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收购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
6月18日下午,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库区,一辆辆载满成熟小麦的红色送粮重卡缓缓驶入库区现场,等待收粮作业。其中一辆已来到浅圆仓自动化液压翻板作业线上,随着车头缓缓抬起,颗颗泛着清香的小麦打着滚争先恐后翻进下方卸粮口,大概20分钟后,50余吨小麦实现颗粒归仓。
“新仓装新粮,今年新启用的浅圆仓作业效率更高,而且更利于粮食绿色安全储存。”中储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景伟说,为更好实现粮食颗粒归仓,库区新建的11栋浅圆仓目前已可全面投入使用,单仓容量达1万吨。
王景伟介绍,与传统平房仓相比,浅圆仓仓体结构简单、受力均匀,占地面积小,单仓仓容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采取机械化进粮方式可将整体效率提高4倍至5倍。而且进粮过程能始终让粮食处于封闭空间,极大减少了灰尘飞扬,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根据储备粮轮换制度,每年要对存储中一定比例的中央储备粮进行轮换。近年来,绿色储粮技术持续创新,一系列确保粮食常储常新、节粮减损的科技手段纷纷登场。
“每一粒小麦都是会呼吸的有机体。粮食储藏是使小麦几乎接近休眠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减缓品质变化。”中储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林告诉记者,在储粮方面,目前中储粮各个直属库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包括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
据介绍,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不同地区粮仓采用的科学储粮方法各有特点。比如,北方粮仓采用的内环流控温可让粮仓做到自带“中央空调”——在冬季低温天气里,通过自然通风将冷气储存在粮堆内部,形成“冷芯”;夏季外温升高时则将粮堆“冷芯”中的冷空气抽出,吹拂粮面。冬冷夏用,自给自足,实现低温低碳环保储粮。此外,配合智能通风储粮技术,设定智能通风模型参数,精准捕捉通风时机,通过降温通风、排积热通风、保水通风等实现科学通风。
在南方,氮气气调应用较为广泛。这是一种将氮气从空气中分离后输送到储粮仓房的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其通过降低粮堆氧气含量,减弱粮食呼吸代谢作用,达到防治储粮害虫、延缓粮食品质变化的效果。
“除了氮气,我们也在尝试使用二氧化碳气调。”李春林告诉记者,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的要求为35%以上的浓度维持15天。相较于氮气气调,其对仓房气密性要求较小,杀虫时间相对更快。该技术现已在平房仓应用,在浅圆仓的使用工艺需进一步研究。
不过从目前看,由于二氧化碳气源多为外部购入,存在来源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问题,在粮食行业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绿色科学储粮是大势所趋。对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二次利用,既有助于节粮减损、优粮优储,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效益。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制碳成本降低,该技术有望成为实现绿色储粮的有效路径之一,进一步助力粮食常储常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