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 内蒙古赤峰建昌营村:党建领航风帆劲 乡村振兴绘新篇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李昊 端木
  • 2025-07-15 15:30:55

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有一个名为建昌营村的村庄。多年来,建昌营村“两委”班子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村民踏上农业创新、工业转型的发展之路。如今,在党建旗帜的引领下,村庄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这几天,尽管天气炎热,但位于建昌营村的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的蔬菜试验示范基地里,依然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建昌营村党委与赤峰和润农业党总支共建的党建联合体技术指导员,正耐心地为种植户们讲解种植技术,解答他们的疑惑。

“我都在这儿工作5年啦,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呢。”村民孟庆霞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守着家,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而且企业还定期安排技术员给我们培训,技术方面咱们不用操心。”孟庆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和感激。

建昌营村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上世纪80年代,依托毗邻元宝山发电厂和元宝山露天煤矿的区位优势,建昌营村大胆探索工业兴村之路,创办了多家集体企业,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龙头、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到了90年代末,全村90%的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被誉为“草原华西村”,成为内蒙古农村改革的鲜活样板。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建昌营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转型成为摆在村党委班子面前的关键难题。2016年,建昌营村党委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毅然打破了持续30多年的依靠煤炭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建昌营村与和润农业党总支合作联建,集中流转集体土地1600多亩,打造了以种苗繁育为核心,集农业观光、康养休闲、科技研发为产业链条的种苗特色小镇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助推了和润农业实现年产各类苗木5亿株,打造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苗木基地,还安排了村内党员群众就业300余人,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
“有了这个种苗小镇,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郑翠彦感慨地说,“街道比原来宽敞了,环境比原来更加优美了。现在企业给我们上着保险,幸福感满满的。”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建昌营村党委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村里闲置的资产,决心让这些“沉睡”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村里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村里集体煤矿、饭庄、彩霸油漆、德汇装饰等低效企业进行了审计评估,公开竞租、合理转制,盘活了闲置旧资产,激发了企业活力。仅此一项,就增加了村集体收入800多万元。

走进彩霸油漆公司,目之所及的是环境优美、厂房林立,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忙于生产,一件件油漆成品被装上车后,发往全国各地。村民王虎介绍说:“我们现在都是村办企业的产业工人了,一个月三四千块钱,也不是太累,感觉挺好的。”

通过工农产业发展新举措,建昌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到了2024年,建昌营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9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9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3.6万元。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建昌营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也越来越好。全体村民都享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全村入社保率达100%。村民可按人领取分红股金,符合条件的失地村民还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这些年,建昌营村率先在全镇实现了管道排污、建起了公交车站,村内楼房、平房全部集中供暖,还开放了免费洗浴中心。从广场公开张贴的“惠民利民一本账”可见,截至2024年底,共给村民发放了3.02亿元改革红利,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幸福。

“我们在这个村,非常幸福。”今年66岁的村民闫平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你看我一个月养老金是1200块钱,一年免费体检两次,免费洗澡,我们村升入大学的学生还有教育奖学金,可知足啦。这些都是村班子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今年,元宝山区建昌营村还将举办第17届“民BA”篮球联赛。村里投入了300万元打造了一个可容纳7000人的新球场,主体工程已经建成。7月19日至8月9日,将吸引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多个省区的20余支球队参加。届时,建昌营村将通过夜市特色小吃、非遗体验、农产品展销等方式,让村里的土特产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走在建昌营村里,街道整齐、整洁,楼房宽敞明亮。绿荫下,老人们打打牌、吊吊嗓、拉起了二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煤而兴”曾经是建昌营村发展的一个辉煌历史。如今,农业、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成功转型,让这个小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建昌营村确定了“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多元共治”的兴村惠民整体发展思路。他们推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型人才进入村班子,实现了组织振兴和队伍年轻化、活力化。通过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下一步我们建昌营村党委将坚持以群众心为心,以百姓事为事。”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村党委副书记张波掷地有声,“我们将继续挖掘‘民BA’、种苗特色小镇、工业旅游等项目潜力,推动工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持续拓宽村民群众增收渠道,扎实走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作者:端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