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水肥一体化提单产 | 辽河平原中部玉米宽窄行浅埋滴灌技术模式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王臻
  • 2025-05-07 19:39:37

一、技术概述

在辽河平原中部采用宽窄行浅埋滴灌技术模式,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通过保护性耕整地、种子精准包衣、宽窄行种植、导航单粒精播、滴水出苗、精准化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病虫草害防控和机械精准收获九大核心技术,实现玉米大范围、大幅度提单产,产量可达900~1200千克/亩。并协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强了玉米生产力,兼顾生态、社会效益。

二、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整地

采用保护性耕整地,以110厘米的大垄栽培为核心,垄上种植双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垄间大行距70厘米。

(二)适期播种

在5厘米地温稳定超过 10℃时播种,播种应选用带卫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拖拉机和单粒精量播种机,能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铺滴灌带、覆土、镇压作业。种子播深3~4厘米,种肥需深施在种子侧下方6~8厘米处。

(三)管道铺设

根据水源位置和地块形状的不同,主管道铺设方法主要有独立式和复合式两种。独立式主管道的铺设方法适合小面积滴灌;复合式主管道的铺设可进行大面积滴灌,要求水源与地块较近、田间有可供使用动力电源的固定场所。支管的铺设形式有直接连接法和间接连接法两种。直接连接法投入成本少但水压损失大,造成土壤湿润程度不均;间接连接法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增加了控制、连接件等部件。支管长度在50~70米时滴灌铺设作业速度与质量最好。滴灌带铺设在垄间,浅埋3~5厘米。

机械化播种、施肥、铺滴灌带一次性作业。

(四)科学增密

选择耐密玉米品种,可将种植密度从4000株/亩提升至5000株/亩以上,条件好的耕地可提升至6000株/亩。

玉米密植栽培。

玉米旱作节水示范区。

三、水肥管理

(一)滴水齐苗

播后48小时内滴水保证齐苗。

(二)水肥管理

根据磷肥基施、氮肥后移、适当补钾,氮肥少量多餐分次追肥原则,优先选用滴灌专用肥或其他水溶肥。根据玉米水肥需求规律,按比例将肥料装入施肥器,随水施肥。基肥施入氮肥的20%~30%,磷、钾肥的50%~60%,其余作为追肥随水滴施,基施选择复合肥料(12~18~15或相近配方),施用 15~20千克/亩。

(三)灌溉施肥制度

出苗至拔节期蹲苗,根据降雨和土壤墒情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次数,全生育期灌溉追肥4次。如果雨水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亩滴水8~10立方米,把肥料带走即可;如遇干旱,可滴水20~30立方米/亩。亩追肥量拔节期6千克/亩(折纯,N~P₂O₅~K₂O为2~2~2),大喇叭口期5千克/亩(N~P₂O₅~K₂O为3~1~1),抽穗开花期5千克/亩(N~P₂O₅~K₂O为3~0~2),灌浆期3千克/亩(N~P₂O₅~K₂O为1~1~1)。

浅埋滴灌区玉米长势。

水肥一体化区。

四、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于玉米6~8叶展开期开展,在第一次滴灌水肥之前进行,两项作业间隔应大于3天,协同实现控旺与促长双重目的。对玉米亩保苗超过5000株的地块,选用已登记的专用生长调节剂,如胺鲜・乙烯利、矮壮素・乙烯利、乙烯利、抗倒酯等,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浓度配制药液。

五、其他配套措施

(一)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螟和叶部病害防治。在大喇叭口期之后至抽雄前和吐丝后15~20天,应用无人机各预防一次,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0毫升和18.7%丙环・嘧菌酯(扬彩)50~70 毫升,兑水30~40千克喷雾。

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防治。在大喇叭口期之后至抽雄前,用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兑水800倍液喷雾,也可采取杀虫、杀菌和叶面肥“一喷多防”。8月中下旬可采用“一喷多促”。

玉米“一喷多促”。

玉米飞防。

(二)秸秆还田

在回收管(带)后,将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秸秆翻埋还田时,耕深不小于28厘米,耕后耙碎、镇实、整平,消除因秸秆造成的土壤架空。秸秆量大的地块可将一部分秸秆打捆作饲草料。

玉米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玉米机械化收割。

六、应用案例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采用宽窄行浅埋滴灌技术模式,亩保苗5500株,一次性完成导航底肥施用、精准播种、滴灌带铺设,玉米生长期开展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化控防倒、水肥一体化追肥4次,平均亩产达到1000千克,亩增产200千克左右。

(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王永欢、李慧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张书萍,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可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孙贺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