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全程“机械化” 夯实“菜篮子”
‌——福建省泉州市打造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蔡茂楷 王家庶
  • 2025-04-14 15:51:09

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移栽、机械采收、机械转运……清明节前夕,全国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暨福建省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活动在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举办,60台套农机装备现场展演甘蓝、胡萝卜和番茄等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来自全国蔬菜主产省份近300名农技专家、种植大户现场观摩。

“补短板、强链条、筑品牌、增效益”,近年来,泉州市锚定现代农业转型目标,聚力政策赋能、技术攻坚、模式创新三大突破口,构建起具有泉州特色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2024年,泉州市蔬菜播种面积达90.89万亩、总产量117.6万吨,晋江市等5县市年产量突破10万吨。

政策赋能强基链,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惠安盛丰农业基地里,采摘工人熟练地收割花菜,装到技术员远程遥控的“田间转运车”上,一次就可自动转运500斤花菜,再由自动化机器将人工初筛的蔬菜定量进框包装,随即进行真空预冷保鲜,整个采收储环节一气呵成,高效便捷。放眼泉州,以全程机械化为重点,越来越多蔬菜种植生产环节用上了智慧装备。

产业升级离不开顶层设计来强化“制度引擎”。‌泉州将政策创新作为产业升级“先手棋”,针对蔬菜机械化移栽、胡萝卜采收等关键短板,出台《机械强农行动方案》《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措施》等文件,构建“1+N”政策矩阵。对高效蔬菜移栽机、胡萝卜收获机等核心设备给予‌最高50%购置补贴‌,对集约化育苗中心按‌投资额20%‌给予补助,智能温室、温控大棚分别享受‌每亩2万元、1万元‌建设补贴。2023年以来,累计扶持蔬菜生产设施项目‌170个‌,建成设施农业大棚‌9.2万亩‌,惠及经营主体超300家。

打造产业载体“多级平台”,泉州‌按照“国家级引领、省级示范、市级辐射”思路,梯次推进蔬菜产业载体建设。依托惠安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甘薯)、晋江市省级蔬菜产业园等核心平台,构建三级载体网络,形成“大平台带动小主体”的协同发展格局。全市累计建成蔬菜产业园9个、产业强镇11个、专业村35个,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

资金投入激活“乘数效应”,泉州‌建立“财政+金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推出“智慧农业专项贷”等‌金融产品,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加大设施农业投入,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建立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库,对智能化育苗中心、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关键项目实行“立项—建设—验收”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资金精准高效使用。

技术攻坚增效链,锻造核心环节“硬实力”

在石狮市蚶江镇湿地公园举行的试验演示观摩会上,三台各具特色的蔬菜移栽机像三位“机械模特”一字排开同台竞技,直观展示不同移栽机在操作方式、种植效率、栽植深度等方面的差异。“相比人工移栽蔬菜,蔬菜移栽机工作效率提升近十倍。”泉州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为突破关键装备技术瓶颈,泉州‌聚焦“育苗—移栽—采收”全链条技术痛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线,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在育苗环节,引进国际领先的全自动育苗流水线,集成精量播种、智能温控、水肥精准调控等功能,实现育苗周期缩短、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在移栽环节,开展多品牌蔬菜移栽机适配性试验,筛选出适合泉州土壤条件的机型,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在采收环节,先后引进德国格立莫—阿萨力、日本井关和久保田等国外先进品牌的胡萝卜采收机,通过5年的试验与优化,着力破解胡萝卜采收“费工、费力、费钱”难题,机收胡萝卜效率可达2亩/小时-3亩/小时,比人工提升近10倍,泉州全市胡萝卜种植面积10.08万亩,成为福建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晋江市成为全国冬春季胡萝卜生产和出口优势区。

为构建智慧化生产场景,泉州‌以数字技术赋能蔬菜生产全流程,打造“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体系。在南安市建成全省首个智能化育秧(苗)中心,集成环境感知、智能灌溉、生长监测等系统,实现育苗过程精准管控;推广立体栽培、植物工厂等新模式,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20倍以上。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病虫害信息,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为建立标准化技术规范,泉州建立“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户”技术推广体系,在晋江市、惠安县等主产区建设机械化示范园,通过现场观摩、实操培训等方式加速技术落地。组建由农机专家、农艺师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农机操作、设备维护等实际问题,推动机械化技术从“能用”向“好用”转变。

模式创新提质链,延伸价值链条“增长极”

蔬菜不仅“躺”在地上,还住上了“楼房”。惠安县盛丰农业的蔬菜基地大棚林立,立体种植架内种了6层生菜,节约了3倍土地,“水肥一体化系统”为各类蔬菜定时补水,精准控制营养液。

‌‌拓展社会化服务新路径,泉州‌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代育代栽、代管代收等全程托管服务,降低小农户机械化应用门槛。推广惠安县盛丰农业企业“土地整合+机械化作业”模式,通过连片整治零散耕地、统一机械化运营,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40%、生产成本降低30%。建立区域性农机共享平台,推动高端设备跨区域调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打造品牌化发展新引擎。‌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战略,构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矩阵。每年开展知名农业品牌评选,安溪龙门茭白、德化大铭生姜等9种蔬菜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晋江胡萝卜、安溪山格淮山入选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德化芹峰淮山、永春雪山呈祥菜等6个品牌入选省、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

探索绿色化转型新范式。‌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稻菜轮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绿色生产链条。在惠安县推广旱地“稻+菜”轮作模式,实现土壤养分平衡与病虫害综合防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全市每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

作者:王家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