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黄鳝、泥鳅健康养殖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各地黄鳝、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和典型企业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黄鳝、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旨在形成一批更加绿色安全的养殖模式,带动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典型案例如下。
黄鳝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黄鳝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喜静水环境,适宜水温15~30℃,10℃以下躲入洞穴越冬,15℃以上开口摄食,养殖效益好。黄鳝的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浮床生态养殖、稻虾鳝养殖、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等。
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公安县大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公安县狮子口镇法华寺村,是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其黄鳝养殖池塘面积约650亩,黄鳝苗种繁殖面积150亩。该公司采用花白鲢等控制水质,中草药防控疾病,年产黄鳝约180万斤,年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为当地6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是在池塘中架设网箱进行黄鳝养殖。养殖池为常规淡水鱼养殖池塘,池埂坚实不漏水,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和水质监测设备。养殖池面积一般为5~2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坦,底泥厚度15厘米左右。网箱面积2~4平方米,高1米左右,入水深度0.5米为宜。网箱以单排或多排并列,每列间隔2米左右,网箱间距0.8~1米,便于池水交换。网箱面积不超过池塘水体面积的30%。投苗前在箱内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供黄鳝栖息。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投放苗种前应使用含氯石灰等清塘消毒。选择3天以上的晴天投苗,投苗量200~400尾/平方米。苗种应规格一致、无伤无病,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黄鳝饲料由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组成。鳝苗下箱一周内投喂动物性饵料,然后驯饲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的日投饲量为黄鳝体重的3%~8%,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黄鳝体重的1%~3%。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根据天气、水温、生长阶段、摄食强度等情况酌情调整投饲量,以0.5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初期及病害高发期(白露期)可适当降低投饲量,并拌饲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中草药等提高黄鳝免疫力,或短期停食,预防疾病发生。
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察看黄鳝生长情况和环境状况,及时清除残饵和病死鳝。定期检查修补箱体,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控制在网箱面积的80%左右,防止黄鳝逃逸。每隔30天左右分级分养,防止黄鳝以大吃小。池塘中可套养适量鲢、鳙、草鱼等,以净化水质、控制水草蔓延。定期换水,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良好水质。水生植物、鳝苗及动物性饵料应消毒后投放。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浮床生态养殖模式
田心虎浮床养殖基地位于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弘玖水产有限公司西堤村示范基地,投资1000多万元,流转鱼池450亩,建设标准化黄鳝浮床养殖园区2个。农户进园区承包养殖,公司提供鱼塘、鱼苗、饲料、技术、收购等服务,使用中草药等提高免疫力,养殖病害少。
所谓浮床生态养殖模式是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的改进型,其养殖管理和日常管理均可参照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
与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不同的是,该模式网箱框架底部安装浮桶,网箱漂浮于水面,可防淹防逃,方便清理底层残饵;网箱中设有进水管,可定期向网箱中加水,提高网箱中水体交换量,改善水质;框架结构上可安装遮阳网,为黄鳝提供更优生长环境。该模式可显著减少病害发生,提升黄鳝质量安全水平。
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
位于仙桃市剅河镇余脑村三组的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的典型企业,建成仙桃市稻虾鳝连作基地17000余亩,年产值可达1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稻虾鳝综合养殖模式是传统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型,黄鳝能控制小龙虾密度,提高小龙虾规格。该模式稻田需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田埂牢固,高出稻田0.4~0.5米,顶宽不小于0.5米。田块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4米、深1.2~1.5米、坡比1:1.2,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环沟四周埋设聚乙烯网布,防止小龙虾逃逸。稻田对角设置PVC进排水管,进水管道高于排水管道,管口安装60目筛网,防止小龙虾逃逸及敌害生物进入。
种养管理中,稻田水位控制在20~40厘米,水稻插秧前施用基肥,后期不施肥。11月份至次年3月份种植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田面水草簇间距4米左右,环沟内水草种植面积占环沟面积的30%~40%。3~5月份投放虾苗,规格5~10克/尾,每亩投放5000~8000尾;6~7月份选择晴天上午投放黄鳝苗种,规格10~20克/尾,每亩投放约5公斤。
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小龙虾专用配合饲料,辅助投喂麸皮、米糠、南瓜等,日投喂量为小龙虾体重的3%~5%。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70%~80%,根据小龙虾的生长阶段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比例和粒径。小龙虾与黄鳝一同起捕,捕大留小。
日常管理中要坚持每日巡田,检查田埂是否完好、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和防害设施是否完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鼠、防鸟等措施。合理控制水草覆盖面积,为小龙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栖息场所。定期泼洒生石灰液消毒,定时注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底增氧设备。
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
扬州田源水产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扬州市国家高新农业园区。公司养殖用水净化池塘面积约60亩,黄鳝苗种繁殖面积50亩,水蚯蚓养殖面积30亩,大棚温室23栋,年生产安全优质黄鳝约100万斤,为当地30多个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8万元以上。
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可延长养殖时间,避免黄鳝因温差大而应激发病,减少用药。该模式养殖大棚一般宽8米、长40米,棚顶高4米,棚顶采用圆弧形钢架结构,棚顶及四周用加厚白色无滴塑料薄膜覆盖。大棚配有遮阳网、排风扇、降温水帘、环流风机等控温设备。大棚内养殖池为水泥池或钢架结构的帆布池,一般长3米、宽3米、深1米。每个养殖池架设2口网箱,每口网箱内放置2组人工鳝巢。养殖过程保持微流水,进水口与排水口相对设置,排污口在池底中央,靠近排水沟一侧池埂顶端下0.2米处设溢水口。
该种模式的投苗、投饲等养殖管理可参照池塘网箱生态养殖模式。日常管理中,每天早中晚检查养殖情况,投食2小时后及时捞出残食,每隔10天排污一次。养殖水体保持循环状态,通过调节水流,保持养殖池水每12小时可完全循环一次。每隔30天左右分级分养,防止黄鳝以大吃小。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泥鳅为底栖杂食性鱼类,适宜水温10~30℃,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生态养殖和稻鳅综合种养。
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湖北省仙桃市江发兵泥鳅养殖合作社郭河镇秦岭村徐严义养殖户是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的典型代表,他承包池塘22亩,采用微流水和中草药预防疾病等手段,年产安全优质泥鳅45吨,2025年预计销售收入90万余元。
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面积5亩以内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机和尾水处理设施。土池埂需用砖石浆砌加固,淤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水泥池需铺设20厘米厚的底泥供泥鳅栖息。池塘上空架设防鸟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排水口附近设置鱼溜,便于捕捞和供泥鳅避暑。鱼溜一般为长方形,用水泥砌成或用塑料板围成,深10~30厘米左右,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养殖管理中,每年9~10月份或3~4月份投苗。投苗前应使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向池内注水50~70厘米,在池塘四角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150~200千克/亩,繁育天然饵料。施肥3~5天后,水体中轮虫、枝角类等饵料生物开始大量出现,可投放苗种。投苗时水温温差不应超过2℃,苗种规格3~6厘米/尾,每亩放养2~3.5万尾。苗种下塘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清水浸泡10分钟,通过应激反应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粘液来保护鱼体。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
投饲时要遵守“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泥鳅摄食量减少,可少喂或不喂。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三分之一,科学使用增氧机,保持良好水质。建议控制水体pH在7~7.5,溶解氧≥5毫克/升,透明度30厘米左右。
每天巡塘,观察泥鳅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残饵及死亡个体,防止水质恶化和疾病的传播。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含氯石灰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稻鳅综合种养模式
淮南市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桥东村。该公司以稻鳅综合种养为核心模式,亩产优质稻米400公斤、泥鳅750公斤,亩产值超2万元。2016年公司被评为“淮南市稻田综合种养百亩示范基地”。
该模式需对稻田进行改造,加宽加固夯实田埂,进排水口设两道防逃网(内侧金属网、外侧聚乙烯网)。为便于投喂和管理,田埂内侧1米处挖边沟。边沟宽1米左右,深30~50厘米,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3%~5%。田中央挖“十”或“井”形田间沟,宽30厘米,深10~30厘米,与边沟相通。田间布设塑料防鸟线。
种养管理中,5~6月份插秧,采用中小苗浅水宽行密植,适当增加田边、沟边插秧密度,发挥边行优势,提高水稻产量。插秧10~20天后,稻田水深保持在5厘米以上,投放泥鳅苗种。若苗种规格3~4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5~20尾;若苗种规格5~6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15尾;若苗种规格7~8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尾。苗种放养前一周左右,在沟坑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繁育天然饵料。
每天早晚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泥鳅总体重的l%~3%,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春季水温变化大,稻田水深控制在6~10厘米;夏季高温,稻田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10月份水温降低,田地裸露。若泥鳅常水面游动表明要注新水,高温季节每15~20天加1次新水。稻鳅用药参照《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GB/T 43508)有关要求执行。
日常管理时,要每日巡田,察看水稻及泥鳅生长情况,检查鱼沟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处理病死泥鳅。每隔15天对稻田水体进行一次消毒。可适当在饲料中拌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增强泥鳅抗病能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