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纵深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真正把“千万工程”建设成造福万千农民的民心工程?福建省南平市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进一步绘就强城兴村新图景。
“我们立足山区实际,确定‘一带三沿’建设重点,着力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和沿高铁高速、沿国省道干线、沿主要河流等重点区域乡村。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党建引领来统筹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努力走好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树彪说。
数据也体现着“千万工程”在推动南平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巨大作用: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2025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1%、居全省第二。
统筹规划布局,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暑假开启,作为邵武市世遗1号风景道上的重要节点,和平古镇的人气倍增。众多亲子游家庭前来赏夏荷、逛古街、访老宅、看非遗;沿街店家古法制作的游浆豆腐是勾起游客食欲的金字招牌;周边农户一大早就采来新鲜的时令果蔬在指定地点售卖……这样穿越古今、融通城乡的景象在闽北土地上生生不息地演绎着。
“邵武世遗1号风景道是衔接武夷山至三明泰宁的风景廊道,在规划之初就融入城乡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串联水北、和平等6个旅游乡(镇)和21个行政村,实现4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和14个非遗资源高效整合。”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春霞说。
风景道的规划建设,是南平市打破空间限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互补发展的重要探索。坚持高位推动,南平把乡村振兴工作放在整个县域发展中来整体考虑,实施乡村建设“1+1”推进机制,县(市、区)党政主官每人分别牵头抓1个和美乡村精品村、1条和美乡村示范带,谋划推进项目774个,总投资达184.2亿元,5个和美乡村建设村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突出规划引领,南平创造性地探索出“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举措,落实好共规、共建、共管、共享“四共”要求,邀请专家团队编制完成《南平市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纲要》,指导10个县(市、区)编制完成《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乡村建设导则》。同时,稳妥优化整合,完成村庄建制优化整合49个,其中撤并村27个,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统筹产业发展,带动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产业为根。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光泽县探索推行的“产业联企兴村带农发展”模式取得不俗的实绩:截至2024年底,全县所有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50%的村超30万元。
“2024年春节,全村683名村民每人分到了2000元,共计136.6万元。”光泽县鸾凤镇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付存军说。2018年以来,村里融入圣农集团产业链,带动22个强村富民项目,每年村财增收100-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
城乡融合过程中,南平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专业园区,茶、竹、肉鸡等“五个一”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500亿元,年均增速达8.7%。且守好粮食生产安全底线,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位列全省第1,油菜、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占45%、39%,坚决当好“福建粮仓”。
强化科技赋能,南平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水稻、肉鸡、百合等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优质品种选育,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超18万亩;推广“圣泽901”父母代种鸡超1100万套并走向国际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1号”百合通过国家认证,延平百合种植面积达8500亩,成为全国百合花鲜切花第三大主产区。
鼓励联农带农,南平因地制宜探索联农带农有效路径,选定21家农林龙头企业开展联农带农试点,打造出光泽“共富产业园”、浦城“共富工坊”等一批共同富裕山区样板。
统筹资源要素,畅通双向流动渠道
一年四季,绿意葱茏,碧波荡漾,全长66公里的崇阳溪漫游道如同生态丝带,蜿蜒连接武夷山市区与武夷新区,串联起星罗棋布的自然与人文地标,激活沿线村镇的休闲观光产业,让城乡共荣的新型城镇化图景,在碧水丹山间舒展呈现。
城乡要素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格局,畅通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南平在完善基础设施体系、高位嫁接人才资源、整合闲置资源资产三方面下足“绣花针”功夫。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南平将城市体检的理念推广运用到乡村,打造广泛覆盖、梯度合理、功能互济的城乡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市115个乡镇公共充电桩覆盖率达100%,5G网络覆盖率达100%,冷库设施覆盖率达82.5%;客货邮村级末端服务点1260个,实现村级客货邮服务全覆盖;同时,大力推广“共有产权房”、房票等政策,让进城的农民进得去、住得下、融得进。
高位嫁接人才资源,南平实施《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南平优质资源+专家优秀成果+营造优越环境”联动机制,选派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400人、团队145个,并向规划建设、文化等领域延伸。
整合闲置资源资产,南平探索“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创建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要素保障”“五合一”模式,创新“乡村资源流转贷”“整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全市组建136个乡村振兴公司,带动1625个村集体增收5044万元、村民就近就业2.64万人,实现村民增收9300万元。
统筹公共服务,优先抓好民生改革
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化”?南平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南平市农业人口占比大,乡村人口93.9万人,常住人口在1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10%(854个),从最远的乡镇到各县市城区车程往返需数个小时,促进城乡医疗、养老、就业等资源均衡配置是做好城乡融合的头等民生大事。”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传生说。
针对农村医疗资源短板,南平抓医疗优服务,探索构建“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服务体系,组建服务团队978支,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2024年,建瓯市东游镇村民詹女士就体验到了家门口的“好就医,看好病”,她因突发胸闷被紧急送医,镇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联系建瓯市立医院医共体的专家诊疗,及时注射溶栓药,最后症状得以缓解,用时仅17分钟。
针对山区农业大市的实际,南平抓养老优服务,探索推出乡镇“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探索一条普惠支持型养老路径。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里社区12个、在建10个,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入住老人1430人。
针对近年来农村务工返乡人员增多,以及低技能大龄劳动者和家庭妇女就业难等问题,南平抓就业优服务,及时探索搭建全市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平台。2024年以来,累计帮助1100多家企业快速招聘及调剂员工超过1万人次,就业满意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在南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诸如此类的公共服务为民惠民项目俯拾皆是,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民生底色。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我们村有600万元征迁款,经过镇党委牵线与国企开展合作,仅开发建设创业园厂房每年就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6万元以上。”建阳区徐市镇宸前村党支部书记黄曷有说,通过“党建体检”激活了征地村“沉睡”的资金,实现村集体的“自我造血”,如今村里老年人福利发放有保障,治安监控升级改造有资金,环境整治提升也加大了马力。
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更能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聚焦“三农”突出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南平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改革,采取深化“党建体检”、创新基层治理、切实为基层减负等举措构筑常态长效的乡村治理机制,有力推动闽北山乡巨变。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南平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体检”,稳妥有序推进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工作,142个乡镇(街道)均已形成履职事项清单初稿(2.0版)。
针对基层治理短板弱项,南平积极探索“山区枫桥”做法,整合资源建立“一中心(综治中心)一平台(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一队伍(平安指导员)一载体(吃茶话事)”工作机制,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努力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2024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1.07万件。
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南平建立“一评估、一提示、一会商、一整改、一回访”工作机制,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探索推行乡镇(街道)片区联合执法工作,推动县级执法力量下沉片区,下沉执法人员比例53%,通过条块力量的整合凝聚执法合力、提升执法质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陈章群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