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宁夏六盘山下的隆德县迎来肉牛补栏黄金期。走进张程乡,两辆满载86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的运输车缓缓驶入补栏点,经过严格消毒程序后,这些从甘肃张掖精挑细选的优质母牛顺利入驻。养殖户们手持牵引绳有序卸牛,现场忙碌景象印证着当地肉牛产业的蓬勃生机。
“这次进购基础母牛,政府帮我们牵线搭桥,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品质好,还有政策支持,技术指导,我对养殖的信心也更足了。”张程村养殖大户马俊林道出了农户们的心声。作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缩影,张程乡通过“政府牵线+企业帮销+农户参与”机制,已累计引进省外基础母牛156头,年内计划突破1050头。副乡长王统表示,接下来乡政府会继续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支持,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养殖规模,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帮助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的隆德县肉牛产业正书写着更宏大的发展篇章。走进杨河乡智慧牧场,现代化牛舍与青山相映成趣,智能饲喂系统精准调配营养餐,物联网终端实时监测牛群健康。这座西北领先的智慧牧场,正是隆德县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产业格局的生动实践。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突破17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800元。
从“一家五头牛”的散养模式到“千头牧场”的集群发展,隆德县以工业化思维重塑肉牛产业版图。投资打造的8个数字化养殖园区,集成恒温牛舍、粪污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使饲料转化率提升26%,疫病发生率下降至0.3%。创新的“50+30+10”阶梯养殖模式,形成45%规模化养殖率与特色养殖并存的产业生态。
牛肉质量好不好,品种是关键。在城关镇、杨河乡、凤岭乡、奠安乡打造“安秦”“安和”杂交基地、牛胚胎移植基地,建设“体外受精+活体采卵+胚胎移植”实验室,助推肉牛育种进入“基因时代”,形成“安秦”“安和”双品牌驱动格局。截至目前,已购进秦川基础母牛410头,同期发情全部完成,怀孕母牛345头,生产“安秦”F1代犊牛68头。
为进一步延长肉牛产业链条,完善市场营销体系。隆德县以宁夏中民恒丰、六盘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发展订单生产、定向销售。2024年,共屠宰加工肉牛7000多头,销售优质牛肉2576吨。同时,建成“特色牛肉餐饮+品牌牛肉”体验店,六盘山(隆德)牛肉品牌营销店,发展社区新零售、体验消费、餐饮配送等新业态,拓宽了肉牛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了隆德牛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态循环书写绿色发展答卷。全县推行的“畜-肥-田”模式,每3头牛配套1亩饲草田,粪污处理后反哺农田,形成闭环生态链。20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应用菌酶协同发酵技术,使玉米秸秆利用率从40%跃升至95%,不仅降低30%养殖成本,更让20万亩梯田有机质含量提升1.2个百分点。
“我们将持续深化‘以草定畜、规模经营、精深加工’的发展路径。”隆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提升“隆德雪花牛肉”供应能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让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实习生 何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