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历史上的农民日报 详情
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关停前夜,职工们合影留念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2020-04-05 21:11:30

在位于八里庄北里的印刷厂建成之前,报社的印刷业务在一处低矮的临时建筑里开展。1985年,这个原计划使用两年的临时印刷厂,已经使用了近5年,属危险房屋,所有房顶虽经多次修缮,但均已漏雨。

这年8月初,为了安全度过汛期,工人们又用塑料布(因房顶已不能承重,不得已为之)整个覆盖了一遍,但经过入夏几场雨,整个厂房上的塑料布全部遭到破坏,各个车间都存在着严重的漏雨现象。

雨一连下个不停,8月13日晚,照制车间、排版车间的纸顶棚随着泥水塌落下来,雨水不停地往下淌,房脊露天。车间里有的稿子湿了,照片脏了,排版桌上到处是落下的泥和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轮印车间的刘喜海同志站在一尺深的泥水中烧火化铅,按时浇出了合格的铅版,潘喜来、毕伟两位同志想方设法付印了当日的报纸。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八里庄征下40多亩地后,报社的基建工程大规模开展,其中也包括印刷厂的建设。

王永泰是印刷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当年他55岁,来农民日报社之前曾任工人日报社印刷厂车间主任,是太行山的老干部。他有很多老领导、老同事在新闻出版界、印刷行业担任领导职务。苗培时“三顾茅庐”,动用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老同事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干脆把王永泰接到家里住,最终将其召来筹建印刷厂。

为选厂址,他们曾经露宿火车站,游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项南同志,要来一块地皮(后因交通不便放弃);与北京农场局巨山农场在香山合作办厂;再借用人民日报的院子偷偷盖起大棚做生产车间;从大连日报、解放日报买回“苏联时代”的印刷机;从太阳宫印刷厂要来老五号和小五号两套字模,从北京图书馆印刷厂要来铸字工,从北京市印刷三厂要来架子技工;用铅指标不足,特意把铸字车间建在人民日报社仓库旁……

王永泰曾请了两位技术人员来帮忙,其中一位不久即不辞而别,临走留下首打油诗:“土包子王要逞强,乌合之众办印厂,一无房子二无钱,拎个书包到处转。靠着腿快脸皮厚,天生是个软骨头。不自量,不自量,荒唐荒唐真荒唐!”

王永泰也回敬一首:“一张嘴两条腿,低三下四不吃亏。只要对办厂有好处,什么我都往回搂。打小鬼子都不怕,想干啥就能干啥!”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永泰说:“为了办厂,把上至部委领导,下到普通百姓的老关系、老朋友找遍了,也麻烦遍了。但一说起要为农民办报,没有一个不支持的!我们每次都是磕着头进去,昂着头出来!”

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报社的事业才得以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88年4月1日,农民日报印刷厂新厂房验收合格,1989年1月1日,北方地区实现了自排自印,印刷厂这才算名副其实了。发行距离较远的地区,则依托当地代印。

1991年5月5日,《农民日报》全部实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彻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从2003年起,《农民日报》实现了彩色印刷,4张报纸“一彩、两红、一蓝”。

过去几年,纸媒式微,报纸印刷经营也越来越难。因无法保证盈利,且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2017年12月31日,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彻底关停。至此,历经风雨的印刷厂,结束了它无上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付印的最后一份报纸上刊发“元旦献词”,题为《迈入新时代  书写新华章》。

09.jpg

△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关停前夜,职工们合影留念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