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教育强国建设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中国城市报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曾祥明
  • 2025-07-09 14:04: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教育强国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流动、赋能人力资本,成为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教育强国建设搭建

城乡融合的战略联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其价值内涵是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自身强、支撑国家发展强、国际影响力强的三维目标统一。现阶段,农村地区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显著低于城市水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态势,造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教育强国建设通过制度完善弥合城乡鸿沟。将“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作为贯穿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政策主线,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八大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职业教育融合创新,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升级、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高中向县城、义务教育向中心镇、学前教育向乡镇”的三圈集聚模式,配套跨县域教师共享机制,使农村孩子“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促使教育公平成为破解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关键之钥。

教育强国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的联动是关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求建立“社会协同力”。浙江宁波的“教共体”模式、四川成都区域教育联盟等实践表明,需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教育资源。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双师课堂”,打破城乡地理限制;另一方面需加强政策扶持,如财政投入向偏远乡村倾斜,畅通乡村教师职称晋升通道等。

教育要素重塑

城乡融合生态的多维联动

职业教育赋能产业融合与人才振兴。职业教育是破解城乡产业断层的核心抓手。一是建立“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如重庆农业职业院校依托地方特色开设智慧农业相关课程,与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价值链。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联合宝业集团成立“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实现“生产基地—试验基地—学习工厂”三位一体。二是构建“职教+电商+非遗”融合模式。2024年,各涉农职业院校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以激活县域特色产品流通。通过电商平台,深度开发乡土文创产品,组织“送文化进乡村”活动,既能促进城乡文化认同,又能实现乡村产业增值。三是推动职普融通机制创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建立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体系,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值互认”。例如浙江试点职普学分互认,允许中职生选修普高课程,打破教育类型壁垒。

数字技术赋能资源均衡配置,打造城乡教育协同新生态。一是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均等化。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不断加大数字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了全域智慧黑板、教育专网云平台覆盖。江苏建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乡村实训资源短缺问题。二是教研智能化升级,实现“双师课堂+AI教研”模式。通过“订单式城乡教研”平台,城市名师远程指导乡村教师备课,使乡村薄弱校教师业务水平大幅提升。重庆出版集团研发推出的“教育大脑”平台,能够实现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平台互联、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三是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建立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如上海市徐汇区打造的“光启e学堂”,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数字场景。

多元协同治理体系破除县域教育体制机制壁垒。一是加速城乡要素流动改革,降低农民进城成本。借鉴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将乡村教育质量纳入政绩考核,参考日本“教师轮岗”政策,优化实施县域内城乡教师双向轮岗。二是优化三教协同机制,建立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政府—企业—学校共建智能学习场景。三是支持县域融合载体创新。比如,早在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组建城乡“帮扶联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

教育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

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化县域教育枢纽功能。一是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建立“人口—学校”联动算法模型,按人口流动趋势调整学校布点。如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探索“乡村小微学校合并、城镇寄宿制扩容”的乡村教育改革路径。二是鼓励投入机制创新。设立国家城乡教育融合专项基金,推广“绩效导向型”拨款制度。广东探索企业捐资抵税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职教。三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落实学分银行制度,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认证通道。重庆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打通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其他各类学分的认证渠道。

深化产教科城融合。一是校企协同进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矿场”育人模式深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更多联动城乡的“卓越工程师”。职业院校与县域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定向培养复合型“乡村工匠”。参考德国双元制,企业承担70%培养任务。二是技能认证互通。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推动城乡职业技能等级互认。天津试点“农业经理人”高级证书,持证者享城市落户加分。三是培育融合型产业。职教深度参与农文旅综合体建设。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借助会展专业课程知识,打造乡村文旅品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优化教育数字化赋能。一是基础设施兜底。全力实现乡村学校千兆宽带全覆盖,配建智能终端。建立东西部“数字结对”机制,缩小数字鸿沟、以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二是数字素养革命。建立教师AI研修平台,开发乡土化数字资源包,加强职校教师数字技能培训。三是数据治理赋能。构建国家级“教育数字大脑”,实时监测城乡生均资源差异,动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强国建设驱动城乡融合,本质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通过教育公平、技能提升、技术赋能重塑城乡关系。未来需紧扣社会协同力与民生保障力,在县域尺度上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空间、治理的一体化,最终达成“强教—强县—强融合”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24LLZZA098)”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2024年度重点项目“基于四位一体的‘科技矿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