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多领域多层级实现交流互访,双边关系取得积极进展。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广袤农田里,中国青年学者们与当地农场主探讨节水灌溉技术;而在中国山东的苹果种植基地,澳大利亚农业专家“老史”也曾手把手教果农使用病虫害监测客户端。这样的场景,正是中澳农业合作从“买卖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正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者研究表明:“农业合作不仅是产业链的‘物理连接’,更是文化共情的‘化学反应’。”
政策双轮:从“小麦换羊毛”到全链协同
当前,中澳双方的农业合作已逐渐呈现“政策协同+市场驱动”的双螺旋结构。这一论断在最新数据中得到印证:2024年我国进口澳方农产品贸易额突破120.37亿美元,较自贸协定生效前实现大幅增长。
这种转变始于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自中澳农业联委会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已形成“年度磋商+专项对接”的常态化合作。2024年,中澳有机产品认证互认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标志着困扰双方多年的标准壁垒迎来新的突破。澳大利亚的有机奶粉,未来可凭一张证书直通中国消费者餐桌。这不仅是简单的认证互认,而且是两国农业标准体系的深度融合。
全产业链建设也正在澳方落地为具象的合作场景。在西澳大利亚州,我国企业与当地合作共建的全方位覆盖、全链条创优的“小麦全链走廊”,实现了从品种选育、智慧种植到港口仓储的全流程协同。
文化破圈:从“技术嫁接”到“情感共鸣”
中澳农业人文交流渊源深厚,积极活跃。中方某农业企业项目经理在回忆起双方农业交流的变化时,曾感慨道:“3年前,我们在珀斯谈合作,澳方坚持要去看原住民的火耕遗址。现在,他们主动要求参观哈尼梯田的农耕系统。”这种转变,源于两国在土地文明中找到共情点。
双方学者在对云南哈尼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火燎播种法的研究中发现,两种文明都在追求“与土地共生”。参与研究的专家指出,双方已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育种,培育出的“双抗小麦”,既保留了云南红米的抗旱基因,又植入了澳大利亚硬麦的抗锈病特性。
青年群体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在我国广袤的苹果园里,有着澳大利亚来华留学生的身影,艾米丽的“抖音种田记”已积累数十万粉丝。她镜头下的“冰糖心苹果套袋术”,与澳大利亚牧场的自动饲喂系统形成有趣互动,这种亲密的民间交流有利于进一步转化为贸易增量。
链式创新:从“跨界交流”到“价值重构”
中澳高校“矿业+农业”跨界合作正在改写农业科技史。双方联合研发的无人收割机,同时在华北平原和澳大利亚小麦带作业,单台设备日收割量相当于传统机械的3倍。“我们把矿山无人开采技术应用到农田,意外发现土壤数据采集精度提升了60%。”相关项目带头人透露,该技术已受到高度重视。
同时,中澳双方通过数字化平台、共享式利益和互通式人才机制构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正在推动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持续发展。一是双方企业共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数字通商,让澳大利亚牛排的“牧场到餐桌”全程可查。该系统支撑的“澳大利亚溯源专场”客单价提升45%。二是双方优化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模式实现绿色循环。例如,在宁夏的“光伏+牧草”项目,不仅发电固碳,更将优质苜蓿销往澳大利亚养羊。澳方合作伙伴曾表示:“这不仅解决了我们冬季牧草短缺的痛点,每吨成本还降低180澳元。”澳大利亚农场主汤姆的一句话道出双方合作的本质:“我们不再是卖产品给中国,而是和中国朋友一起创造价值。”
前景广阔:从“相向而行”到“全球赋能”
当中国的市场网络遇见澳大利亚的创新能力,产生的不是简单的贸易增量,而是全球农业价值链的重构。如今,在悉尼鱼市场,中文标识的帝王蟹与山东海参比邻而售;在抖音国际版,澳大利亚剪羊毛直播吸引百万中国网友围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中澳农业合作的生动注脚。
站在中澳建交53周年节点,双边贸易额已从建交之初的0.86亿美元增长至如今的超过2200亿美元。未来双方农业合作将迎来新趋势:一是技术出海升级版。这是指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从单纯的产品贸易出口升级为产业技术、产品标准与合作解决方案的全面外输,开创“技术+标准+服务”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二是消费圈层化。消费圈层化是数字时代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消费者基于偏好形成一个个具有独特消费文化的圈层,标志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演进。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牛油果+新疆核桃”的组合,带动跨境轻食原料贸易增长67%。澳大利亚龙虾与千岛湖鱼头的“海陆鲜配”,成为生鲜爆款。
从单纯的农产品贸易,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单方面的技术引进,到联合创新输出,中澳农业合作的升级路径,正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鲜活诠释。当黄河水与墨累河的浪花在产业链上层层交叠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贸易数据的增长,更是两种文明在土地上书写的共生故事。
(作者曾祥明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江宜航系国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