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武隆区凤山街道蒲板村,只见村民围坐在院坝里,一边择菜一边讨论村里最新“上映”的纠纷剧本。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治理模型,只有接地气的智慧——用“三句半”讲法律知识、用广场舞聚民心、用短视频晒村务,让基层治理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三句半”巧变纠纷“解压阀”
“老张老李莫怄气,宅基地界看仔细,尺子不如尺子戏(即重庆方言中的‘道理’),和气!”近日,在蒲板村传家屋基村民组,铜锣声响起,54岁的村民小组长郑清美与其他三位村民踏着鼓点亮相,夸张的挑眉和手势逗得围观的老人直拍大腿。这段根据真实纠纷改编的“三句半”,原型是2024年村民王大爷与邻居的宅基地之争。当时郑清美现场编唱的“墙根那棵老槐树,两家各占一半土,退后三尺种葡萄,致富!”成功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
村民在院坝里排练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句半”。苏红梅 摄
在郑清美那本泛黄的调解手册里,密密麻麻写满了128段原创“三句半”,红笔勾画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顺口溜格外醒目。在他的智能手机里,202条短视频记录着从婆媳争执到土地纠纷的调解现场。他独创的“纠纷剧本化”模式尤为特别——将宅基地划界、高价彩礼等典型纠纷案例,编成《宅基地纠纷劝和调》《彩礼新风三字经》等,邀请当事人担任“主演”。村民笑称:“演完对手戏,气就消了一半,再见面都不好意思板着脸。”
蒲板村党支部书记董泽兵翻开工作台账:传家屋基村民组连续5年“零信访”,90%的矛盾在院坝“小舞台”上顺利化解。“以前调解靠磨嘴皮子,现在靠敲锣打鼓。”董泽兵指着墙上“无讼小组”的锦旗感慨道,“老百姓爱听段子不爱听大道理,老郑的‘三句半’比10场普法会都管用。”
“文艺轻骑兵”输送精神养分
暮色四合时,“快乐姐妹花”的排练声从晒谷场传来。58岁的村民冯志菊和姐妹们踏着歌曲《好日子》欢快的节拍翩然起舞。这个曾被戏称为“麻将四人组”的团队,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活跃在乡间阡陌的“文艺轻骑兵”。
一切源于2024年那个春寒料峭的午后。得知村民郭仁美手术后抑郁,郑清美提议:“与其送鸡蛋水果,不如拍个短视频、表演个节目让她乐呵乐呵。”于是,村民陈蓉与姐妹们换上压箱底的花裙子,在院坝里跳起自编的《康复舞》:“病房的墙太苍白,姐妹的歌暖胸怀,视频打开笑一笑,阴霾散!”这段洋溢着乡土温情的视频在病床前循环播放,郭仁美紧握着手机,笑着笑着就湿了眼眶。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团队还配备了专业的演出服和定制音响。她们在村民蔡婆婆98岁寿宴上表演《长寿谣》,让视频连线的子女哭着说“妈妈像换了个人”;自编的《垃圾分类恰恰恰》在周边村巡演12场,带动垃圾减量30%。冯志菊摸着磨出老茧的手掌说:“以前打麻将打到天黑,现在排舞排到月亮升起来,老公说我眼神都亮多了。”
短视频绘就小屏幕上的“同心圆”
自从5G信号覆盖了整个蒲板村,郑清美自费购置的三脚架也在院坝里支了起来。这个过去只会用老年机的老党员,如今已能熟练运用视频剪辑软件,带着村民把村风村景拍成了一部部“微纪录片”:72岁的留守老人用方言翻唱《少年》,沙哑的歌声里藏着对远方孙子的思念;返乡青年李建军直播带货脆桃,百亩桃林如粉霞铺地,带动销量成倍增长;10岁女孩小雨拍摄的《我的乡村日记》,记录了爷爷编竹筐的老手艺人时光,在视频平台获赞15万次。
最富创意的是“云监工”模式。2024年森林防火隔离带施工时,村民自发组建监督群,用13条短视频记录混凝土浇筑、苗木栽种等过程,倒逼施工方整改3处质量问题。“群众的手机就是移动摄像头,每个镜头都是治理的‘传感器’。”凤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本涤向记者展示了“蒲板村传家屋子”话题下的2000多条视频,其中既有婆媳互夸的温馨片段,也有财务公示的现场直播。
在郑清美的治理账本上,一组曲线格外醒目:当文艺团队月均创作视频超过10条时,矛盾纠纷发生率持续降低。现在,蒲板村周边的8个村庄也相继成立了“文艺调解队”,300多户村民用镜头记录村庄移风易俗的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视频治村”生态。
这场治理实践,以文化激活自治基因,用科技重构治理生态;以“三句半”的幽默消解戾气,用短视频的镜头凝聚共识。蒲板村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治理的“编剧”“导演”和“主演”。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