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以工代赈”补短板,群众家门口促增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李传君 叶子
  • 2025-04-03 15:13:23

“道路再养护半个月就要通车了,这条路沿线22户村民出门再也不会走烂泥路了。”看到新建的水泥路从脚下延伸到山顶,54岁的脱贫户张芝芳抹着额头的汗水,手中的锄头挥舞得欢快。

这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苏村坝社区的道路硬化现场,也是苏村坝社区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实施项目之一。虽然春三月的大巴山春寒料峭,但来自该村13名村民却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在施工人员张建的带领下,正在对新建道路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垒土加固路肩。

“苏村坝社区离花丛镇18公里,下辖6个居民小组,辖区面积有3.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88人,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人,因技能水平、年龄、病残滞留在农村的低收入人口有315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9户74人,低收入人群占比18.7%。经花丛镇党委政府多方努力,成功争取到2024年苏村坝社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53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500万元,主要通过村民小组自建组织实施。”项目理事长王峰介绍道。

“以工代赈项目是真正的惠民惠农好政策,我差不多每个月可领到4000元左右的收入,项目部每月底按时将工资打到‘一卡通’上,从不拖欠。”53岁的杨国松是苏村坝社区2组人,为照顾患肺癌晚期的父亲,自去年5月份起就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上务工,任作业班班长,除自己干活儿外,还负责给村民培训支模、抹灰浆的技术。项目工地既离家近,村民又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高工资,杨国松觉得这样的务工机会太好了,专门把在外务工的29岁儿子喊回老家,与他一同干活。

因老人患重病无法自理,作为家中儿子儿媳不得不留一个人在老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以尽孝道,诸如张芝芳、杨国松这种情况在苏村坝社区非常普遍。但缺少收入来源,又让他们陷入两难境地。

以工代赈项目,及时解决了村民的这两大难题,可谓“雪中送炭”。

“苏村坝社区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实施。施工过程中,特别注重群众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家门口的道路、水库、水渠怎么建?群众自己做主、自己动手修建,参与劳动了还按月领工资,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天天都有人抢着干活儿。”项目理事长王峰说,苏村坝社区两委多次通过群众大会、坝坝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宣讲“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动员和鼓励周围老百姓积极参与,对没有技能的老百姓开展技能培训,实现赋能又增收。截至今年3月底,群众参与务工达208人,每人经过培训已初步掌握了一项基本技能。同时,已通过“一卡通”平台按月发放劳务报酬188.9492万元,占中央预算内资金的37.8%,人均获得劳务报酬9084元。

苏村坝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余说,项目建设的道路涉及5个居民小组,彻底解决了苏村坝村民的出行难题,山坪塘经过清淤、扩建,蓄水能力增强了,新建的灌排渠系从团结水库一直延伸到粮油产业园区,彻底解决了园区油菜和水稻的灌溉难题,项目建设成功将直接覆盖及辐射带动优质粮油产业600余亩,为进一步完善优质粮油产业布局,促进集体产业发展助力。

作者:叶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