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省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与柳条编织的沙沙声交织成一首乡村振兴的协奏曲。社员们正忙碌地赶制一批出口荷兰的订单——手工编织的野餐篮、收纳筐在巧娘们手中逐渐成型,经过质检、包装后,即将漂洋过海,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这些承载着非遗技艺与脱贫希望的工艺品背后,离不开广灵农商银行的一路扶持。
指尖舞柳韵 车间谱新章
位于广灵县新城东占地30亩的扶贫手工业产业园区内,巧娘宫合作社的车间被划分为原料处理、手工编织、机械加工和成品检验四大区域。原料区堆放的杞柳、玉米皮等天然材料,需经历蒸煮软化、晾晒定型、染色固色等12道工序,方能进入编织环节;编织区内,数十名妇女指尖翻飞,柳条“左折右绕”间,传统的草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家居用品;机械加工区整齐排列着100台新式缝纫机和打绳机,通过“手工+机械”的流水线作业,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合格率跃升35%。
“以前全靠手工,一天编不出几个成品,现在农商行支持我们升级设备,订单再多也不怕!”合作社员工张桂兰一边将编织好的蒲草坐垫送入缝纫区锁边,一边感慨道。如今,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每月可增收2000余元,在家门口实现“指尖经济”向“致富经济”的跨越。
金融注活水 作坊跃龙头
巧娘宫合作社的壮大历程,是广灵农商银行“非遗+金融”精准帮扶模式的生动注脚。2013年,创始人刘金萍带领13名妇女从家庭作坊起步时,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一度成为瓶颈。当时还没有改制的广灵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调研,创新推出“非遗传承贷”,以低息贷款、快速审批和灵活还款机制,为合作社注入首笔5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原材料采购和技术培训。
此后,合作社每迈出关键一步,建立乡镇分基地、购置自动化设备、拓展海外市场等,广灵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始终如影随形,十年间累计支持巧娘宫合作社贷款980万元。
“没有农商行的雪中送炭,就没有今天的巧娘宫!”刘金萍言语中充满感激。她回忆,从她开始创业起,广灵农商银行就始终不离不弃,特别是三年疫情让合作社发展进入了困难期。农商行为企业解难纾困,不断贷,不抽贷,还主动上门办理购置设备的资金,不仅让合作社按时交货,还吸引了更多姐妹加入。
2023年底,刘金萍的巧娘宫专业合作社归还了广灵农商行的全部贷款本息,她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现在企业效益好了,啥时有了难处,再找农商银行。”
银企齐携手 乡村绘锦绣
走进梁庄镇加工点,59岁的李翠英边编织边算账:“领料在家编杯垫,每月增收1800元,农忙时还不耽误种地。”这样的普惠模式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广灵农商银行配套设立“移动金融服务车”,为分散农户提供上门办贷、扫码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如今的巧娘宫合作社已发展为拥有1085名社员、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省级非遗产业龙头企业,产品远销美日韩等20余国,带动全县种植杞柳1100余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从一针一线的手工温度,到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广灵农商银行与巧娘宫合作社的故事,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在这里,每一根柳条都承载着非遗传承的匠心,每一笔贷款都凝聚着乡村振兴的担当——金融之力,正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作者:赵多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