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被誉为“滇中粮仓,鱼米之乡”的姚安坝子,4万亩油菜花随着气温回升逐渐绽放,风过花香,满目金黄。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受困于“资源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要素不聚集”。如何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成了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姚安县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寻找答案,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群众丰富的种养殖经验,坚持花卉无土化、肉牛规模化、蔬菜有机化的发展定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的路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从无到有”迈向“全省领先”
在姚安县城的南端,只见金色的油菜花海中,一幢规模庞大科技感十足的建筑浮出“海”面,这是刚建成的姚安国际花卉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即将投入运营,标志着姚安县补齐花卉产业体系链条、推进花卉产业集群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8年以前,姚安县还没有一家鲜切花企业。如今,“滇中大花园”悄然崛起,数百个自动化温室大棚分立田间,在阳光的照耀下蔚为壮观,28家花卉企业聚集现代花卉园区,日产鲜切花超200万枝,鲜切花亩产值突破20万元。
走进姚安县云秀花卉采后处理车间,阵阵花香扑鼻而来,鲜切花智能化分拣机高速运转,一支支颜色绚烂的鲜切花正“有序通过”接受分拣并被确定等级,工人们快速整理、打包、入库打冷。待到夜幕降临,一辆辆满载鲜花的冷链货车便奔赴全国各大城市。这样高效的运转,得益于科技的赋能。
在姚安县,还有很多像云秀这样“拎包入住”的外来花卉企业。副县长张中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姚安县整合各类资金,为企业专门定做现代化厂房,购买专业设备,企业只需支付租金就可‘拎包入住’。”
随着花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批农村劳动力变为产业工人,为群众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人均务工收入近2.5万元,让农民群众实现了就业不离乡、就近有钱赚。
“牛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
一直以来,姚安发展肉牛养殖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过去村民们自发养殖居多,小散弱问题也比较突出。姚安县迎难而上,制定发展规划、强化金融扶持、出台“牛十条”、推出肉牛保险、举办“牛展会”……在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姚安肉牛存栏突破13.78万头,近3年来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州内第一,肉牛产业在促农增收方面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来到姚安县一家牧业公司的养殖基地,近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圈舍干净敞亮,一头头健硕的牛儿悠闲地吃着“午餐”,黄白花的西门塔尔、棕红色的海福特、黑色的云岭牛、乳白的夏洛莱……吃得正香的牛群看到有人靠近发出阵阵“哞哞”的叫声。
这家牧业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构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把公司扶持成为“种养+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2024年,在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公司累计出栏肉牛350头,实现产值420多万元。
“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示范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肉牛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了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减负盈余、群众增加收入多赢。今后,姚安县将围绕打造‘百亿级’产值抓好肉牛产业‘种养结合、产供销联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推行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利军说。
优质果蔬成为大湾区的“菜篮子”
“这些生菜的品质在全国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主要供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商超,按不同品类价格在每公斤40至60元不等,已经全部被客户预订。”说起蔬菜的品质,公司负责人何晓佳自信满满。
基地大棚内,工人们娴熟地采摘着生菜,修理装箱后的生菜在2小时内进行真空打冷,装车后即刻运出,从采收到商超上架,最长不超过72小时。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追溯到育苗、种植、采收、具体负责人等相关信息。
有机蔬菜基地的建成,增加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基地积极吸收周边农民到蔬菜基地务工,日均务工人数达180人以上,日工资人均120元以上,村民利用闲时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挣钱和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姚安县全面构建“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装备设施化、产品品牌化”的现代精品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体系,整合沪滇协作及财政涉农资金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450亩,建成有机蔬菜种植大棚420亩、有机蔬菜露天种植基地800余亩;通过引进农业特色龙头企业,推进特色有机蔬菜种植及精深加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作者:王媛媛 佘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