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光,我将一间土坯房、一间猪圈和一片荒地,亲手改造成了如今的书香天地。‘山味书屋’24小时开放,永不关门,书籍免费借阅,无需登记。我希望这些书能像漂流瓶一样,传递到更多人的手中。”在巍峨的大别山深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寨村的乡村教师高宏远,满怀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的书屋。
为何要在深山之中建起这三间书屋?“山味书屋”何以长久运营?书屋不打烊、不上锁,不怕书被偷吗?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带着疑问,记者从罗山县灵山东服务区驶下高速,再顺着马路朝东走6公里,沿途群山连绵,竹林静谧,鸟鸣声声,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赫然间,一处林间小院儿映入眼帘。门口竹篱笆栅栏旁的高大枣树上,挂着一块牌匾,牌匾上用石头钉出了“山味书屋”四个大字,招呼着人们走进这个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神秘角落。
高宏远的第一间“山味书屋”。受访者供图
年少时的梦想
走进“山味书屋”,一股木香混着泥土的香味扑鼻而来。土坯墙上挂着几幅毛笔字,墙侧木梁书架上摆放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几张学校食堂的二手桌子摆放在屋子正中,孩子们靠着椅背认真阅读着,尽管书屋简陋,却配备了电脑、投影仪,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诗人刘禹锡曾说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起为何要在大山里修建这三间书屋,高宏远打开了话匣子。“我16岁在信阳师范学院读书时,图书馆有严格的借阅规定,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开一间没有限制的书屋,让书籍自由流动。”他笑着说道,“后来我成了罗山县潘新中学的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我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让他们通过书籍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高宏远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温情。
“赶上疫情,我被困在了祖籍高寨村。没想到,这反而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回忆道,“我把姐姐家的老房子买了下来,照着网上的教程一点点搭建书屋。那段时间,我常常忙得忘记吃饭,等到第一间书屋建成时,我竟然瘦了30斤。”说到这里,高宏远笑了起来,笑容中带着几分自豪,也带着几分对那段忙碌时光的怀念。
谈起“山味书屋”这个名字,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来,这名字背后也藏着高宏远的“巧思”。“院子后面刚好有两棵100多岁的枣树,和鲁迅先生文章中写的情景很像。”高宏远笑着解释道,“再加上建书屋的理念是利用山里的原材料,通过旧物改造,尽量不破坏当地的生态机理,所以我就起了‘山味书屋’这个名字。”他说,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自然的致敬,也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守护。
起初,“山味书屋”里的图书全是高宏远自己的1000本私藏,渐渐地,潘新中学的老师们无偿捐赠了3000本图书。再后来,随着书屋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许多陌生的好心人主动联系高宏远,捐赠书籍或物件儿。如今,山味书屋已经珍藏了13000余本图书,每一本都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从书屋的搭建到书籍的筹集,再到后期的运营,大大小小的难题接踵而来。但在每一次困境中,总有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前路——或许是陌生人的一本赠书,或许是孩子们读书时专注的眼神。这些微小的温暖,让高宏远始终坚信,自己的坚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孩子们自发地担任书屋“小馆长”,整理书籍。 受访者供图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24h不打烊,“山味书屋”何以长久运营?高嘉倪是书屋建成后的第一位小读者。五年前,她还是个小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初三的学生了。“爸爸妈妈不能经常陪在我身边,这里就像我的另一个家。”她一边整理着书架上的图书,一边轻声说道,“我们看完书都会自觉收拾好,附近四个镇上的小伙伴都会来这里看书。我平时周末来,到了寒暑假,我们会轮流当‘小馆长’,每人负责一周,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把书屋打理好。”
因为书屋从不关门,高宏远在授课之余也会抽空来看看。但他总是笑着说:“孩子们才是书屋的主人,我只是个跑腿的,为他们服务。我和孩子们保持5米的距离,能不打扰就尽量不打扰他们。”除了打造阅读小天地,高宏远还时常教孩子们写毛笔字、下棋,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
今年春节,9岁的马承远跟随父母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回到了老家罗山县。当他第一次走进“山味书屋”时,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对书屋赞不绝口,甚至主动要求当一周的“小馆长”。“这是我见过最棒的书屋之一,”他认真地说,“一个是你这座与大山完美融合的书屋,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图书馆。”
爱看书的孩子们络绎不绝。邻近的董桥村里,上小学二年级的娄欣锐常常带着一群朋友和同学来书屋阅读。高宏远为了鼓励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还会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比如刻有“山味书屋”字样的笔、布娃娃等。还有一个姓福的小女孩,听说山里有个书屋,便独自走了五六公里赶来。第二次,她的家人被这份坚持打动,亲自送她过来。
“我常常引用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高宏远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乡村打造一个充满生活美学的地方,把书屋环境布置得舒适温馨,孩子们自然会喜欢来这里。”
罗山县灵山镇宣传委员金纪田对“山味书屋”赞不绝口:“高宏远建设的‘山味书屋’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阅读和学习的机会,还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为孩子们和成年人搭建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孩子们正在高宏远最新建成的玻璃房书屋内阅读。受访者供图
允许一切发生
“书屋不打烊不上锁,书不会被偷吗?”“完全不怕!我允许一切发生。我觉得书在外‘漂流’,比躺在书架上要好,何况它们‘漂流’一圈还会‘回来’的!”高宏远自信满满。
有一次,小男孩罗宇晨好奇地问高宏远:“这些书真的可以拿走,不用还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趁着高宏远忙碌时,偷偷拿走了几本书,假装若无其事。高宏远发现后并没有责备他。过了一段时间,罗宇晨来书屋帮忙时,忍不住问:“高老师,我拿了你的书,你知道吗?”高宏远笑着回答:“不知道呀,你看书是好事,我为什么要责怪你呢?”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罗宇晨,后来他捐赠了23本书,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下:“罗宇晨捐。”
高宏远的信任与包容,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让书屋成为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
书屋的建造前前后后花了近13万,对一个乡村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但是高宏远从开始做公益的书屋,熟人、陌生人都纷纷伸出援手。高宏远的弟弟就十分支持他,“哥哥你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需要资金尽管说!我们在世界上来一遭,做自己想做的事,坚持下去就行了。”高宏远家中五代都是教师,父亲时常帮他照看书屋,二哥、二嫂、弟妹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间小书屋,不仅承载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梦想,更是几代人的追求。
“很感谢大家送的温暖”,高宏远提起这些年受过的帮助不禁激动起来,徐徐讲起一位山东大姐的故事。这位大姐在得知高宏远在山间建起书屋后,便联系高宏远要了地址,想要把几代人的精神食粮寄过去,刚开始高宏远没有在意,结果有一天他收到了快递的电话,一看书屋门口竟然放置着三个大麻袋,足足有120斤书!
当他赶忙联系山东这位大姐时,电话那头却一直传来“滴滴滴”的声音。后来有一天,这位大姐加了高宏远微信,想要转一千元资助他买书或者打理书屋,高宏远谢绝了,过了两天,高宏远又收到了山东大姐寄过来的50本给孩子们看的新书。直到最后,这位来自山东的大姐也没有告诉大家她究竟叫什么。此事之后,山东大姐做好事不留名的行迹令高宏远感慨万千。
不只有捐书还有捐爱心的,一千只“山味书屋”的笔便是苏州的女士捐给孩子们的,端午节时,她又寄来了一个礼包和几把摇椅。深圳的女士和儿子也一起捐助了很多玩偶。
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高宏远欣慰地说:“在书屋内,孩子们想做什么都行,等将来再给孩子们安个厕所,通上水。”
山味书屋凝聚着来自全国各地好心人的温暖与爱,也为孩子们的内心播种下一颗颗向善的种子,在充满文化的小空间内,每个人的身上凝聚着向善、向上的力量,种子们不断地生根发芽,向着天空茁壮成长。
高宏远和孩子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周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