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发展,关键得靠人,尤其是青年。近年来,浙江把党建引领作为核心引擎,把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把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作为关键支撑,通过“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从而成就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最近,记者在台州市三门县采访了一个集水产养殖、种苗供给、人才孵化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赋能型”共富工坊,发现其背后“党建引领、片区联动、全域共富”的理念颇具借鉴价值。以其为缩影,在全县,通过组织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既夯实了党在农村的组织根基,又搭建起产才融合的服务平台,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继而实现相辅相成。
人才牵引,一粒种撬动一条链
三门青蟹,壳薄、螯大、味美,外头总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可对蟹农来说,也非万事无忧,要养好这群“金疙瘩”不容易,种苗就是头等大事。据了解,由于秋冬无法繁育,三门青蟹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因为产量就得靠天吃饭,等于给发展套上了“紧箍咒”。
“95后”王杰是三门东航水产育苗科技有限公司的当家人,与父辈养青蟹不同,主打一个“科技范”。走进位于健跳镇凤凰山农垦场的“蟹逅”共富工坊,只见人才图谱上,工坊11名核心成员,一半以上是硕士,平均年龄29岁。
图为“蟹逅”共富工坊主理人王杰正在查看“蟹公寓”中的青蟹生长情况。陈雨轩 摄
王杰告诉记者,在县委组织部和健跳镇党委的帮助支持下,工坊与高校、行政村、青蟹产业链上的其他工坊开展党建联建,通过“坊校联合、坊村联建、坊农联接、坊坊联动”,攻克各个痛点难点。以全人工抱卵蟹育苗及设施化越冬保种技术研发为例,最终实现促抱卵率超80%、越冬成活率超50%,为6000余名养殖户解决全年连续供苗难、越冬难等问题。
全国首个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的出炉,离不开人才与科技的双重加持。如今,三门本土水产种业企业可年提供缢蛏苗种180亿粒,受益养殖户达5600多户。“一粒种”突破,撬动整条链崛起,眼下在三门,已形成年繁育优质贝类苗种1440亿余颗、南美白对虾18亿尾的供种能力,可辐射服务养殖水面分别达到20万亩、10万亩。
在三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柯斌看来,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一定要与产业振兴充分结合起来,对此,近年来,以产业链建设为纽带,根据“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共建共享、聚力发展”的原则,三门蹚出了一条党建链串联产业链、人才链赋能创新链的特色发展之路。
联农带农,做大“共富蛋糕”
如果说党建引领在“蟹逅”共富工坊的首要体现,在于整合各方资源,由英才领跑,从而构建硕博集结的高尖“多元智库”,那么更为深层次的注解则是,形成坊企村农各方共赢格局。实践中,该工坊主要抓住三个核心环节:源头养殖、中间加工、末端销售。
记者看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青蟹养殖不入土塘,转而养入立体格墙,形象地唤作“蟹公寓”,好处在于一举解决了以往青蟹土塘养殖无法观测换壳、精准投喂等问题。目前,该模式已覆盖近半数沿海养殖乡镇,所养成的“软壳青蟹”效益远超普通青蟹。
在加工环节,三门青蟹标准化中心与万吨超低温冷链加工基地的建成,使得通过海水净化技术及温控技术,有效提升青蟹品质和产品售价。今年,该中心共收购周边区域青蟹10万余只,每斤均价提升三四成。
党组织从中如何发挥作用?健跳镇组织委员梅娴告诉记者,工坊所处的地方原先是块村级闲置用地,正是在党委牵头下,争取到了5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在利益联结上,工坊与周边南野、南塘等6个村采取“保底租金+收益分成”模式,最少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经营性收入。有党建作依托,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劳力组织等,企业就能安心开拓事业,这就是利益联结带来的好处。
此外,通过“坊村联建”,这几年,针对养殖塘“活性下降、租金低廉”所开展的“救塘行动”成效十分显著。目前,有168口塘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且在“一塘一策”改良后,租价直接提升12%,所涉及的27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年增收10万元。
做大“共富蛋糕”,自然力往一处使。如今,在各个村级党组织的通力配合下,由共富工坊牵头,提供技术、苗种、饵料和成蟹回购,第三方公司作担保垫付养殖资金,蟹农只需按标准生产,既可按市场价抵扣前期费用,也可自行售卖后归还垫付款,上下游之间形成共同体。
健全机制,涵养乡创新生态
“党建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组织力量。”今年,亭旁镇岙楼村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片区组团,通过党建联建,大家聚合要素、统筹力量。再看全镇,以青年人才集聚为导向,形成资源清单、项目谋划清单、在外人才清单“三张清单”,推动彼此实现精准匹配。短短时间,在岙楼村,落了5个青创项目,衍生出70多个就业岗位。
同样,在健跳镇的凤凰未来谷,以“蟹逅”共富工坊为代表,正日益形成科技、人才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鲜甜产业”共富集群。其背后,是三门从顶层构架出发,所搭建的“乡创人才公司+乡创产业孵化园+N个乡创服务驿站”平台。
据了解,为打破乡创人才过去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强村公司又缺人才、运营能力弱的格局,去年,在县委组织部的牵头下,三门创新性设立“乡创人才振兴公司”,致力于推动人才聚合、资源整合、项目撮合,采取利润分红、收益保底、产业分包等形式,来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
在三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觅看来,这是一项集成改革,既要系统性革新重塑乡创工作新机制,让乡村发展有人干,也要找到专业化路径激活招才育才新活力,让青年人才有意来,还要通过可持续运维涵养乡创工作新生态,让乡村创业有奔头,更要市场化经营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让乡村集体有钱赚,最终实现“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人才支撑、利益联结、共同富裕”。
目前,三门乡村人才振兴公司已促成48个项目,不仅催生出更多业态,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乡村。上半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加15%,吸引各类返乡青年327名,打造青年入乡村8个。
作者:毛华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