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科教 详情

新疆且末县:“驯服”流沙焕新生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黄中钜
  • 作者:刘趁
  • 2025-07-03 13:11:47

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阿热勒镇,记者看到,广袤的沙地覆盖着一条条白色地膜,膜下凝结的水珠晶莹闪烁,一株株嫩绿的蛋白桑树苗在风中摇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一场“沙改土”的“魔法”,正让亘古荒漠焕发新生机。

  “去年,这里还是流动沙丘,沙丘最高的地方落差有60米左右,像一座座移动的山。”唐农万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海波介绍,“沙子几乎不含任何有机质,也不具备保水能力,但一年过去,这片土地已经生机勃勃。”

  如何“驯服”流沙?真正的“魔法”始于土壤改良。

  新疆润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龙告诉记者,去年10月起,公司与唐农万物合作,在进行沙地平整等基础工作后,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均匀抛撒在沙地上,再经过深度旋耕与灌溉,原本松散的沙粒在各种材料与水的作用下,奇迹般地凝聚起来。“通过我们的技术,沙地获得了黏合性、保水性,最关键的是拥有了滋养生命的有机质,这为作物存活提供了根本条件。”郭海龙说。今年4月中旬前,数千亩沙地完成了“沙改土”的蜕变,原本随风肆虐的沙粒被牢牢“锁”在了原地。

  土地改良只是第一步。当地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面对极端环境,如何确保植物存活生长?孙海波揭开了秘诀:“每年3月到5月,一场强沙尘暴能把沙子掀起一米高,新推平的地极易被毁。我们采用加厚地膜覆盖技术,也就是‘沙膜’,能够有效保墒抑蒸,大幅提升幼苗成活率。”

  今年5月,一棵棵蛋白桑在4500亩改良沙地安了家,如今,超过50%的树苗已经生出枝叶,倔强生长。采访当天,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现场体验了补种。当记者使用特制工具叉住树苗根部将其插入土壤时,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将其插入土壤10厘米深,说明改良后的土壤变得越来越“瓷实”。

  郭海龙手里拿着一棵长满叶子的蛋白桑树苗,他告诉记者,蛋白桑被当地治沙工作者寄予厚望,这个树种根系发达,固沙能力是普通灌木的3倍以上。经过改良与试种的蛋白桑,能够耐干旱、盐碱和高温。此外,蛋白桑是多年生植物,待到三年后进入丰产期,每年可收三茬,亩均产量预计可达5吨左右。

  这片被“点化”的沙土,不仅锁住了风沙,更释放出荒漠地区振兴的无限潜能。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阿巴斯·艾萨介绍,河东治沙基地以梭梭、红柳等防风林为基础,配套种植肉苁蓉6.6万亩。今年新引入的4100亩蛋白桑、700亩文冠果以及沙棘、板蓝根等,正逐步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且末县已与知名药企同仁堂展开合作,中草药种植将成为沙地产业链的下一个增长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