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案例系列二 详情
马存芬:为了社员们生活越来越好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2023-11-26 11:42:10

阅读提要:

有的人一开始不是乡村CEO,却一直做着乡村CEO的事。马存芬,不愿继续当超市老板,偏要带着数十万身家重新扎进家乡的泥土里,终日与漫山遍野的苗鸡和野生菌“为伍”。在“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眼里,她是事必躬亲的“马大姐”;在村委眼中,她是有能力、有使命感的村庄致富带头人,以最初承包的600亩山地为起点,在一次次地学习与实践中,马存芬带领全村把三产融合由“小打小闹”演变为“真刀真枪,一个依托当地特色旅游业态,集本地野生菌交易与加工、食用菌云认养种植、乡村文旅为一体的“蘑菇小镇”即将落地。

【正文】

“合作社能带动村民到这个程度,我觉得我妈妈非常了不起。”马李强在参加了“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培养计划”(简称:“乡村CEO计划”)二期后,更理解了作为一期学员的妈妈,为什么要争取让自己去参加“乡村CEO计划”,妈妈告诉他,“我们自己受了多少苦,才能发展到现在,咱们的努力不是个人,得让社员们生活越来越好,少受些苦”。

2016年,马存芬放弃在云南昆明寻甸七星镇上的超市批发生意,带着40万积蓄回到自己的老家赵回下村,承包起600亩山林,计划开启大规模野生菌、野山茶的采摘管理和加工收购,并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林上养殖苗鸡等特色农业。“我们这边资源很好,山上的菌子特别多,所以就想回来创业了。我先租了600亩山,然后养了一些鸡,每到6月份到11月份就开始采收菌子。”自此,这个曾经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女人,又一头扎回家乡的泥土里,甘愿与漫山遍野的苗鸡和菌子“为伍”,开启了以“山珍源”为名的二次人生。

积极动员村民注资入股,利益联结驱动增产增效

初回赵回下村,马存芬深知凭一己之力无法运转如此大面积的林地农场,唯有把它变成村民们共同的事业,才能让合作社顺利开张。圈山、围栏、建厂,2016年4月,“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她将自家财产全部投入合作社建设,这种“all in”的决心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最终另外6户村民每家入股2-3万元。比分红更有实际意义的一点,是社员们能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与传统种地相比收入高了不少。

“我们这一个人每天120块,加班的话1小时12块,大家的月工资平均在3600到4000元,上个月甚至有人挣到了近5000元”。马存芬表示,每个合作社成员都深入各项农事劳作,收购处理野生菌、养鸡、食用菌种植、农家乐经营……大家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赚。马李强对工作环境如此评价:“大家干事情的氛围很好,聊着家常里短就开心地把事情做了,我感觉挺欢乐,他们每天都在哈哈哈地笑。”

除了6名原始股东,2018年,当时村里有74家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将政府给予的产业扶持款投入到合作社,同年腊味村村集体经济也注资23万元。马存芬回忆,“这7000块钱是当时政府给他们的产业扶持款,有的人拿到手里就直接花掉了,但一些人放在我们合作社,年底不仅能拿到700元分红,还能免费得到鸡苗和树苗,最后我们根据市场价收购苗鸡和鸡蛋,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尽管合作社效益不佳,合作社也一直在坚持帮扶,“2020年我们还坚持给农户发放鸡苗,那年鸡卖不出去都是低价出手,算下来亏了几十万。”在日复一日互建信任和苦心经营下,如今合作社一年的新鲜野生菌收购量达50余吨,苗鸡年产量超2万余只,营业额超500万。

村民的信任,政府的认可,既是压力,更是动力。随着政策扶持和培训机会逐渐增多,马存芬也愈发意识到,新鲜野生菌市场价格波动大,苗鸡养殖周期长,初级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十分狭隘,单凭走量无法支撑合作社更好地发展,必须把二三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获得更可观的收益。“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马存芬坦言,唯有不断延长自身产业链条,拓宽业务范围,培育品牌价值,让“山珍源”的产品走出寻甸、走出昆明,才能

边学变干提升产品优势,规范合作增加品牌价值

经过多番筹备与申报,2019年马存芬的合作社获得了食品加工资质,野生菌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曾经不忍翻看的账面渐渐扭亏为盈。“一部分新鲜菌子直接销售了,大一点的、看起来不顺眼、不值钱的那一种,我们就把它加工。现在有八个品种的油炸系列,干片十几个种,一共有20多个品种。”每年的6-11月是菌子上市的时间,最忙的时候马存芬要请二三十名临时工来加工厂,工人们每天能挣100到150元。

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马存芬也开始频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展销会,涉及种植、农技、营销、电商等多个领域,这些年她参与的培训项目大大小小加起来将近15个。“以前我们用大铁锅来炸菌子,稍微掌控不了火候就会焦,但后来我从外面学到,可以用电油锅做,就可以控制温度。”马存芬每次学成归来也会和社员们分享信息,不断升级产品品质和加工工艺,“每次出去我就会把外边的产品买回来给大家一起分享,让他们也尝一下,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得更好。”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更需要好品牌好口碑的加持。拓宽眼界和思路后的马存芬意识到,自家产品的竞争力有限。“可能我们的优势就是纯吧!但纯的东西成本就高,想把品质做到这个份上,把价位调下来是不可能的。”品牌塑造上,马存芬也找广告公司不断改良包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他们带我们去浙江的时候,看到人家大小罐包装做得都非常好,回来我们就把包装重新改了一下。后来看到更好的,我们也会换一下颜色和配图,随时都在改变。”

销路上,以前合作社的产品主要通过“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和线下经销商以及马存芬个人微信上销售,很难拓宽市场。2022年,在参与“乡村CEO计划”一期时,腾讯支持一期学员抱团发展,在一期班长黄金的牵头下,大家共同搭建的“乡村CEO甄选”平台,集纳了全国各地的农特产品,马存芬上架了自家的菌汤包和蘑菇酱,卖出好几万元,这让她对新兴电商平台充满信心。马存芬摸索着开通了抖音小店、微店等平台,有模有样地探索适合自己的线上销售模式。“当时还是请人教的怎么用手机号注册短视频账号,现在我的账号有4000多粉丝。”

随着产能与口碑不断提升,谋求创业及合作机遇的人也接踵而至。合作社今年承接了几个野生菌代加工订单,但马存芬喜忧参半,合作社在拓展业务增长点和维护品牌价值之间,亟需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我们只给三四个比较信任的合作伙伴代加工,因为代加工销售需要使用我们的加工资质,我们担心卖的产品不是我们家的,质量上可能难以把控。”社员经常开会讨论做代加工的风险,马存芬表示,今后如果遇到合适的订单,还是要请律师帮助规范合作模式,签订更严谨周密的合作协议,不能因为短期效益砸了长期打造的口碑与品牌。

新人接续注入创新动力,“以镇带村”深化三产融合

7年过去,合作社曾经的7位“元老”还剩5个,且年纪越来越大,补充新人提上了日程。

2022年7月,马李强大学毕业就回到老家,从零学习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另有3名年轻人陆续加入。新人的到来减轻了马存芬的负担,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活力。

“年轻人一说他们都懂,今年出去展销还有一些对接工作,第一次我带着他们,后来几次都是他们自己去。”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的马李强回到家乡后,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擅长点。“现在电脑上的事情都是我来弄,比如撰写政府需要的材料、报表还有工资表,我还去考了食品安全总监证书,今后可以在质量安全方面、卫生方面告诉社员们该如何具体操作。”

新变化不止于人,随着地方各级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落实,合作社也乘势跨入提质转型新阶段。同属腊味村的小坝者村是省级旅游景区凤龙湾旅游特色小镇的所在地,七星镇政府计划在此建立野生菌大型交易市场,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互促互融的目标。而“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陆续被评为“昆明市市级示范社”“昆明市林菌培育加工示范基地”。以小镇促小村发展,这条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腊味村村集体为合作社的20亩新场地投资近300万元,用于建设厂房和改造农家乐,合作社则出资用于置办设备、完善车间。新厂房营业后,合作社每年将给腊味村村集体10万元作为入股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

“当时村委打电话和我说,我们算了一下新厂房要投入的成本不低于50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尽管压力倍增,但马存芬还是果断接下这一挑战。依托凤龙湾小镇悠久的旅游文化和游客市场,马存芬计划拓宽野生菌加工产品线,创新设计出更符合旅游场景的即食产品。

同时,为弥补7-10月以外野生菌停产淡季,让地方农户在“长中短”产业中实现稳固增收,受“乡村CEO计划”中“云稻米”案例的启发,她计划打造一个云认养食用菌基地,为游客提供“吃住玩”为一体的全链路消费体验。“游客可以种自己想种的食用菌,周末的时候自己来采,还能带到周边农家乐做成餐饮,用不完的可以反卖给合作社,我们帮你做成加工产品。”马存芬清晰地规划着合作社的下一步,以前觉得天马行空的事,如今已然成竹在胸。

马李强成为了妈妈的“学弟”,在成为乡村CEO的路上,两人接力前行。经过立体深入的培养,他对即将投产的新厂房有了新的思考和盘算:“我现在买了一台相机,想拍一些好看的照片,还计划做一些直播,拍摄一些有趣的视频。‘乡村CEO计划’的导师也建议我把野生菌制品做成伴手礼盒,或者弄一间小房子做一个博物馆,把野生菌做成标本,展示给游客们看,我想应该会很有意思。”

马存芬对返乡青年的到来满怀期待,同时也希望他们与合作社联结得更紧密:“我正在说服他们以入股的方式进来,大家都有股份,做事才有更大的干劲。”与此同时,马存芬也欣慰地看到,村里不少年轻人正在观望和咨询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有望成为合作社的新成员。“春节的时候还会有一波年轻人回来,我想到时候找他们商量一下,我能明显感觉到,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大家还是很动心的。”

如今,“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为全镇周边533户1720人提供就业或增收途径。反观马存芬和合作社一路走来,尝试、思考、积淀、蜕变,马存芬目光笃定:“我们现在就跟走路一样,已经到半路了,只能往前走。这个时候就该‘泼一下’,该借的钱,该吃的苦还是要继续。不进则退,不要老想着怕亏本、怕做不好,要拿出实干的精神,不然你肯定做不出成绩。”

从为自己创业到为更多人创业,马存芬的故事映射出当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也充分印证了广阔乡村是大有可为。“把自己的产业做好,能给村民或集体增收,让社员们生活越来越好,为大家的共同富裕往前奔跑,这就是乡村CEO的核心目标!”她说。

【人物名片】

马存芬,1973年出生,初中学历,“赵回下村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2006年起与丈夫在七星镇做超市批发生意,2016年带着40万全部积蓄回老家重新创业,流转600亩山地,开启了合作社的建设。7年过去,她将一个入不敷出,全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合作社,发展为年销售额超500万,带动地方农户致富增收的三产融合典范。

参与过数不清的展销与培训后的她,在坚守“用料纯”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品牌塑造意识,沿革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踊跃尝试不同的电商平台,尝试拓宽新的业务增长点。生命不息创业不止,今年,毗邻优质旅游资源“凤龙湾小镇”的新厂房即将落地,这个脚踏实地、富于实践精神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将会带领合作社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助推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向更高目标前进。

【村庄档案】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乡赵回下村,海拔1900米,有60户264人。曾经,赵回下村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如今凭借“以镇带村”的发展思路,依托野生菌采摘加工、食用菌种植以及本地纯种鸡养殖等特色产业趟出了一条以“党总支+乡村旅游+入股分红+农户”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山珍源种养殖合作社等优质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农户因此受益。在凤龙湾国际度假小镇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下,该村主动结合自然资源优势,把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野生菌食用菌等特色农场品资源作为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后该村将在政府、村集体,以及地方示范合作社的带领下,不断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努力打造少数民族脱贫地区的共富样本。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