豆林辉说。

做强富民产业,必须提高产业附加值。“我的心思还在延伸发展粮食产业上,我们周家坝镇是产粮大镇,大部分农户或多或少都还在种麦,再加上村上有几个挂挂面的匠人,因此,我们村上就想把这两种优势整合在一起,开办一家挂面加工厂,提升粮食的附加值。”豆林辉说,“目前,我们村已建设了厂房,购买了和面机、热水器、案板等设施,正在积极筹划生产运营的相关事宜。”

给农业插上发展的翅膀,农民增收就更有动能和空间。康县周家坝镇在综合考量劳动力、耕地资源、种植条件等多项因素后,在该镇阴湾、豆坪、田埂坎等3个村建立了镇级冬小麦种植示范点,为全镇发展冬小麦种植产业树立典范;并积极延伸小麦种植产业链条,鼓励种植大户持续扩大种植面积,扶植有条件的农户成立集农机耕作、良种培育、肥料代销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小麦种植的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该镇还深挖康北传统产业优势,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手工挂面产业,在包装、销售等方面及时予以帮助指导,真正让传统粮食产业有新的生机,让父老乡亲种粮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以此确保“国家增粮、农民增收”双赢。

无独有偶,康县周家坝镇安坪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通过采取“代养”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与龙头企业合作保障稳定盈利,有效降低了农户养殖成本和风险,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提高了经济效益,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合作社2024年出栏生猪2600多头,共存栏1300多头,其中能繁母猪就有230头。” 康县诚欣来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龙说,“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自己发展好了就想着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

王龙说,养殖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有意愿喂猪的一些邻居,有的没资金,有的没技术,有的没销路,还有一些小的养殖户不想承担过多的风险,为此,针对以上“养殖困境”,就通过农户为我代养的模式,彻底解决农户缺资金、没技术和销路难的问题。

“‘生猪代养’,促农增收。安坪村创新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生猪代养合作模式,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康县诚欣来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代养协议,合作社统一提供仔猪、饲料、药品和技术支撑,通过‘代养’模式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社150多户农户增收2500多元。”康县周家坝镇分管产业发展的副镇长石晓梅说。

近年来,康县周家坝镇以党建促发展、促振兴,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农业产业集群聚集效果,以粮食生产,生猪、家养殖等优势资源为基础,鼓励和带动农户积极发展优良传统产业;现在如今,全镇23个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468.92万元,累计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20万元。不仅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们周家坝镇立足实际,以共同致富为方向,多种形式盘活各类资源,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村党支部引领,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关联带动群众,多业并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该镇镇长王挺生说。

作者:焦杨红 张彩红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