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景泰县把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选得优、育得强、管得严、用得好,增强干事热情、鼓足成事底气,着力锻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村干部队伍。
立足新一轮村“两委”换届,景泰县坚持“双好双强”标准,严把选任资格,严格落实村干部任职资格联审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对全县135名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人一档”备案资料,逐一“过筛子”,切实把牢“入口关”;深挖资源潜力,拓宽选人视野,注重源头培养,坚持本土选拔与回流引进相结合,在退役军人、致富能手、本土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人才,本乡本村选拔村干部占比96.7%,“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覆盖率100%,村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储优后备力量,实行“三推一谈六步”工作法,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及其他村干部后备人选,有计划地组织跟岗锻炼,熟悉农村工作,建成乡村振兴领航梯队。
立足提高能力本领,景泰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优育强村干部,实施村干部能力、学历“双提升”计划,全周期、多频次、全覆盖开展专业化培训,举办初任、固本、提能等培训班12期,乡镇党委党校培训670余人次,出台奖补政策鼓励137名村干部提升学历,全县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干部占比84%。“带”出会干的本领。深化“师带徒”“传帮带”措施,县乡两级书记带动学政策、教方法、看实践、比实效,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老支书、致富能手中择优推选135名导师,与后备人选结成帮学对子,共学农业农村改革政策、振兴路径、治理本领。“炼”出敢干的气魄。坚持实干实训导向,分级分类开展“擂台比武”,村干部在地灾搬迁、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中亮能力、比本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60余件;开展集体经济“述学交流”座谈会2次、“强村讲座”4次,后备人选参与集体经济壮大、矛盾纠纷化解320人次,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
立足规范履职尽责,景泰县坚持常抓常管,从严管理村干部。强化鼓舞感召。采取“平时+年度”综合考评办法,运用评先树优等措施,表彰乡村振兴好组织8个,奖励担当作为好支书8名、致富带富好党员9名,示范带动村干部为民造福。强化监督措施。制定《“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办法》,建立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村包抓、专班下村指导、财务流程管控责任机制;联合纪委监委、农业农村部门对农村“三资”管理进行全覆盖培训,梳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重点清单》,实行全覆盖巡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确保村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履职研判。出台《村干部履职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划出54条“红线”和“禁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通过“看、听、察”,定期分析研判村干部履职攻坚情况,及时调整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村干部,推动形成“有为者有位”的正确导向。
立足干事创业导向,景泰县坚持关心关爱,赋能支持村干部。待遇上保障。建立“两薪五档两奖”薪酬管理制度,“一肩挑”书记、村干部最高报酬分别达5.3万元、4万元,高出平均报酬17.78%、25%,健康体检村干部463名,意外伤害险全覆盖,每人每年购买养老保险1000元,切实解决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政治上激励。畅通村干部考录、晋升渠道,6名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指标,全部用于能干事、肯上进的村干部考录入编,从村党组织书记中提拔副科级领导干部20名,推荐市县“两代表”87名,有效拓宽了村干部发展空间。事业上支持。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个,拓展“8+X”村级集体经济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模式,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较上一年度增长10%,村均收入突破5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47.53万元,16个“自我造血空白村”成为新的增长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