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167个“百万元村”的增收秘籍
——山东潍坊市寿光市抓党建促村集体增收的探索实践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吕兵兵 桑德春
  • 2025-04-14 15:50:53

“家人们,这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金凤北孙’香包,材料是纯棉布,内里是中草药填充,纯手工缝制,请大家多多支持……”日前,在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北孙村,一场4个多小时的直播下来,50多岁的张富军口干舌燥、嗓子沙哑,但看到直播间雪花般的订单,他又“累并快乐着”。

为了拓宽香包销路,2023年,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注册“香包村书记”短视频账号,从“书记”当起了“主播”,并很快便掌握了“流量密码”达到6万粉丝,场均交易额超过5万元,带动1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小香包”变成了强村富民的“金荷包”。

寿光市台头镇北孙村“香包书记”张富军直播现场。

北孙村的“电商富村”模式,是寿光抓党建促村集体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将“党建引领·共富乡村”作为县委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持续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2024年全市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过千万元,集体收入增幅超过50%的村148个,“翻番”的村71个,村集体总收入突破10亿元。

村村绘出“施工图”,增收路上“加速跑”

在圣城街道前朴里村一条不足100米的小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菜煎饼、炒鸡架、烤生蚝等各色美食香飘四溢。“去年,我们将小区前的闲置地块开发成‘网红街市’,安置了57个美食摊位。小吃街靠近潍坊科技学院,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品尝,既提升了村里的烟火气,又带来每年95万元的租金收益。这些网红集装箱少说能用20年,可以实现集体增收‘细水长流’。”村党支部书记寇建光介绍。

一条小吃街,创收近百万。像前朴里村的“网红街市”项目,正在菜乡大地不断上演。去年以来,寿光市创新开展集体增收“揭榜亮诺”活动,组织各村围绕集体增收拿出“施工图”,打出“组合拳”,推动“村村都找好项目”。发布“强村共富合作人招募令”,对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宣传推介,吸引商家盘活开发、合作共赢。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评选先进村120个,颁发红旗、增发绩效补贴,后进村116个,实行黄牌警告、扣减绩效补贴,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4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强村富民好项目”交流会在寿光农商银行落下帷幕。来自古城街道前疃村的党支部书记殷凤海满脸兴奋,“我们村‘番茄串起共富路’项目,获得了一等奖,不仅奖励价值5000元的物资,合作社还得到1000万元的低息贷款授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干劲儿更足了。”

原来,为激发村干部的增收活力,寿光市筹集资金500万元,发起成立“强村共富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的收益,对集体增收明显的好项目进行奖励,形成干好有奔头、增收有甜头的鲜明导向。

“跨村联建”聚合力,共富园区“地生金”

“西景明5个村过去地块零散,只能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去年,我们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将土地资源统筹打包,建设了98个蔬菜大棚、占地1500亩的景明共富园区。土地亩产从过去不到1000元,增长到接近2万元。土地租金也水涨船高,带动5个村年增收150万元。”上口镇党委书记李中岩介绍。

作为全国蔬菜之乡,寿光蔬菜产业起步早,村庄里老棚、旧棚可不少。大棚升级换代需要土地资源,但受地域限制,难以规模经营。为此,寿光市转变“就村抓村”的传统观念,变“单打独斗”为“跨村联建”,将各村土地资源统筹整合、连片开发,先后建设了19个联建蔬菜园区,流转土地1.6万亩、建设1400多个大棚,既推动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64个村年均增收10余万元。

苦瓜是孙家集街道的特色产业,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苦瓜种苗需求量很大。“我们将孙家村等3个村150亩闲散土地集中流转,建设了田美种业共富园区,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成为江北最大的苦瓜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不仅推动苦瓜产业上档升级,而且每年带动集体增收25万元以上。”孙家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迁介绍。

盘活三资“家底子”,鼓起集体“钱袋子”

洛城街道寒西村的寒桥大集历史悠久,在热闹与便捷的背后,也面临摊点外溢、管理滞后、交通拥堵等问题。寒西村决定对集市承包公开招投标,统一规范管理。“承包费底标是16万元,经过多轮公开竞价,最终以45.1万元成交,溢价率达到181%,比发包前多增收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东海兴奋地说。

为了把“闲置资源”变成“增收财源”,寿光市创新搭建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50万元以上的招投标进县级平台,50万元以下的进镇街平台。通过农村“三资”进场交易,吸引了更多有实力的竞争者参与竞价,既解决了过去“熟人发包”的问题,又让闲置低效资源实现了利用最大化。

从过去“少数人说了算”,到现在“市场说了算”,过程透明了,群众认可了,集体受益了。去年,寿光市累计完成出让类农村产权交易项目203宗,溢价率超过97%,为村集体增收2.5亿元,实现了农村信访、集体增收“一降一升”。

合力栽下“项目树”,年年能摘“增收果”

走进山东力创模具的轮胎模具生产车间,七轴关节臂机器人正在上下挥舞、飞速运转。该项目是国内首条轮胎模具4.0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高精度轮胎模具3000套,营业收入超3亿元。“我们看到项目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就将10个村的扶持资金500万元打包入股该项目。每村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以上,收益很稳定,省心又省力。”化龙镇党委书记陈建君介绍。

大棚发展史展台、现代种业展示墙、智能栽培示范区……最近,到纪都共富产业园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最多一天接待16拨。“纪台镇共72个村,‘民富村穷’问题比较突出,先后有27个村纳入扶持计划。我们没有把扶持资金‘撒芝麻盐’,而是集中投放到园区,由共富公司打包运营,按照不少于8%的收益率进行分红,让全镇1/3多的村有了托底保障。”纪台镇党委副书记刘新泽算了一笔账。

古城街道番茄小镇园区、孙家集街道商贸沿街房、纪台镇光伏发电项目……变过去简单“资金输血”,为整合资源“项目造血”。寿光市大力实施“项目富村”工程,5年来争取扶持资金8650万元,打包入股18个强村共富项目,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又扶持173个村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相当于为薄弱村留下了一本“定期打款的存折”。

“只要动脑筋,土里能生金。我们将发挥‘强村共富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支持培育更多优质增收项目,以点带面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洪科说。

作者:桑德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