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村合作经济 详情

博士进村 农业出新——北京平谷区建设“博士农场”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 编辑:赵天浩
  • 作者:祖爽
  • 2025-05-06 17:41:30


四月的春风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轻轻掠过村庄,带来新的生机。在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赵家务村一处蔬菜大棚内,一排排番茄苗整齐排列,郁郁葱葱。细细一看,有的番茄苗已然坐果,层层叠叠的绿叶间,一串串色彩鲜艳的小番茄从藤蔓上垂挂而下,宛如一串串晶莹的宝石。“这个大棚内我们种植了多个小番茄的品种,这种泛着青色的是‘青口蜜’,长势正佳,是接下来我们想推荐给家庭农场种的品种之一。”风味番茄“博士农场”的负责人石奡坤捧着果实爱不释手。

“去年我们跟着‘博士农场’一起种了‘原味1号’‘京番309’和‘草莓柿子’等番茄品种,在他们的指导下,长势和产量都不错,采摘价格可以达到每斤25至30元,零售价格也能达到每斤15元以上。”赵家务村村民王金娥笑得合不拢嘴。几年前她和丈夫成立了家庭农场,承包了17个大棚种植蔬菜。

记者从平谷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自2022年平谷区开展“博士农场”创建工作以来,已有117个“博士农场”项目落地平谷区,吸引了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的参与。这些“博士农场”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培育优质新品种,推广高产新技术。为了使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24年平谷区开始探索“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发展形式,并于同年5月举办签约仪式。

在这种发展形式下,“博士农场”的先进农业科技资源为家庭农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供破解方法,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如今,恰逢“博士农场”赋能家庭农场签约仪式举办一周年,记者也走进平谷区的多家“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合作社,探寻他们“牵手”后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让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加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

石奡坤(左)和种植户讨论小番茄长势。 夏群 摄

集中展示优新品种 帮农户把好筛选关

“怎么样?今年给你们推荐种植的新品种长势都还好吧?”石奡坤刚走出“博士农场”的大棚,一转身又进了王金娥家的大棚,嘴里还不停地叮嘱着。

石奡坤目前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23年,他带领团队来到东高村镇,在镇政府的“牵线”下,以每栋11000元的价格租下了11栋蔬菜大棚,风味番茄“博士农场”就此诞生。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当地的家庭农场做示范。我们先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且品质好价格高的品种,在大棚进行试种,邀请家庭农场负责人观摩。以番茄为例,现在11个大棚共种植30多个品种,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想要种植哪一品种。”石奡坤解释道。

“那时候石老师的团队刚来到村里,我看这些年轻人斯斯文文的,心里还打了个问号,怀疑他们真的会种地吗?没想到第一年就让我刮目相看了,我们种的小番茄只能卖几元钱一斤,他们却可以卖出十几元二十几元一斤的高价!”王金娥打开了“话匣子”,“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跟着‘博士农场’种,也可以直接在他们那里买种苗以及化肥等农资,价格比市场价低20%左右,节约了我们的成本。”无独有偶,在夏各庄镇贤王庄村,也上演着一场红薯的品种革新故事。2022年,薯光“博士农场”创始人李洲带领团队来到贤王庄村流转50亩土地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贤王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专业村,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原来村民们大面积种植的‘西瓜红’市场价仅2元一斤,而我们引进了新品种‘红瑶’‘丝滑’‘榴莲蜜薯’等红薯新品种,一斤可以卖到10元。”李洲表示。

从2024年开始,薯光“博士农场”尝试跟一些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合作,由农场提供种苗和技术,帮助农户试种新品种。“我和老伴承包了10亩地种桃树,也会在树下套种红薯。我家的地和薯光‘博士农场’的地挨着,看他们种的红薯个头又大产量又高,就开始跟着一起种。去年我们尝试种了半亩薯光‘博士农场’推荐的‘美秀’红薯,没想到亩产有近4000公斤,真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王富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美珍一边说一边比出了“4”的手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粒粒饱满,鲜嫩可口,个大味浓,‘棒台头’玉米一定是您的不二之选。”每天清晨,平谷镇北台头村兴民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翠云都在直播间准时进行直播,用热情真诚的话语讲述玉米的故事。

这一根根玉米,凝结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荣焕和北台头村所有村民们的共同心血。2022年,王荣焕带领团队将村里闲置的200亩土地重新规划,种下了新品种玉米“农科糯336”。

经过3年多的探索,“农科糯336”已成为该村的主推品种。“这个玉米品种以糯为主、糯中带甜,具备早熟性好、高产稳定等特点,特别受农户们欢迎。”王翠云介绍道。

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 推动绿色高效生产

“再等个10多天,平均气温达到17摄氏度时,就可以栽种红薯苗了。”李洲蹲下身,轻轻捏了一把试验田的土壤,粗糙有颗粒感的土壤瞬间在他掌中散开,这是沙土地的显著特征之一,再等上一段时日,这里也将成为红薯们茁壮成长的乐土。

李洲向记者介绍,他创新了和家庭农场的合作方式,今年将在贤王庄村采用“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共建共创的模式,与王富家庭农场合作20亩,尝试桃园林下种植红薯,交给张美珍进行管理,由薯光“博士农场”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张美珍进行田间管理工作,产出的红薯可由张美珍自销,也可由薯光“博士农场”统一回购。

目前,按照以上方式,薯光“博士农场”与大华山镇、马昌营镇、王辛庄镇多个家庭农场开展“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共建共创的合作。

“除了推广新品种外,我们还致力于将‘博士农场’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发的木霉菌微生物土壤营养剂等推广至本村的家庭农场,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生态、高效、绿色的生产方式,更能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红薯品质。”李洲对记者表示。

农忙的时候,北台头村的“博士农场”里,总能看到王荣焕的身影。鲜食玉米的播种行距、株距多少最合理,什么时候收获最合适,什么时候记得抓紧种下一茬,王荣焕都会跟着操心。

把“农科糯336”带到北台头村后,王荣焕又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品种特性等,集成了以“分期播种、绿色防控、适时采收、错期上市”为核心的鲜食玉米配套优质高效种植技术。

“我们村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播期安排,合理把握种植密度,鲜食玉米分批次成熟上市,让游客不管什么时候来北台头村都能吃上鲜嫩甜糯的玉米。”北台头村党支部书记王艳金表示。

在石奡坤看来,引导家庭农场尝试种植新品种只是第一步,要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生产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势在必行。“采摘完番茄后,我们会把叶片和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石奡坤说。但茄果类作物的秸秆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如果采用传统的秸秆腐解方法进行腐解,果、叶极易腐变,产生大量有害细菌、真菌,为此,石奡坤又在其中加入了枯草、地衣以及腐熟剂,有效提高腐熟速率,杀灭土壤中各种有害菌。

“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博士农场+合作社+村集体”……多种发展与合作形式方兴未艾,凝聚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平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平谷区将为更多“博士农场”、家庭农场、合作社建平台、搭桥梁,鼓励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拓展产业链“合作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