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二月,春的脚步才刚起程,积雪还未完全褪去,铺就出一条通往远方的梦幻之路。寒风瑟瑟,却无法阻挡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原乡,福地壤塘”的向往。周末正午,我们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波寨这片神秘的土地。
车辆在高原河谷间蜿蜒的公路上缓缓前行,沿途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远处,连绵的山峦依旧戴着洁白的雪帽,在阳光的轻抚下,闪耀着清冷而迷人的光芒。公路像铺上雪白的地毯延伸开去,两旁山林染上斑白,偶尔树林下一片没有消融的白雪让人眼前一亮。近处,牦牛悠然自得地在公路上觅食,它们嚼着为防滑而铺设的草垫,对过往的车辆行人毫不避让,自在又惬意,似乎向我们表示迎接。
当宗科乡加斯满村石波寨的整体风貌映入眼帘,那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红褐相间的藏家村寨让人惊艳,我的心瞬间被激动填满,仿佛一只归巢的倦鸟,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其中。
踏入村寨,一座小而庄严的红军广场吸引了我的目光。墙上“红军广场”四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周围是几幅横竖围绕的标语,一组红军战士与藏族百姓或坐或立、相互交谈、互帮互助的雕塑布置在广场中央,再现当年红军与百姓和谐相处的情景,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据年轻的乡文书介绍,当年红四方面军驻守金川,在壤塘这片土地上艰难筹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红军与当地百姓携手共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其间,我们还听到当地村民救治红军伤员的感人故事。1936年4月,红军在围柯沟与某部的一支小分队相遇战斗中,五名红军战士不幸负伤,日斯满巴碉房主人收留疗伤并保护了他们。当红军取得胜利返回路过日斯满巴碉房时,这5名康复的红军战士安全归队。红军来到村里的往事,让广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被历史的光辉所笼罩,令人心生敬畏。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神秘藏寨的好奇,我听着解说,不停拍下一张张照片,一路沿着斜坡道路向上游览,一座宏伟的建筑耸立眼前,直插云天,正是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的日斯满巴石波藏寨。
这座藏寨始建于元至明代,至今约700年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藏式碉房建筑的杰出代表。碉房背山面水,坐西向东,顺着山势错落排列,布局精妙。墙基北高南低,整体呈长方形,稳稳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共有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从二层开始,层层向北内收成台,宛如一级级通往天空的阶梯。北石墙从底部笔直贯穿至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远远望去,既稳固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美壮观至极。
日斯满巴碉房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藏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下大上小的结构,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碉房的墙壁厚实,窗户较小,这是为了适应高原地区寒冷的气候,厚实的墙壁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较小的窗户则能减少热量的散失。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于当地的石头、木材和黏土等资源,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坚固耐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据介绍,日斯满巴碉房是四川乃至全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见证了藏民族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碉房内部布局十分合理,各个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既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又体现了藏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我们从正门进入,一架独梯从楼口直接到底楼,底楼是牦牛温暖的家。二楼是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其他楼层则是储存粮食、物件间和经堂,一踏入便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藏民族的智慧与生活哲学。
我们从二楼沿着顺时方向扳过一排排转经筒,侧身从楼梯一层层上楼,来到一个个室外平台,恐高得我不敢站立平台的边沿,紧靠在房屋墙边向外张望,眼前开阔,外边雪山、河谷景色一览无余。平台由木柱支撑,木板搭建,上面铺着石板和泥土,十分平整。房屋墙壁由大块木料与石头相间、黏土巧妙垒砌而成,墙角笔直,线条刚硬,工艺精湛,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在这高耸的碉房之上,还流传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相传,号称东土大王的嘉绒绰斯甲土司之子泽旺扎西,爱上了纯洁美丽的嘉绒藏族贫女蓉忠斯基。绰斯甲土司极力反对他们俩的婚姻。泽旺扎西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和蓉忠斯基成婚。激怒的绰斯甲土司将泽旺扎西夫妇流放至嘉绒西部地区,又不忍儿子的流放之苦,派出家的弟弟前去照管儿子。泽旺扎西和蓉忠斯基克服千难万险,到达山清水绿、鸟语花香的石波寨。在叔父的帮助下,他们修筑了这座典型的藏族碉房,这座碉房见证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每当春寒料峭的微风吹过,仿佛还能听见他们甜蜜的誓言,看见他们恩爱的身影在碉房里穿梭。
站在楼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触手可及,仿佛抬手就能摘下一片云朵。俯瞰四周,石波村寨与河谷尽收眼底。河谷平地上,锅庄广场被粉红色房屋围住,广场中央的柱子上向四边挂上彩色的经幡,可以想象锅庄时热闹非凡,人们手拉手欢快起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锅庄舞作为藏族人民传统的舞蹈,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回望村寨,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通过一条蜿蜒的村道联结一起,笼罩在一片核桃林中。偶尔,从房里传来阵阵舒缓悦耳的梵音,当地村民的诵经祈福,让人心里宁静,那是信仰的声音,安抚着每一颗浮躁的心。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还听闻宗科乡及当地村民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千方百计送孩子读书成才。正因如此,宗科乡人才辈出,有500多人走上公务员岗位,为家乡的发展带来荣耀的同时,也让这片热土有了新的机遇与活力,成为一个旅游打卡地。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告别日斯满巴碉房。此次宗科乡之行,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日斯满巴碉房独特的藏族建筑魅力,感受到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物价值。这片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美好的未来,令我流连忘返,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我相信,每一次的相遇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片神秘的土地将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