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山西省乡宁县云丘山元谷希望农场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当农场创始人张连水捧着奖牌时,这位坚持9年帮助身心障碍人士走向正常生活的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手中红彤彤的奖牌是对张连水9年来爱心坚守的最高褒奖。9年里,他用无私大爱为身心障碍人士播种希望,让一颗源自台湾的种子在晋西大山深处生根发芽,开出了绚丽的生命之花。
张连水辅导残障学员种植蔬菜。
初心萌发:跨海取经投身助残事业
张连水从煤矿起步到投身旅游,曾经带领乡亲开发云丘山景区,使昔日贫困山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国家5A级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跃升到2万余元。
张连水投身助残事业的念头,萌发于9年前的一次台湾之行。
2016年春,张连水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意外走访到了台湾学者陈礼龙教授创办的农场。这是一家特殊的农场,专门接纳训练智力障碍青年,教他们种菜、烘焙,在劳动中康复成长。
当张连水流露出也想在家乡开办助残农场时,陈礼龙坦言提醒:这项事业充满艰辛,投入大、见效慢,非有大爱与毅力不可为。
然而张连水听后并未退缩。2016年6月,张连水再次赴台,在陈礼龙的农场系统地学习助残农场的运营模式。从有机蔬菜栽培到特殊教育训练,他与陈教授促膝长谈、深入交流。“我要建一个农场,专门对智障孩子进行培训训练,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张连水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2017年初春,在云丘山脚下,融合慈善公益与绿色农业元素的元谷希望农场正式开园,第一座蔬菜大棚建起并招募了首批5名身心障碍学员,从此,这片僻静山谷成为一群特殊青年的新家园。张连水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孩子”,每天和专业老师一起手把手教他们松土、播种、浇水。看到孩子们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栽下菜苗,张连水既欣喜又心酸——欣喜的是希望的种子终于播下,心酸的是眼前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贫困愁苦的家庭。
农场初建,面临着资金和师资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运营农场、照料学员的费用开支巨大,完全由张连水所在的云丘山旅游开发公司承担;另一方面,专业特教老师紧缺,如何为智障学员提供科学康复训练成为难题。为此,张连水与当地残联和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共识,由公办特教学校的老师定期轮流来农场支教,解决燃眉之急。张连水深知,助残事业要走远,专业保障不可少。九年来,他多方筹措,培养了一支富有爱心和经验的专职教师团队,为学员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为了让这些残障学员安心在农场学习生活,云丘山景区累计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宽敞明亮的培训教室、整洁舒适的学员宿舍和无障碍卫生设施,还配备了心理辅导室、康复训练室等。张连水明白,要想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农场,就必须把农场建成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园。
独创模式:“手心翻转”的农场奇迹
张连水的助残理念,可以用农场的一个生动比喻来概括,那就是“手心翻转”。他常说,希望农场要教会孩子们把“手心朝上”变为“手心朝下”。所谓“手心朝上”,指的是这些孩子曾经习惯了伸手向父母和社会索取、接受帮助;而“手心朝下”则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给予、去创造。这一理念听起来简单,背后却蕴含着残障康复的深刻哲理。
在希望农场,每一天的训练都围绕着“翻转”的目标展开。从最初的选种、播种开始,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将一粒粒种子埋入土中——这既是播种作物,更是在他们心里播种下希望。当嫩芽破土、绿叶舒展,他们需要继续弯下腰来锄草、施肥、浇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角色在悄然转变:曾经他们只会伸手向上“要吃要喝”,现在他们学会了低下头去劳动、去生产。
张连水说:“这些孩子来农场前,手心都是朝上的;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他们终于懂得把手心朝下,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短短一句话,道出了“手心翻转”的真谛。
在农场的有机蔬菜大棚内,学员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日常田间管理。农场通过“有机种植+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的模式,让学员在劳动中康复成长。每一位学员都正专注地为蔬菜喷洒水雾,这份投入的神情正是他们重拾自信的写照。
农场的实践证明,“手心翻转”理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自项目启动以来,农场已累计帮扶40余名身心障碍者。在科学的农艺康复训练下,这些学员大多身体素质明显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已有11名学员成功走上社会就业岗位,4名学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中有的在县城环卫部门找到了工作,有的回归家乡自食其力,还有人找到了人生伴侣、走入婚姻殿堂。
凝聚力量:共同携手传承爱与责任
张连水坚信,爱心没有疆界,助残事业也需要借鉴更广阔的视野。
2017年夏天,云丘山迎来了首批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来自法国、德国等国的志愿者大学生。他们通过公益组织了解到中国山村有这样一个助残农场,不远万里前来义务服务一个月。志愿者们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他们简单英语、带他们做游戏,课余还为景区员工开设英语角,一时间农场里洋溢着别样的欢声笑语。此后每年暑期,都会有不同国家的志愿者来到这里。
截至目前,农场已累计接待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20多个国家的40余名国际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也见证并传播着“手心翻转”的爱心故事。
“手心翻转”的爱心故事也吸引了媒体的目光。2023年,真实记录了农场学员们从封闭自卑到融入社会的蜕变历程的纪录片《翻转的手心》公映。影片在全球公映后广获好评,一举斩获11项国际电影节大奖,其中包括5个“最佳纪录片”奖项。通过银幕,这个中国乡村助残的感人故事走向了世界。观众们在潸然泪下的同时,也对中国新时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中国乡村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致以由衷敬意。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张连水对希望农场的未来已有了更长远的规划。他设想未来通过公益联盟、基金会等形式,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把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让更多残障群体受益,将“手心翻转”农场打造成全国可复制的助残范本。
9年的坚守,张连水用行动诠释了“用爱播种希望”的深刻含义。云丘山元谷希望农场的实践证明:小农场也能孕育大爱心,小种子也能长出参天希望。在张连水和无数爱心人士的努力下,慈善与产业交融、生计与尊严共生,一个个残障人士的生命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