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产城人”深度融合蹚出共富路——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朱海洋 方堃
  • 2025-03-06 22:56:54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余姚市正以“千万工程”为牵引,通过创新驱动、全链升级、要素改革,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本,试图蹚出一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共富路径。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打造“智造余姚”新引擎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更是共同富裕的硬核支撑。”傅贵荣掷地有声道。近年来,余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牵引,构建起智能光电、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大优势产业矩阵,推动中意生态园、经济开发区等平台迭代升级。数据显示,2024年余姚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600亿元,“35”千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更渗透到传统农业的肌理中。采访中,傅贵荣提到了位于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红芯”植物工厂。据介绍,通过智能温控、无土栽培技术,这里的蔬果亩产达到了常规种植的8至10倍,产品溢价5倍以上。“有了先进生产力作支撑,曾是革命老区的贫瘠山地,如今成了科技赋能的‘聚宝盆’。”傅贵荣感慨道。

类似的变革正在余姚全域上演:田螺山农机服务合作社成了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模式辐射万亩良田;四明山旅游度假区引入智慧管理系统,让红色资源与绿色经济相得益彰……

“我们正以‘数实融合’重构产业版图。”傅贵荣介绍,余姚已建宁波市级以上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种养基地43家,农事服务网点覆盖全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通过“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传统农业加速向智慧化跃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写下生动注脚。

全链重塑“土特产”,激活品牌经济新势能

余姚杨梅的甘甜、榨菜的鲜脆、白化茶的清香,这些“舌尖上的乡愁”正被赋予全新价值。在傅贵荣看来,“土特产”的全链升级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口:“要让每颗杨梅都成为共富果,每片榨菜都变身‘金叶子’。”

走进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荸荠种、夏至红、水晶种三大品系挂满枝头。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杨梅良种繁育基地,更通过“种业芯片”工程,培育出抗病性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再看产业链下游,30余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杨梅蒸馏酒、干红等系列产品,在酒类市场中崭露头角。过去,杨梅鲜果每斤卖10元,现在一瓶精品杨梅酒售价超千元。类似蝶变正成风尚,同样体现在榨菜产业:从“下饭神器”到休闲零食,通过降盐革新,研制500余种商品,打开了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

在此基础上,余姚围绕科技强农与机械强农,重点在特色化、数智化、社会化三个方面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注入强劲动能。在数智化车间,西兰花分拣机器人8小时处理20吨原料;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下,“品牌+合作社+订单”模式带动3万农户抱团发展;在特色化赛道领域,像五彩中华茶树新品种催生“色彩茶系”,亩均效益提升3倍。当前,余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3条十亿级全产业链辐射全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对此,傅贵荣特别提及“换道领跑”的深意:“我们不仅要‘守正’,更要‘出奇’。”如今,余姚正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跨界融合——榨菜博物馆成为研学热点,杨梅采摘游带动民宿集群崛起,茶文化体验馆游人如织。从“卖产品”到“卖体验”,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

改革破题要素保障,构建城乡融合新生态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钱、地”的协同共振。在余姚的改革图谱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密钥。“要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天下英才汇过来。”傅贵荣用三个“起来”概括深化农村改革的底层逻辑。

走进鹿亭乡上庄村,40栋闲置农房经整村开发变身精品民宿,户均年增收5万元。这是余姚“村采云”平台的典型案例:通过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余姚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9处,盘活闲置农房800余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3.99亩。金融创新同样亮眼:“道德银行”3.0版将诚信积分转化为信贷额度,累计放贷超过25亿元,惠及1.9万农户。

人才振兴的“姚振兴”计划更显魄力。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孵化平台,余姚培育农创客315名,吸引4338名人才扎根乡村。“90”后海归王磊带领团队研发杨梅智能分拣系统,使加工效率提升70%;“乡村CEO”李娟依托数字营销,让四明山土蜂蜜畅销长三角。“要给年轻人舞台,乡村才能永葆活力。”傅贵荣说。

面向未来,余姚已绘就改革深化路线图:建立“人才项目+土地优先供给”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农业大数据库,实现要素精准匹配;探索“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集体经济新模式。

2024年,余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28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5。如今,在余姚的产业振兴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城市与乡村的共舞、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正勾勒出当地共同富裕的清晰路径。正如傅贵荣所言:“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要以产业之兴,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让每一位农民都绽放笑容。”

作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方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