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丽 杨庆松
“过去‘合约食堂’还没成立的时候,我每年挣的钱还不够送礼的。现在有了‘合约食堂’,对村里的酒席作出规定,让我们又省心又省钱。”日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的“合约食堂”,村民陶光祥感慨道。
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共和村创新建立“合约食堂”,将全村红白事纳入集中管理。“合约食堂”明确规定,仅承办婚丧嫁娶酒席,每场酒席规模控制在20桌以内,每桌菜价成本不超过300元。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村民办酒的成本,刹住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自“合约食堂”建成后,共和村的办酒场数逐年减少。2025年以来,村里仅办了两场酒席,且全部符合规定。
酒席虽然少了,但“合约食堂”却没有闲置。共和村积极探索“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让“合约食堂”摇身一变,成为村民民主议事的前沿阵地和宣传党政方针的“文化客厅”。
“近年来,我们依托‘合约食堂’开展各类村民议事活动40余场次,将禁渔、环境整治等13件事项纳入村规民约,成功调解20余起矛盾纠纷。‘合约食堂’在思想教育、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方面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功能,显著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兆桂介绍。
共和村“合约食堂”的创新实践,是天柱县以“合约食堂”引领文明新风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为有效解决农村滥办酒席引发的铺张浪费、环境污染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天柱县立足实际,充分整合资源,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大力建设“合约食堂”。同时,对“合约食堂”制定了管理使用、健康管理和培训、环境卫生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对承办酒席的类型、来宾人数、酒席桌数、菜品酒品价格、礼金标准等进行严格限制,切实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目前,天柱县已有103个村寨的“合约食堂”投入使用,每场酒席平均能为村民节约资金1万元以上。这些“合约食堂”不仅成为减轻群众负担的“好帮手”,更在倡导文明新风、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在“合约食堂”管理使用的过程中,天柱县持续深化创新“合约食堂+”模式,将其与基层党建、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拓展“合约食堂”的功能边界。
如今,“合约食堂”不仅是天柱县很多村红白喜事的操办场所,更成为凝聚民心、传播文明、推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勾勒出乡风文明的崭新图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