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级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重庆市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独特场景下,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3月6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姜国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重庆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布局。
姜国杰说,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交办的重要任务。一年来,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独特场景下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路子,主城都市区能级和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区县城和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达到新水平,“四千行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农业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开放日,农民日报记者提问重庆市副市长姜国杰。
“重庆市区县城和中心镇的协同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姜国杰表示,重庆坚持“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特色化发展,扶持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通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城镇,引导产业、人口、要素向有比较优势的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2%,位居中西部前列。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重庆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施策。姜国杰举例说,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巴渝名优“土特产”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亮丽名片,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提升了重庆农业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四千行动”是重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姜国杰介绍,重庆以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
2024年,重庆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创下16年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21元,增长6.7%。姜国杰坦言,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重庆对农业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
“重庆坚持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姜国杰表示,重庆探索建立了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持续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创新村庄经营机制,有效盘活了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
这些改革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姜国杰强调,重庆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户合法住房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稳步扩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姜国杰用“四个聚焦”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
一是聚焦城镇群,构建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新格局。重庆将扎实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开放带动、服务示范、中心城赋能”五大行动,因地制宜建强一批具有重要节点功能的特色中心镇,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聚焦大农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庆将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做优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基本盘,深入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健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深化“141”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三大革命,片区化、组团式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三是聚焦硬联通,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重庆将加快打造两小时交通圈,构建完善市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入实施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联网“五网”建设工程,让城乡血脉有机连接、畅通循环。
四是聚焦软联通,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重庆将三管齐下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户合法住房盘活利用,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全面推进城乡之间人才、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畅通循环。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姜国杰表示,通过“四个聚焦”,重庆正以创新实践书写城乡融合的“山城答卷”,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山城样本”。 他坦言,重庆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更肩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使命。重庆将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为乡村振兴贡献“重庆智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侯雅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