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枸杞》专著出版发行暨赠书仪式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举行。这部凝聚三代科研人员智慧、历时三年编撰的百万字学术著作,系统呈现了我国枸杞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成果,标志着我国枸杞科研体系化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枸杞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药食同源佳品。作为枸杞的道地产区与主产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宁夏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但不可否认,枸杞产业仍然面临多重发展瓶颈:种苗繁育、栽培技术与品种适配性不高、深加工转化率偏低,同时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基础理论薄弱、知识储备滞后等问题,导致产业链条衔接不畅、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的困境,凸显出产业从业者对系统性理论认知和先进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
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枸杞产业人,经过多年努力,在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新品种选育、生物防控、栽培技术、规模化种植、贮藏加工、生产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新成果。该专著出版正值宁夏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其技术规范与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望破解种苗适配性低、加工转化率不足等产业瓶颈,为“宁夏枸杞”区域品牌价值提升注入新动能。
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刘常青在致辞中指出,《枸杞》专著作为一本深度传承枸杞文化精髓的历史图鉴,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枸杞跨越千年的产业脉络与深厚人文积淀,专著系统梳理了枸杞从《诗经》《神农本草经》中的零星记载,到唐宋时期成为宫廷贡品的演变历程。该书从汉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到现代基因组学研究,从传统栽培技艺到超临界萃取等精深加工技术,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知识体系,为枸杞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枸杞》专著主编曹有龙表示,专著集结30余位专家学者智慧,设置17个专业章节,分别从枸杞起源与发展现状、枸杞植物分类与评价、枸杞基因组等领域为大家作了详细介绍,力争推动国内外消费者、各领域专家学者关注枸杞,更加深入了解枸杞,同时满足枸杞科研人员与生产实践者对枸杞基础理论和产业技术的系统性认知的需求。
赠书仪式上,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以及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百瑞源、沃福百瑞等5家行业单位代表接受赠书。刘常青强调,此举旨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枸杞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曹有龙表示,团队将紧紧围绕枸杞产业升级攻坚目标,精耕细作、精准发力,共同致力于将道地产区优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持续推动宁夏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枸杞产业迈入新的发展时代。推动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这枚“红色珍宝”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