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市长张百顺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王腾飞
  • 2025-03-08 23:00:3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其中乡村产业发展是关键之举。

地处鲁西平原的山东聊城是典型的农业大市,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市长张百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聊城将立足平原农业大生产、深加工、大流通的特点,坚持科技改革驱动、绿色生态优先、一二三产融合、联农带农共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更好地促进兴业富民增收。

围绕做好乡村产业这篇大文章,聊城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以稳产保供提质为支撑,全面夯实乡村产业好基础。聊城以全国4‰的耕地生产了8‰的粮食、12‰的蔬菜,莘县蔬菜、东昌葫芦、高唐锦鲤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享誉全国,产能优势较为突出。下一步,将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突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大力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等五大特色农业集群。规模化突出“适度”,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耕、种、管、收”多环节托管、市域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标准化突出“全程”,坚持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建立“生产有标准、过程有管控、全程可溯源、监管有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产品市场公信力。绿色化突出“集约”,加快8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持续抓好农药减量增效、化肥科学施用、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种养循环、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技术,全力破解资源约束、保障生态安全。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塑强乡村产业新优势。聊城下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全市将统筹抓好种业强农、设施强农、机械强农、智慧强农,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狠抓“种业强农”。成立畜禽、黑头羊、蔬菜、果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引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龙头种业企业,建立健全“保育测繁推管”一体化种业发展体系。巩固“设施强农”。全市70%以上的瓜菜菌、80%以上的肉蛋奶产自于设施农业,今年新建改造设施农业6万亩、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100个,打造一批高度数字化、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提升“机械强农”。大力推广采用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等装备,新发展高端适用农机1万台以上,推动农业机械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发展。推进“智慧强农”。运用AI、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广泛拓展无人植保、智能农机作业等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大棚、智慧园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

以全链条升级为路径,全面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近年来,聊城培育发展出畜禽加工、粮油加工、大豆蛋白等优势加工业集群,禽肉、宠物食品等产品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立足已有基础,聊城将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是强龙头。将重点引进培育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市域、县域、镇域产业发展“雁形阵”。同时推进1个国家级、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二是补链条。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的骨干组成部分,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今后聊城将重点培育壮大粮油、畜禽、果蔬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打造成为超百亿级产业链。三是兴业态。培育乡村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格局。特别是加强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便捷通道。四是树品牌。把“产得生态、吃得健康”作为品牌塑造的核心,把“历史基因、文化特质”作为品牌塑造的关键,进一步塑强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聊城新三宝”引领性品牌,持续做优做强“聊·胜一筹!”整体性品牌。

以富民增收为导向,全面构建乡村产业好生态。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要素,聊城不断壮大兴业队伍、强化金融赋能,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7万多人,新增带动涉农贷款投入159.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1.75,发展更加均衡。今年将坚持以深化改革激活要素动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努力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紧抓就业富民、产业富民、集体经济振兴三项重点工作,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订单农业、股份分红机制,搭建稳定多元的农民增收保障体系。加快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关键是要推动人、地、钱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聊城将做强“人”的支撑,深化拓展“耿店模式”,推广“鲁西嫁接工”服务品牌,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吸引更多人才下乡、培育更多本土能人。加快“地”的突破,积极盘活农村“三块地”,实现土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做强“钱”的保障,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引导作用,做强“水城e融”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大棚贷”“酥梨贷”等更多农村金融产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进融资保障提档升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腾飞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