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菁
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红石桥乡西左界村,一座座果蔬大棚整齐排列,村民正忙着修枝除草。“2024年村集体靠温棚种植增收200万元,村民户均分红近万元,多亏了党建联盟带着大伙儿蹚新路。”村党支部书记左子团指着挂满芝麻香瓜的藤蔓,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西左界村的好光景是榆阳区以“五链协同”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榆阳区紧扣陕西省委“三个年”(即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部署,创新构建组织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治理链五链融合体系,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榆阳路径。2024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45亿元。
组织保障——
变单打独斗为全域联动
面对乡村发展资源分散、动能不足的难题,榆阳区打破地域壁垒,创新强村带弱村、村企共建、城乡结对三种联建模式,在产业链上建起“红色堡垒”。
在青云河流域,由太平沟、稻科湾、聚福梁等13个行政村组成的山地苹果联合党支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联合党支部统筹整合1.2万亩荒地,引进先进育果技术,合力打造了万亩山地苹果标准园。党员带头组织果农集体外出培训,创新开发“城市共享果园”小程序,实现果树线上认领与线下销售同步推进。“过去是各村‘各炒一盘菜’,现在是联村‘共办一桌席’。”青云镇党委书记寇秉正说,2024年全镇实现了3000亩果园挂果,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果农户均增收2000元。
榆阳区青云镇成立山地苹果产业联合党支部。受访者提供
这样的“红色纽带”在榆阳处处可见,目前,全区已组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城乡统建党建联盟45个,覆盖工矿、光伏、文旅等六大领域。上盐湾镇陈兴庄、赵家畔等4村联建,打造千亩稻田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打响“稻香盐湾”本土品牌。金鸡滩镇小坟滩村与曹家滩煤矿发展村企共建项目,共同治理采煤沉陷区约63平方公里,建成1个万只羊羔养殖基地。芹河镇长海则村与榆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建设“慈善幸福家园”,辐射特殊群体500多人……通过“三联建”党建联盟模式,让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组织保障还深植于治理“末梢”。在大河塔镇“拴正人家”评选现场,村民刘婶捧着积分兑换的奖品笑逐颜开地说:“伙场(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说事解难题,积分制管出好乡风!”榆阳区推出了自治夯基、法治护航、德治润心、智治提效、共治聚力“五治融合”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村级议事协商、“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创新打造“伙场说事”院落协商、“拴正人家”德治积分、“大碗茶议事”矛盾调解等基层治理品牌矩阵。
组织力的提升离不开坚实的阵地。榆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伟介绍,全区以“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在村级阵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仅2024年度,先后投入600万余元资金,推动21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建成9个数字乡村平台,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前线指挥部”和服务群众的“暖心窗口”。
“刷脸就能查补贴,看病买药不出村,真是太方便了!”在马合镇“智慧乡村”平台终端机前,村民李大爷查询之余不忘点赞。据了解,马合镇共安装智能监控1108台,实现了治安防控、生产服务“一网统管”。村民的手机安装了“智慧马合”App后,足不出户就能反映困难需求、掌握村务公开信息,动动手指就能查询惠民政策、办理便民事项。
人才建设——
从“头雁领航”到“群雁齐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榆阳区着力锻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孟家湾乡神树湾村村民吴林平创办的白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羊只存栏突破2万只,年产值超3000多万元。“‘头雁工程’让我开阔了眼界,除了自己富起来,还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虽然有压力,但更是动力。”吴林平说,他现在为养殖户提供优良种羊和养殖技术支持,每年除了提供150~600只优良种羊,还定期组织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带动周边130多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5.6万元。
近年来,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目前累计培育“头雁”325名,建起5个“头雁”专家工作站,助推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培育壮大。
2025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团队走访芹河镇、鱼河峁镇、鱼河镇等地,围绕时令蔬菜水果种植、水稻插秧、食品加工、大棚种植、肉牛养殖等“头雁”特色产业项目进行实地指导。每到一处,导师们都深入了解“头雁”学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对学员提出的疑问逐一剖析解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怀德说:“我们看到易养源米茶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线实现自动化,产品也不断升级。经过‘头雁’培育,学员张利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联农带农方面给当地农民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回收农民种植的杂粮加工成产品,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接下来,我们会为张利提供更多指导,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以陕北米茶为基础,融入大健康理念,加入其他产品,生产功能性产品,让榆阳的米茶走得更远。”
为汇聚更广泛的人才力量,榆阳区还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吸纳致富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1200多名。古塔镇赵家峁村的“90后”青年赵帅帅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周边3个村子的群众打造集休闲农业、研学体验、民宿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700万元。
据赵帅帅介绍,古塔镇搭建的线上“鸿雁数字平台”,为在外人才与家乡搭建起沟通桥梁。“在外人才可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家乡动态和项目需求,当家乡遇到产业发展和技术方面的难题时,能在线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镇里定期组织‘鸿雁返乡行’活动,邀请在外专家、企业家回乡考察调研,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资金投资等方式参与家乡产业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榆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高军华表示,人才库不仅实现了“引凤还巢”,更注重本土人才的持续培育与能力提升,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榆阳区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广“党校+高校+镇+村(社区)+企业”的五级联训模式,打造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联合高校、企业开展“田间课堂”“技能夜校”,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农民。
产业带动——
由传统耕作向多元共富跃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榆阳区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格局,推动乡村经济从分散低效迈向融合高效。
鱼河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地处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处,是陕北地区少有的水稻种植区。2013年,四娃圆梦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常四娃从承包60亩荒地起步,经过多年对流转土地实施土地整理、对撂荒土地复垦,目前良田面积已达到1500多亩,实现了种养循环、人机协同的绿色化、机械化农场模式。“我们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年收购周边小农户种植的稻谷约216万斤,既解决了稻谷的销路问题,又提高了小农户收入,每亩水稻可增收300~500元。”常四娃说。
鱼河镇党委书记李军介绍,全镇推行“党支部+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在设施蔬菜领域,按照组织相邻、产业相关、地缘相近的原则,形成3个省级示范园、11个专业村的集群矩阵,实现种植面积破万亩、年产值超2.8亿元;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果酒深加工生产线,与市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和超市开展订单式供销合作,形成“育苗—种植—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分散低效的传统耕作到多元共富的全链条增值。
鱼河镇这样的“链式思维”贯穿了榆阳区的产业布局。该区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品牌,成立“土特产党建联盟”,集聚行业部门、银行保险、链上企业等力量,聚焦“土特产”产业发展中的制约问题和关键环节,将分散的个体户组织在一起,免费开展政策培训,完善生产资质,加强技术指导,提升产品附加值,升级品牌外包装,打造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成功助推“镇川干炉”“上河湖羊”“沙地马铃薯”等55个榆阳“土特产”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聚焦组织引领产业振兴,榆阳区创新推出特色农业提质型、养殖业带动型、工业反哺乡村型、农文旅融合增效型、新质生产力突破型‘党建引领五型产业’发展模式。”高军华在介绍产业发展时说,目前全区已成功培育了63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村,有力印证了“支部领着产业跑、农民跟着产业富”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条好路子。
孟家湾乡则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从传统耕作到多元共富。记者走访板城滩村、野目盖村、三道河则村时,看到家家房前屋后的空地,如今成了发展伙场经济的“宝地”。通过统一美化伙场环境,村里到处是美观养眼的小菜园、小果园。
“我们力争打响‘梦湾和美好伙场’地域名片。”孟家湾乡乡长孙佳妮告诉记者,全乡正以“12345”伙场经济发展模式为引领,重点建设3条伙场经济示范带。2024年,孟家湾乡累计建成大棚2009座,创建马场村、孟家湾村为区级伙场经济示范村。
综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榆阳路径,组织强基筑牢了发展基石,人才培育注入了源头活水,产业兴旺激活了致富引擎。王伟表示,下一步榆阳区将持续深化“五链协同”,全面构建组织强基、产业赋能、人才支撑、服务提质、治理增效的乡村振兴闭环体系,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