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耕文化 详情

申进科:传承农耕精神 助推农业现代化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蒋若晴
  • 作者:蒋若晴
  • 2025-02-23 14:46:32

“农耕文化是一种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的文化,是一种因地制宜、求实求变的文化,是一种善用科技、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一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文化,是一种守望相助、感恩向善的文化。”在中原大地成长起来的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近日在位于中原之中的中牟新区谈到传扬农耕文化和农耕精神时如是说。

 申进科体验操作农具 (田才安摄)

连日来,申进科大校实地参观见学中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深受教益。中牟位于河南省会郑州与古都开封之间,建县历史有2700多年,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祖祖辈辈的中牟人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过去,中牟的标签是官渡之战发生地、潘安故里、箜篌之乡,西瓜、大蒜驰名中外。如今,中牟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文旅强县的华丽转身,凝聚了“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的共识共为,“中国中牟·幻乐之城”城市IP正在全国叫响。

申大校参观见学时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体。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传扬农耕文化和农耕精神。

1.农耕文化是一种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的文化。不违农时,是农作物耕种时节的规律性认识和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策略性实践。“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土地特点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2.农耕文化是一种因地制宜、求实求变的文化。因地制宜的出发点在于土地,落脚点在于制宜。北方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寒冷。旱田耕种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农民,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农事活动的耕种方式。

3.农耕文化是一种善用科技、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农业兴起中,传统耕作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强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轮耕与无土栽培中,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提升农业产量。

4.农耕文化是一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文化。传统农耕种植方式下,自然灾害难以避免。粮食是农民辛苦耕耘后的收获,是农民的“命根子”。不浪费一寸土地、不浪费一粒粮食,是农耕生活中接续传承的美德。

5.农耕文化是一种守望相助、感恩向善的文化。和谐和睦是中华民族与环境和谐共处、与乡邻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同一片土地上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辛苦耕耘、相互帮扶,形成了命运与共、共同进退、感恩向善的和睦乡村社会。

申进科大校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参军入伍前一直在农村生活,还当过“瓜农小哥”。他说,“记得15岁那年,我赶着毛驴车去郑州城里卖瓜,来回百十里路,一车西瓜卖了五块多钱,吃饭花了两毛五。”他还表示,“年少时,我喂过牛、放过牛、赶过牛,使牛犁过地、打过场、拉过粮,干这些农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此前,申大校应邀回母校主讲开学第一课,他讲的主题是“感恩的心是中国心”。讲起71岁农民李有才舍己救人立起崇德向善一盏灯的故事,他对同学们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远亲不如近邻”。在村子里,乡亲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在学校里,老师们、同学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平时,要友爱互助、守望相助;有难处时,要伸手拉一把、扶一把、帮一把。2018年12月,申大校就学习宣传农民英雄李有才,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同样强调了感恩向善、崇德向善。当时他基于特殊身份考虑,没有让播出,留存的视频至今得以公开。

申大校的母校着眼培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编写《慧智劳动》校本课程,开发《红薯红》主题实践课程,每周保证一节劳动课,学校荣获省、区、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践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案例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和2024全国新教育年会上分享。“感恩的心是中国心”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中牟农耕文化博物馆,申大校曾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表示:我是农民出身,对农业、农耕、农具,都非常熟悉。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位农民。当时,他同样是基于特殊身份考虑,没有让播出这段采访,留存的视频至今得以公开。

就在中牟农耕文化博物馆,曾经定格一个令人动容的历史性场景——“歼20”和“米格-15”首次同框。

“常香玉老前辈,我们是人民空军飞行员。今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特意带来一架歼-20战斗机模型,向您报告!”

“新时代的人民空军,已经飞上了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打出国威军威的米格-15战斗机……”

被誉为“中原雄鹰”的空军航空兵某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飞行员代表和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一起,走进中牟农耕文化博物馆,寻初心,话感恩。

中牟农耕文化博物馆醒目位置,有两幅“人民艺术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挂像,其中一幅是她手里捧着一架米格-15战斗机模型的照片。那个米格-15战斗机模型,是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上将,用抗美援朝击落敌机的残骸制作而成,赠予常香玉表达感激之情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蒋若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