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中,绿桑拂风、鱼戏清波、菌菇冒尖,茶树成为串起生态链的“摇钱树”;翻进土壤的紫云英化身绿肥,助力稻谷花青素含量提升,从源头降低化肥用量;曾泛白的盐碱地上,精心改良的土地变身良田,沉甸甸的粮食压弯了腰……这些鲜活场景,串联起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粮食产能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同时,耕地平均等级比10年前提高0.35个等级,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稳步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8.2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当前,面对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趋紧的现实背景,农业绿色转型已成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千差万别,转型之路如何走深走实?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农业农村部推介北京市延庆区等31个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正为全国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它们树标杆、破难题、促转型,因地制宜探索出新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加速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大江南北,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劲动能。
这些“绿色样板”如何巧妙平衡生态与生产?怎样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让我们一探究竟。
机制创新,形成一盘棋
农业绿色转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绝非简单地少施农药化肥,而是包括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技术应用、绿色经营主体培育、绿色品牌创建等诸多方面环环相扣、迭代升级。这如同一艘巨轮调转航向,需要所有水手协同发力。
因此,机制“护航”是破局的关键。各地正通过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多方协同治理,有效凝聚合力,让农业绿色转型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统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建立定期会商研判机制,让污染治理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作战”。
江西省资溪县则巧借“外脑”,通过专业团队统一谋划、编制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借助“专业团队+本土实践”“顶层设计+动态优化”的形式,找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精准平衡的金点子。
上海闵行区的创新更具突破性,采取激励与约束双向驱动机制,对水稻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分类分级评价,优者有奖、劣者限补,引导主体自觉践行绿色生产标准,让制度既有温度也有硬度。
主体带动,先锋齐上阵
自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已发布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第三批典型案例一个鲜明亮点是主体更多元,不仅涵盖县域绿色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更首次纳入科研单位和企业,从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企业多维度展现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效和做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小农户绿色转型能力不足的痛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勇当“先锋队”和“主力军”,不断激活转型动能。
它们助力技术破局。当小农户面临绿色技术应用的高成本门槛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龙头企业,创新打造“猪、沼、粮、桑、菜、果”的生态农业模式,培育5000个种养循环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助力降低饲料成本20%以上。
它们引领行业标准。走进河南省泌阳县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场,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牛栏内,上万头牛悠闲享用牧草。该公司不仅自身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养殖标准,还联合2万余农户打造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从“牧场到餐桌”的标准化绿色产业链,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肉牛产品通过8大国际认证。
它们加速价值转化。龙头企业依托雄厚实力,打通价值转化通道。如湖北省竹溪县组建竹溪灵芽茶叶集团,通过整合60家合作社、160家加工主体,有效提升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四川省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带动1.2万余户群众年均增收3.2万元,让绿叶子变“金叶子”。
市场拉动,反哺动力足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为农村地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有效路径,这是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钰说。
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让市场力量成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是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路径的核心内容。简言之,当生态价值可量化、可交易,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便有了更持久的动力。
那么,量化价值如何激发市场活力?
变“绿”为“金”。如北京市延庆区“真金白银”进行生态补偿,出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奖励办法,完成北京市首例GEP补偿奖励资金兑现;陕西省留坝县盘活10万余亩闲置林地、土地,撬动银行授信15亿元,让沉睡的资源加速“变现”;山东省荣成市则创新“蓝碳”金融产品,首创以养殖海产品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的“海洋碳汇贷”,已为企业“贷”来2500万元“蓝色资金”。
催生“农业+”新业态。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江布拉克国家5A级景区内,“开犁节”拉开帷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依托景区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民俗的全季旅游体系,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人均增收5万元。“乌龙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将茶产业做到极致,首创茶叶气候品质认证体系,经认证的产品溢价率提升25%。消费者愿意为生态低碳产品溢价买单,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力的最好证明。
科技驱动,破关键瓶颈
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否会以牺牲产能为代价?如何兼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解决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瓶颈问题,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底线要求,同时不能以牺牲农民收入为代价,这就要求从科技攻关方面找出路。”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邢可霞一语中的。
科技,是破解资源约束的关键钥匙,科技驱动才能保障绿色转型不牺牲产能。
大连市普兰店区平岛国家级海洋牧场,3.75万亩的海面之下,现代化生态养殖海参正在生长。“我们投放了人工鱼礁增殖海藻,同时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水下环境和水质情况,优良的生长环境,保证了年产鲜活海参100万斤以上。”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车全介绍。这是科技驱动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东北,黑龙江省呼玛县建成超早熟大豆繁育基地,承担134个国家大豆品种试验,成功筛选出“贺豆6号”“昊宇1号”等耐寒高产品种,实现良种覆盖率100%。
在华北平原,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89项,其中构建的“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还田”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节省饲料、减少化肥用量,又能持续供应绿色优质乳制品。
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用更少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代价,也能端牢“中国饭碗”!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种养循环不畅等挑战,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这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正是从机制创新、主体培育,到市场反哺、科技攻坚的生动实践,为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乡村生态振兴迈上新台阶提供有效借鉴。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促进资源节约和投入品减量使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多样、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铿锵足音从田间沃野传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