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作为全省农业大县,近年来因地制宜“里外”提升改造“老”大棚,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虽已过了“春分”节气,高原大地依旧略显萧索,然而在双新公路沿线,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内却生机盎然。踏入其中,湿润的泥土芬芳与蔬菜的清甜交织弥漫,一畦畦翠绿欲滴、已有预订订单的上海青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塔尔镇地处县城东南部,属川水、浅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其热量分布不均、昼夜温差显著、土质疏松透气且结构优良的土壤特质,为蔬菜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塔尔镇上旧庄村民委员会主任马晓东说:“可以说大通县的‘菜篮子’工程是从我们村里开始的,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23年了,从原来的64个棚现在发展成了将近470个棚,全村有500多人从事蔬菜种植行业。”
种植大户赵生彪自 2018 年投身大棚种植以来,其蔬菜产量在当地种植户中始终名列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他不辞辛劳的付出与科学种植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制胜法宝”。
赵生彪口中的“制胜法宝”就是塔尔地区常见土墙温室大棚,这个大棚通道4米长,也就意味着土墙有4米的厚度。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个土墙的优势在于白天吸收阳光,晚上又会把热量散发到棚内,保证蔬菜的生长。
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王文清介绍,塔尔地区主要有越冬式棚和节约型的棚两种,老百姓所说的土棚就是越冬式棚,加气块棚就是节约型棚,土棚的主要特点是墙体比较厚,蓄热能力比较强,晚上放热比较慢,所以蔬菜生长比较旺盛;节约型棚墙体比较薄,比较节约土地,升温比较快,我们根据老百姓的需求进行建设。
塔尔镇上旧庄村草莓种植户龚锐敏说:“我之前是种叶菜类的,收入也算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旧棚的提升改造以后种上了草莓,相比之前既省力,经济效益还高了很多。”
30年间,全县的大棚建设实现了从粗放简陋、零星分布到精细管理、规模经营的华丽转身,种植产品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小油菜、西葫芦、辣椒、羊肚菌、草莓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摆满了百姓的餐桌,种植户们也在大棚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充分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与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通县蔬菜站站长张广生介绍,目前大通县建成的日光节能温室3295栋,主要分布在双新公路沿线的黄家寨、塔尔镇、新庄和城关镇。总共建成设施农业基地28家,蔬菜在夏季主要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冬季主要是叶菜和菜瓜、萝卜等品种。通过温室的提升改造增加温室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百姓的收入。
作者:白恩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