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凝聚优势科技力量开展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攻关,助力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5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玉米白斑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组建成立了“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
会议聚焦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玉米叶斑病流行灾变机制和关键防控技术开展了学术研讨,来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沈阳农业大学、贵州省植保所、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的专家系统汇报了全国玉米白斑病发生流行情况、病原分离鉴定以及应急防控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玉米白斑病病原学、流行机制、协作攻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农科院粮食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文德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病害总体呈多发、广发态势,其中玉米叶斑病年均发生面积超过1.5亿亩,一些新发突发叶斑病,如玉米白斑病、南方锈病、北方炭疽病等在局部地区加速蔓延,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玉米白斑病是2020年7月开始在云南省南部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暴发的一种新型叶斑病,其发病速度快,30天内可迅速导致整株枯萎,能引起玉米早衰、果穗发育不良,一般产量损失在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
目前针对玉米白斑病的研究难点,亟需组织全国更广泛的优势科技力量进行有组织攻关,开展其病原和流行学研究,遏制玉米白斑病向黄淮海和东北玉米产区扩散流行的趋势。为整合我国优势科研力量,推进玉米白斑病病原菌鉴定、致病机制、流行规律、绿色防控技术及抗病品种选育等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依托主持的“玉米叶斑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组建了全国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联合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协同攻关平台,共同开展玉米白斑病高效防控策略研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作物生物安全。
本次会议标志着全国跨区域、跨单位的玉米病害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协作组25家成员单位覆盖了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形成了全国玉米病害科技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旨在通过科技协同创新,在玉米病害基础生物学研究、检测监测、预警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防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逐步形成世界一流的玉米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平台,为有效控制玉米病害危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