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正是安徽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的时节。在桐城市吕亭镇双联村三想家庭农场的百亩示范田里,一台新式的宽窄行高速插秧机正在稻田里快速地栽插着一簇簇秧苗。机手设置好相关参数开动插秧机后,启动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模式,插秧机便笔直匀速行驶起来。这台插秧机插出来的水稻秧苗跟以往等行距模式有所不同,是将栽插行距设置为宽行与窄行间隔栽植,以提高通风透光效果。
“一直在关注新模式的水稻插秧机,今年终于下定决心花了7万多元购买了这款新型插秧机。”农场工作人员马德定介绍,原来再生稻生产一直存在头季机收碾压的难题,机收碾压对再生季产量损失较大,大约在30%以上。而这款新型插秧机不同于普通插秧机的区别就在于通过宽窄行机插(预留机收履带行走通道),既给水稻成长通风透光,同时也为后期头季成熟收割时留下履带行走空间以减少或避免碾压。他跟着农业专家们一直在打听、跟踪这款新式插秧机,所以产品上线市场后立即订购了一台。正在现场观摩的种粮大户、农技干部看到插秧机栽插的水稻苗后感叹:这样插秧比老式插秧机插出来的通风透气性肯定好得多,当然也会增产。这样种植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双丰产是一个道理。
“我们以前是想在收割机上做文章来减少头季稻机收碾压损失,后来发现实际效果不理想,于是重新调整思路,决定从种植环节开始改变,让农机农艺融合来解决这个难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吴文革介绍,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提出“预留机收履带行走通道栽培管理再生稻”的新思路,并联合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研制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宽窄行插秧机和智能对行收割机(可调履带宽),并配套精密播种培育机插壮秧和平衡栽培技术,通过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创制了基于智能农机(插秧机、收割机)的少碾压再生稻生产新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比对发现,宽窄行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由于宽行的边际效应,可以帮助实现大面积水稻单产提升,今年春耕开始在全省再生稻主产区安庆、池州、宣城等地推广。
“多种粮、种好粮最重要就是要有农业科技的支撑。一定要跟着农业科技走,这是我种粮10多年来的心得。”马德定告诉记者,正是坚信农机农艺的结合一定会让再生稻增产增收,才会勇敢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大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