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市长出题 专家答题——光伏板下种出优质猕猴桃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杨丹丹
  • 2025-06-06 15:32:25

端午节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光伏科技产业园内160多亩密密麻麻的光伏板下:叶繁枝茂的猕猴桃树已挂满了鸡蛋大小、青黄色的果实。

“再过3个多月就可以采摘了,我们的果子不进超市,全是优质红心果按个卖,味道比国外的好!”负责果园管护的农民老张自豪地向各市县前来观摩的嘉宾们夸赞道。

上面的光伏板能发电;下面还能种树,结出优质猕猴桃果,这种新型的“一地两收”让各市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及农业经营主体纷纷称奇、拍照打卡。一块别开生面的合肥市农业科技帮扶团现场观摩会在光伏板和猕猴桃树下生动地演绎。

市长发难现场出考题

让这块原本空闲的土地长出优质水果的人是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贾兵。怎么想起来跑到光伏板下面种猕猴桃树呢?原来合肥市组建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贾兵作为猕猴桃首席专家受聘。时任合肥市分管农业市长的王民生在聘任现场提出一个课题:“一些县区利用脱贫攻坚政策在荒草滩地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当时设计初衷是要农光互补。但是我调研了不少地方,发现光伏板下没有切实有效的作物种植,专家们不妨想想办法,看看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身为园艺专家,贾兵开始细细思索,根据植物习性特点设计了一套试验种植方案。他来到泥河镇光伏科技产业园内带着农民试种。

“第一年,贾老师指导我种猕猴桃树时,我心里直犯嘀咕,心里想是不是钱多瞎砸呀,怎么想起来在光伏板下种树,这个贾专家到底靠不靠谱。”老张坦言,初种树时实在是不理解贾老师的种种“奇怪”做法。比如说种树苗时要求枝苗统一朝北倾斜30度。咱们农民哪有种树歪着种的道理呢?贾老师解释那是因为光伏板南面接受光照较北面多,植物的趋光向阳性势必会导致猕猴桃侧枝向阳生长快,所以歪着种能平衡主蔓两侧枝条的成长。同样的道理,贾老师又要求施肥也是北重南轻、不均量施肥。第一年,树苗长得壮,1年生枝条长得很长,秋季贾老师却要求嫁接口上留1个芽平茬,第二年,一个壮梢笔直向上生长,160厘米处摘心,当年培养出2个水平主蔓,贾老师手把手地讲解整形修剪技术。

没想到,三年后的猕猴桃树长得粗壮结实、挂果繁茂。2020年秋季,一亩地猕猴桃产量就达到了1500斤,每斤10元钱左右,纯收益能达到10000元。“为我们农民增加收入、鼓了腰包,贾老师可真不假!”老张亲身经历了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这才对贾兵心服口服、崇拜之极。

农光栽培模式或可复制

看到光伏板下面种猕猴桃树、连续多年丰产,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决定把农业科技帮扶团现场观摩会开到猕猴桃树下,传授光伏-猕猴桃栽培新模式,让贾兵老师现场讲解,以便更多乡镇、种植大户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光伏-猕猴桃产业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潜力。

179278

“光伏板下光照不足,没法种庄稼,选择种植猕猴桃是因为它属较耐阴果树。”蹲在树底下,贾兵向来学习的基层同志们详尽传授起种植经验,“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要给予猕猴桃适宜的散射光照,这就要求两行光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有2米左右,以保证猕猴桃正常开花结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2米多高的光伏板就像一层遮阳板一样高高耸立,下面则是1米多高的猕猴桃树,株壮枝强,行距约6米,株距2米,整个果园通风较好。贾兵介绍,当初试种了好几种猕猴桃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发现最适合光伏板下种植的就是“东红”这个品种。这个品种在光伏板下种植不仅品相好、质量优,而且产量也不低。

“首先是解决了土地充分利用的问题,增加农民效益;其次有了光伏板,实现了避雨栽培,解决了猕猴桃溃疡病的预防难题,夏季还有遮阴功能;同时解决了猕猴桃建园的立柱投入成本、前期生长较露地栽培慢,但在夏季高温季节又较陆地栽培快,口感很好;最后果实外观得到好的保持,可免套袋栽培。”“只要光伏板南沿离地面2.2米以上,地势较高,土壤较疏松,可引进光伏-猕猴桃栽培新模式。但种植品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细节需要精准得当,欢迎大家随时跟我交流。”贾兵表示,当初试验时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提前设想得比较充分,设计的种植方案也是多重考虑、比较精细。所以才能够做到一次性成功、没有走弯路。

“从2022年开始,在过渡期内,合肥市遴选组织10个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对接175个帮扶村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帮扶行动,着力破解人才短缺、产业升级乏力等瓶颈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当天带队的科技帮扶团团长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善斌表示,今年以来,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已累计开展技术服务331场次,实地调研284次、举办集中培训22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293名。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为帮扶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形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良性循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