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一串彩色风铃轻轻摇动,一盆盆绿植向阳生长。窗前,孩子们认真地将布料捆扎、折叠、浸入各色染料中,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日前,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中心一角,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幅景象。
日前,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牵头组织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中央媒体关爱儿童走基层活动,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北京儿福”),探访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教育、社工服务等方面全链条服务保障情况。
“眼睛往前看,双脚抬起来……真棒!”在北京儿福康复示范中心,凯凯在康复师指导下,正在跑步机上进行步态训练。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现收养各类孤残儿童中85%以上为重度残疾,包括智力、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残疾及其他复合残疾等。“福利院里的部分孩子是具备康复潜力的,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一定身体机能。”北京儿福康复示范区区长杨娜介绍,“以走路和平衡能力为例,院里有很多像凯凯这样的孩子,刚来院时因为不同程度的先天肢体畸形或肌张力高,不能独立行走。现在,通过长期康复训练,许多孩子的步态虽然并不完美,但已经可以在轮椅、助行器等辅助下独立行走了。”
康复师正在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摄
“我是姗姗,今年14岁了,我是一个爱笑的小女生。”在康复示范中心一角,姗姗用脚趾按下发声按铃,用特殊的方式向记者打招呼。一旁的康复师向记者介绍,姗姗是一名上肢痉挛性脑瘫儿童,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尽管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但姗姗能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也会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为了让姗姗充分表达内心的需求与想法,福利院为她制作了不同颜色、录有不同语音内容的发声按铃。”康复师介绍,“经过康复训练,姗姗可以熟练用脚按铃来表达吃饭、玩耍等不同诉求,也可以用脚趾夹起一些条状的零食。”
在治疗与康复训练外,北京儿福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不同种类的“兴趣班”,12岁的昂昂在福利院里学习并爱上了绘画。水墨渲染而绘成的亭台楼阁、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树、翩翩飞舞的蝴蝶……在福利院一层,集中展陈着一幅幅昂昂的画作。“目前,北京儿福以脑瘫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康复为主向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康复需求延伸。我们开设了扎染、编织、绘画等不同手工技艺课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学习不同技艺,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帮助孩子们掌握一门未来谋生的手段,为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乔伟圣介绍。
昂昂的绘画作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摄
“看,这些是我亲手用珠子串的摆件、钥匙扣,销量都不错,很受大家欢迎。”在福利院内,27岁的楠楠带来了一盒自己制作的串珠玩偶摆件。楠楠3岁时来到福利院,因重度脑瘫,需要长期卧床。通过数载康复训练,楠楠不仅可以站起来、正常走路,还通过评估达到了生活自理水平。楠楠成年后,享受北京市的孤儿成年后安置政策,进行社会安置,离开了机构。她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进行销售、申领残疾人相关补贴等方式获得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尽管已经离开机构8年,楠楠仍惦念着这个抚育她长大的大家庭,也时刻牵挂着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们。“我喜欢交朋友,出院后,我与福利院的许多伙伴们都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平时我们也会互相照顾彼此,互相鼓励,给对方力量。希望大家都能坚强、乐观、积极地生活下去。”楠楠告诉记者。
(文中出现儿童均为化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