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清晨,天刚放亮,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兴化村的姜农朱贤发就已穿着雨靴、扛着铁锹来到了姜田。这个时候正是姜田开沟起垄的时节,姜农们都早早地下了地,为清明前后播种姜种做着准备。
朱贤发是一位有着30多年种姜经验的“老把式”,从刚开始的每年一两亩,到现在的50亩,他一直都坚守着铜陵白姜的传统种植技艺。“最近降雨少,得先浇浇水,让姜田也润一润,再来‘踩姜垄’。”浇过一遍水,朱贤发将系着绳索的竹签插进泥土里,将绳子拉成一条直线,操起铁锹,便沿着绳索开沟做垄。随着泥土翻飞,一道深、宽都约半米的沟垄便笔直地排开。朱贤发将铁锹翻转过来,用锹背用力拍打沟壁,双脚交替踩踏垄脊,直到松软的泥土被踩严踏实,一畦姜垄才算做好了。
“沟壁大概呈六七十度角,南陡北斜,沟垄交替,到时的姜种就是放在这条沟里的。”朱贤发抹了一把额头沁出的汗珠说,白姜喜阴,这样既便于快速排水防涝,又能为姜块创造湿润避光的生长环境,为它们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养分,特别适合雨水多发的春夏季节。经过后期多次追肥和培土,原来的沟就会逐渐变成高垄,而原来的高垄则变成了深沟,这就是姜农们说的“栽在沟里,收在垄上”。
据该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何永红介绍,铜陵白姜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精华便是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阴三大独特栽培种植技艺,是世代姜农在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中总结出的农耕智慧,被形象地概括为“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二十四字口诀。而“深挖起垄”作为高畦高垄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一般要在清明前后完成。
据了解,今年,该市预计种植铜陵白姜7000亩。其中,作为核心产区的义安区天门镇预计种植5500亩。当前,广大姜农都在抢抓农时,在姜田里辛勤劳作,在孕育丰收希望的同时,也在默默传承独特的白姜种植技艺。
作者:方盼亮 梅建广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