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司法利剑斩“放生乱象” 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张独一
  • 2025-07-17 16:50:07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5年5月发布的民法典典型案例中,一桩“放生变杀生”的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引发全国关注。江苏常州徐某为祈福向长荡湖投放25000斤革胡子鲇,导致水体污染、生态失衡,被法院判决承担5.8万元生态赔偿,鱼商刘某因提供运输服务承担连带责任。此判决不仅揭示了盲目放生的生态危害,更标志着司法利剑直指生物安全前线。

善念若失科学之舵,反成生态之殇。此案背后,是善意与无知的错位之痛。徐某等人为积德行善耗资巨万,却对革胡子鲇“水底小强”般的惊人破坏力(吞噬鱼卵幼鱼、污染水体、挤压土著鱼生存空间)浑然不觉。实践中许多放生活动更在功利驱使下严重异化为攀比规模、捆绑“消灾转运”的“功德竞赛”。其形式主义外壳下,是对生态平衡的漠视与破坏。

监管之网亟待织密,认知鸿沟急需弥合。尽管《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已实施3年,但许多公众对“放生前需报备”茫然无知,部分鱼商对禁运物种界限模糊。法律框架虽立,却困于宣传薄弱与执法力量不足,难以真正落地生根。盲区不除,隐患难消。

今年5月,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引导动物放生活动的通知》,打出规范放生“组合拳”。设立放生“负面清单”,严禁在保护区、水源地及红线区域放生外来物种、杂交种等;建立科学评估后的陆生野生动物定点放生机制;严格水生生物规模性放流报备制度,切断市场随意购买放生渠道;建立健全不宜放生动物的收容救护体系。多种举措如能扎实落地,将为无序放生构筑坚实制度堤坝。

让善心真正润泽万物,需多方聚力久久为功。精准普法须先行。在宗教场所、水产市场等关键节点设置警示,利用政务公开、媒体传播广泛普及科学放生理念,消除认知盲区。“护生”路径需拓展。积极引导公众以参与湿地修复、支持野生动物救助站、保护濒危物种等科学“护生”行动,替代盲目放生。执法监管必强化。充实基层执法力量,确保法律法规刚性落地,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司法利剑既出,制度堤坝亦在筑牢。唯有法律之严、科学之智与向善之心同频共振,方能让每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善念,真正化为滋养万物、守护和谐的“生态善果”。这是对传统美德的真正传承,更是对家园未来的庄严承诺。

作者:张独一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