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我与农报40年 详情
感动中汲取前行力量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作者:冯克
  • 2020-04-05 22:08:24

我与《农民日报》的缘分十二年,于报社四十年历史,于个体四十岁生命,占比接近。这是一个中国人特别看重的数字,很适合总结和回望。对我个人而言,最该铭记或者说最难忘怀的,是从一个怀揣新闻理想星光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过程,特别是帮助我成就这个过程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

2007年8月8日,入职刚一个星期,第一次出差就在老家河南撞见了难忘的一幕:一拨农民跪在我面前哭诉良田被占,另一拨农民冲我挥舞铁锨,高喊“谁敢乱说,就把他拍死在这儿”。后来,法院工作人员讲,这是个盘根错节的“派系之争”,跪着的反而是诬告的一方。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你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记者要多方求证,才能接近真相。

2011年4月28日,在总编室值班时接到海南一位彭姓蕉农来电,他带着哭腔说:“不到一周,香蕉收购价从每公斤7元直线跌到3元,一年的付出眼看就要打水漂。”原来,有家媒体在《打药催熟香蕉》的报道中称,乙烯利催熟香蕉吃了就会恶心呕吐。就是这样一则未经求证就妄下定论的报道,几乎毁掉整个香蕉产业和许多蕉农的生计。这个故事教会我,面对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记者下笔前更要多掂量掂量这份社会责任,认真核实。

2013年4月23日,在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上任仅6天、已经4天3夜没怎么睡觉的乡长陈刚对我说:“我不怕地震,就怕志愿者拉来物资私自分发给村民。媒体批评我们阻挠志愿者,可村民有意见啊,说‘为什么我吃的方便面是康师傅,他吃的是来一桶’。这种情况下公平最重要,否则真的会出乱子。”这个故事警醒我,身处复杂舆论场,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绝不只是一字之差,角度不同,结论往往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多方求证、客观理性、全面辩证,采访中一个个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而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精神更令我感动,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2011年11月26日,在江西赣州采访“赣南脐橙第一人”袁守根。对于自己亲手引种的脐橙,袁老多年来心有不甘:“‘纽贺尔’这个音译的名字始终标明了脐橙的美国血统,赣南脐橙要在世界果业占有一席之地,终究要选育出自己的品种。”稿子见报不久,袁老告诉我,温家宝总理给他写信,支持赣南脐橙发展。我真心为他高兴。袁老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坚守的意义。

2013年4月,还是在芦山地震一线,我不断被亲历的人、事和真情打动。在宝兴县少年宫的危房里,我和一些志愿者挤在地铺上,深夜,听到两个貌似情侣的大学生志愿者小声交谈。女的问:“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救援?”男的答:“我就是喜欢救人的感觉。”这些平凡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大爱的力量。

2014年初,在欠薪事件频发的年关岁尾,“一位农民企业家为60多名农民工买机票,从内蒙古飞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新闻,吸引我们赶到山东平度。村民排着队给我们讲述,王连强,这个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农民企业家,怎样带富几个村子,捐款改变村庄面貌,播撒爱心、扶危济贫……王连强的故事让我知道:事关百姓利益责任重于山。

责任、坚守、大爱,这些大词被平凡人和平凡事接上了地气,便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在我记者生涯受到挫折、想要退却的时候,他们的故事就那样真实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给了我继续追求新闻梦想的力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