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农忙正酣。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春玉米播种正有序展开。田间地头,带有北斗导航的农机正在精准作业,滴灌带沿垄铺设,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田野,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肥用量,绘就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
“现在正在进行翻地作业,马上就要开始播种玉米了。今年是我和中化农业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合作的第三年了。有了他们的田间技术服务指导,合作社形成了流程化管理,玉米产量稳中有增。”达拉特旗多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杰对记者表示。
“我们村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在种植环节,专业农艺师会根据我们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为我们筛选最适宜的良种,并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像播种时间、密度、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时机都有精准的规划。”达拉特旗道劳哈勒正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荣同样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起,中化农业MAP在达拉特旗开始探索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全程技术服务方案,形成了涵盖“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综合机收、数字化管理”环节的玉米种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如今,这套源于内蒙古的玉米全周期服务模式正在向全国多地拓展复制,2024年实现全国线下服务面积3565万亩,亩均单产提升8%至15%,走出了一条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和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增产的新路径。
图为内蒙古达拉特旗进行翻地作业中的农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量身定制”方案让种植更省心
“在引入玉米全周期服务模式之前,我们村的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难题。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难以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并且农户们大多凭借传统经验种植,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导致作物产量不高,农产品品质也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农户们辛苦一年,收入却不太理想。”回想起村庄之前遭遇的难题,刘世荣叹了一口气。
转机很快到来。“2019年达拉特旗引进中化农业MAP,我们村也率先开展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变化非常显著。比如在玉米种植上,引入密植高产技术,合理增加了植株数量,同时配合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让每一株玉米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刘世荣表示。
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总经理助理刘伯聪和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鄂尔多斯区域经理张帅为记者进行了揭秘。“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建于2019年12月,占地40亩,是推行全程技术解决方案最基础的服务单元,服务农艺师就在这里办公,为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种植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的全程服务。”刘伯聪解释道。
张帅向记者介绍,技术服务中心会先对服务地块的土壤进行检测,确定适合种植的品种,并制定整体的种植方案。播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还要进行水肥决策,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来配置液体肥,根据每块地的灌溉周期和土地性质的不同进行追肥。再过一段时间,进行防虫、除草等工作。
即使是在看似省心的收获环节也同样不容轻视。“例如,青贮玉米和籽粒玉米的收获方案就完全不同。如果收获时青贮玉米行情好,价格不错,我们的成熟时间刚好能在窗口期内选择收青贮然后交到牧场。大部分还是要直接通过籽粒直收,这个时候籽粒的水分在25%左右,要先进入烘干塔烘干,待水分降至14%后再入库,颗粒归仓后交到下游的订单企业。”张帅介绍道。
陈杰的合作社率先尝到这套服务方案甜头。“合作社共流转了5000亩地,过去我们自己单种的时候,人力成本投入大,产量上不去,玉米亩均产量也就700多公斤。玉米全周期服务模式下,产量提升了,去年亩产达到880公斤,单产提升100多公斤。还有全程技术指导,怎么种、施多少肥全有跟踪服务,农田管理更精细化了。”陈杰的语气中满是兴奋。
引入先进技术节本增效
在达拉特旗东南58公里的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吨粮田”试点春耕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滴灌带沿垄铺设精准到位,智慧农机穿梭作业,一粒粒玉米种子正被精准送入土中,农艺师陈玉亮在远程系统上实时监测、科学调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事作业体系正在有序运行。“预计7天左右,我们就能完成一万亩玉米播种。”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介绍,“在玉米生长的5个关键环节我们一共集成了16项技术,精心把控一个个细节,才能实现目标。”达拉特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达拉特旗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土地合作+社会化服务”双效经营体系。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1+9+N”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三级服务网络和项目支撑、政策配套、人才协同、金融创新、保险兜底的五位一体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05家,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4万亩,带动粮食生产总量突破17亿斤。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与努力,自2019年起,中化农业MAP在达拉特旗逐步系统引入水肥一体、高产密植、智能农机、数字化管控等先进生产技术,服务覆盖全旗5个镇、16个村、17个合作社,服务面积已超10万亩。
张永丰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侯家营子农场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滴灌系统,在北方规模化农田中率先实现小流量精准灌溉,就像是“埋在地里的毛细血管”,能定时定量将水送到作物根部,精准实现“不多不少、滴得正好”。
谈及侯家营子村的变化,白泥井镇相关负责人又打开了“话匣子”。该村目前实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将土地整体托管,采用“保底收入+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也在这当中受益。“2022年年底的时候,这个村子的玉米亩均产量还仅有650公斤左右。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侯家营子农场投入安装了智慧农业系统,土地管理、虫情管理以及灌溉均可实现全自动化,不仅实现了节本增效,玉米亩均产量也增加到了1000公斤。”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社会化服务作为推动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截至2024年底,全区各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9万个,服务总面积达1.4亿亩次,服务小农牧户91.8万户,分别较2019年增长73%、85%和40%。通过强化主体培育,推动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嘎查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联结机制,整合现代农牧业科技和先进产业要素,带动了10万小农牧户实现了增收。“我们将以点带面,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