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版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与合作请联系后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侵权必究。
时间:2023年9月10日
地点:常熟·海虞镇
文字实录(上午)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年年丰收常熟田,和美乡村入画来,江南福地,常来常熟。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相聚在常熟,相聚在铜官山,共同迎来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的盛大举行!我是来自苏州广电总台的主持人陈雪吟,同时也是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定居台胞,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更强的“新农民”,他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届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执委会指导,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常熟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承办,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常熟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执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胞事务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支持。
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以“故事话乡村 和美润中国”为主题,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点活动,我们也邀请了15位新农民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本次活动和往届不同的是,我们首次邀请了来自宝岛台湾的三位新农民。他们均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坚信农村广袤天地大有可为。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队伍当中来。
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一下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台联原党组书记、会长 黄志贤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 黄艳
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唐珂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曾佑志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何兰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 唐园结
中国妇女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孙钱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刘天金
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 李永生
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詹新华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委员 张天佑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邹振球
全国台联台胞事务部部长 高伟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曹丽虹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查颖冬
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邓兵
苏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 宁春生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 秦猛
常熟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政法委书记 潘志嘉
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俞翔
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 乔小力
常熟市海虞镇党委书记、新材料产业园党工委书记 朱惠明
常熟市海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志刚
台湾新竹县副县长 陈见贤
江苏省侨办副主任 宋琦
湖南省台联会长、湖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管勇
河北省台联会会长 李婷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地掌声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再次欢迎各位!
我们常常说中国新农民,那他们究竟“新”在哪里呢?新在用现代智慧耕耘土地,新在用创新点燃农业火花,新在让农村焕发新的光彩。接下来请看“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宣传片。
【播放“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宣传片】
主持人:奋斗终将闪耀,梦想定会绽放,让我们致敬每一位在三农道路上拼搏向前的新农民。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出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上台致辞,掌声有请。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
尊敬的黄志贤主任,黄艳部党组,各位领导,来宾,农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丹桂飘香、丰景在望的九月,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常熟铜官山,共同参加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在此,我代表常熟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常熟因年年丰收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锦绣江南鱼米乡”。近年来,我们始终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集中资源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常熟特色的“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常熟拥有苏州各区县中最大的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的基础扎实、条件优异,农业产量屡创新高,更培育了“常熟大米”“常熟鸭血糯”等系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近年来,我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种业振兴”为引领,建设了“育繁推”一体化农业体系,水稻供种面积已达苏州全市的40%,为苏州乃至江苏粮食安全、农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农村环境的“江南味”越来越足。五年来,我们全域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已完成3794个自然村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结构等全方面的更新提升,村庄覆盖率超80%,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正重回我们的视野,为新农村留下了新时代的乡风乡韵乡愁。
农民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好山好水好风光方能引人引财引产业,绿水青山真正给常熟农民朋友带来了金山银山。我们可以在古里镇坞坵村、碧溪街道李袁村等“网红打卡地”寻游踏青、体验农事,可以在董浜悦庄、海虞观山云隐等乡村精品民宿放松身心、寻味乡野,农文旅产业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达147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4万元,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
今天的“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既有很多“新农人”带来的惊喜,又有不少“老前辈”分享的经验。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耕土地的汗水与期望,都指向着两岸“三农”更美好的未来。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粒种子,希望能深植在广大常熟农民朋友的心上,开启“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热潮,更好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能常来常熟,对常熟的农业农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指导、支持和帮助。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主持人:感谢秦市长的致辞,请秦市长回席就座。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上台致辞。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
尊敬的志贤主任,黄艳党组,唐珂司长,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
又是一年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再次相聚在美丽富饶的常熟海虞,共同庆祝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隆重开幕,我谨代表农民日报社对故事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吹响了大国“三农”向农业强国进军的时代号角。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支撑保障全局大局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今年以来,全国农业生产一线劳动者和“三农”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懈奋斗,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亮眼成绩,特别是农业稳产保供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全局稳定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劳动者的丰收礼赞。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的加快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广袤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视野新、想法新、本领新的新农民,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鲜动能。在日新月异的乡村振兴大潮中,我们要更多地倾听这些能够代表乡村发展新潮流的新农民的心声,感受他们的魅力,让全社会都能看到他们为了乡村振兴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动人身姿。农民日报社组织主办的“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就是为新时代新农民搭建的抒发自我心声、展示自我风采的大舞台。本项活动连续3年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列为丰收节重点活动,这充分说明农业农村部和上级机关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心。
今天,农业农村部黄艳党组亲临现场讲话,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唐珂同志亲临现场指导,这是一个充分的证明,这也是对我们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极大鼓舞。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创办3年来,已有数十位基层农民代表走上这个专为农民打造,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精神风貌的舞台。今年的主角是15位来自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或新闻宣传单位推荐的“三农”工作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有3位是来自台湾地区、在大陆创业的青年农民。他们扎根一线、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他们思维活跃、胆识出众、说干就干,他们身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群体性、行业性、典型性特征,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领头雁”。
今年“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主题是“故事话乡村、和美润中国”,15位分享人将围绕大国“三农”中的核心问题,讲述新时代中国新农民自己的故事,以个体的精彩折射出大时代的“三农”新风貌、新气象、新格局、新图景。他们的故事接地气、富个性、有特色,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充满力量,相信一定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思考和启发。
农民日报作为全国“三农”领域唯一一家中央级党报,承担着“三农”新闻宣传主力军、“挑大梁”的重要作用。报社长期注重发现典型、挖掘典型、树立典型,今天我们邀请到15位新农民分享各自的创业创新故事,就是要将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总结提炼后进行传播推广,启发或激励大家扑下身子,下沉基层,为中国“三农”事业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传播更多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多年来,农民日报持续关注江苏省“三农”工作动态。江苏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作出了独特的江苏贡献。本次活动举办地常熟市海虞镇,最近几年来持续推动“千村美居”“五治理融合”工作,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在此,由衷感谢江苏省、苏州市,特别是常熟市、海虞镇各级党政部门对本次活动的周到安排和大力支持,希望大家常来苏州、常到海虞作客,倾心感受“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风采。
最后预祝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何社长的致辞,请何社长回席就座。有请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黄艳上台讲话,有请。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 黄艳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金色九月,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很高兴和大家相聚江苏常熟,聆听振兴故事,感受奋进力量。我谨代表农业农村部,对“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代表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凝聚了对人才兴农、人才强农的深邃思考,为我们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正是发掘、培养、推介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一个平台,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在农民日报社等单位的积极组织、大力宣介下,“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已经成为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展现中国“三农”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活动主题为“故事话乡村、和美润中国”,振兴中的乡村每天都在发生无数动人的故事,振兴中的乡村也必将更加和美。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致辞,我深有感触,借此机会就新农民与和美乡村建设简单谈一点理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要靠一批富有“三农”情怀、拥有创造智慧、具有引领能力的现代化新农民。这里的“新农民”,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还包括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从实践来看,这些新农民扎根一方水土,用新思维、新理念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把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引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领域,用行动与汗水描绘出一幅幅和美乡村新画卷。如今,我们行走于阡陌之间,欣喜地见到一批颜值与气质兼具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一批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乡村崭露头角,一批涵养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的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新农民群体的拼搏奋斗,为乡村注入活力带来改变,新农民自身也需要农村这片广阔舞台,成就一番事业,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可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大拓宽了乡村发展空间,为新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创业机遇。比如,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休闲农业、电商直播、康养服务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各类人才从事现代农业、乡村经营创造了条件;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也因此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为有志之士服务乡村提供了施展空间。新农民与乡村相互成就、“双向奔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美”之道。
广袤乡土热潮涌动,演绎着无数鲜活的故事。今天,十余位优秀新农民代表将登台分享他们的脱贫经历、创业故事、带富经验,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必将激励带动一批新农民扎根乡土、服务“三农”。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和各有关方面抓住机遇、用好平台,既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理念、技术应用,更要学习他们的“三农”情怀、精神力量,在相互交流中强本领、增干劲。希望媒体朋友们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手段,讲好“三农”故事、放大“三农”音量,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加强留乡、返乡、入乡各类人才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书写好“和美乡村”的人才篇章。
最后,预祝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成为推动乡村人才成长的一张品牌名片。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黄党组的致辞,请回席就座
常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经济发达、产业兴旺,综合实力始终保持着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8月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我们常熟市海虞镇入选。
海虞镇地处常熟北部的长江之滨,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适合优质稻米的生产条件,是常熟的粮食主产区。目前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近4万亩,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铜官山村多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修复生态还原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新业态,已从曾经的“穷村”变为常熟市环境美、经济强的明星村,还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如今也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经各单位研究决定,海虞镇铜官山村将成为“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永久举办地。
接下来我们有请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常熟市海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志刚来到台前,为“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会址揭牌,大家掌声欢迎。
3、 2、1,“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会址正式落成!
—揭牌仪式—
主持人:感谢两位领导,请两位领导台下就座。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点活动,也是由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打造的品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天在此举办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接下来让我们开启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掌声请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台联原党组书记、会长黄志贤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黄艳
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曾佑志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园结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邹振球
全国台联台胞事务部部长高伟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曹丽虹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查颖冬
苏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宁春生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
常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部长潘志嘉
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俞翔
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乔小力
常熟市海虞镇党委书记、新材料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朱惠明
上台,共同启动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
—启动仪式—
主持人:谢谢各位领导,请各位领导移步台下就座。
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分为党建引领、逐梦乡村、产业创新、基层服务四个篇章,将有15位来自全国的新农民分享人为大家呈现精彩的故事。
我们首先来聆听逐梦乡村板块的第一个故事《乡村CEO,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三农”发展史上,有一个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筑梦工程——“千万工程”,而今年是它实施20周年。在这20年间,“千万工程”不仅是点亮了万千乡村,更是改变了千万农民的命运,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更被是称为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壮举。
20年前,它率先在浙江揭开序幕,20年后,它从省域探索走向全国实践,重塑了更多的全国美丽乡村,造福了更多的中国农民。而今天我们的第一位分享人刘松就是来自浙江。他所任职的永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都实现了翻番,成了浙江农业领域的明星村。
那么在他上台之前,我们也邀请到了一位嘉宾,她见证了他所有的故事,她是谁呢?现在我们掌声有请她来到我们台前,有请!
主持人: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舞台之上,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和主讲人刘松是什么样的关系啊?
闫伟:大家好,我叫闫伟,和刘松非常有缘分,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是同窗,毕业后我们做了同行,现在我们是同林鸟。我们认识到现在快20年了。
主持人:那我们把这个时间追溯到20年前,那20年前的时候,那会儿是谁追的谁啊?
闫伟:他追的我,我们是毕业后谈的朋友,那个时候我是被他的务实、低调、孝顺而吸引,毕业后我们在不同的企业,但是我们都从事农业,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我们都是通过QQ去交流沟通农业技术——如何给猪看病?如何把蔬菜种的更好等等,久而久之我们就交上了朋友,因为我们的专业相同,可以相互帮助,可以相互支持,做自己背后的另一个自己,所以说我们是因学业而相遇,因专业而相识。
主持人:因为学业而相识相知,因为专业而相爱,可以说是扎根在三农一线的伉俪夫妇了,接下来刘松就要进行分享了,有没有想对他说的呢?
闫伟:乡村振兴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期待你在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上精彩表现。同学,加油!
主持人:谢谢我们这位同窗同林鸟的祝福,谢谢,请您回席就座。接下来我们采访到了永安村的村民和同事,来看看他会对流送说些什么,请看大屏。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出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职业经理人刘松上台分享,有请!
《乡村CEO,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职业经理人 刘松:
大家好,我是一名乡村CEO刘松。我来自浙江,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乡村工作和生活,做过技术,也做过管理,自己也创过业,可以说我的37年是浸润在乡村里的37年。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乡村CEO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98%的国土面积上分布着大大小小60万个乡村,这些乡村都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矿产资源,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如何把生态优、资源多、文化好,转化成为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我们认为乡村运营是关键。乡村运营是乡村振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未来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020年9月我非常荣幸成为永安村的一名乡村CEO,开启了我的乡村运营之路。永安村是一个97%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体经济收入非常低,常年排在倒数第一。这个村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差,村干部直接跟我说:“我们一没有钱,二没有人才,三没有空间。”在这样一个三无的乡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困难非常大。
开始的时候,我想用最简单、见效也最显著的农旅活动来开始我的乡村运营,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看到这片万顷粮田,通过活动可以让市民体验到、品尝到这边的特色大米。
我想如果做活动就要做到周周有活动,市民们开车过来不至于白跑一趟。但是在这个从来没做过活动的乡村、没有一个完整运营团队的乡村,如何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特色?我们注册了公众号,把9点钟开始DIY做草帽、10点钟包粽子、中午吃午饭、下午玩亲子活动这一系列的行程放到线上去,让大家报名,89块钱、99块钱一位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到周末,可想而知没有一个报名的,那怎么办?活动照常进行。我们请村干部帮我们协调没有上班的年轻人、没有上学的小朋友一起来体验活动,我们通过视频、图片将过程记录下来,当天晚上我们的推文就推出了,主题就是今天的活动很成功,大人玩得很开心、小朋友学到了新知识。
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两个月以后,开始有人在后台留言,寻求跟我们的合作,当他们问到活动合作价格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免费”,首团全免。你带着团队过来,看我们这边的环境、服务、场地满不满意。如果满意,下一个团队我们再来谈合作的价格,通过首团免费的模式,我们很快吸引了大量的渠道客户跟我们产生合作,人气越来越旺了。
我以为这一切应该是欣欣向荣了。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随着团队数量增加,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村民觉得,我们的宁静生活被打扰了,有些村民觉得我们的交通出行变得没那么便捷了,有些直接到办公室来找我,有些人干脆把车子开到路上,把路堵住。
我心里是非常地难受,我也不理解,我明白是在为你们服务啊,但是老百姓们好像感觉不知道。直到问题被“闹”到村书记那儿,村书记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乡村振兴它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是政府的事情,是村委的事情,是乡村CEO的事情,更是所有老百姓的事情。你要让他们知道,你每天在想什么,你作为一个乡村CEO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跟他们沟通,这样问题才会变得简单,才能形成合力。
我一下子恍悟过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就以一个村民的视角来审视我的乡村运营工作,不断地改进,慢慢地支持的人越来越多,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干劲也越来越足,各种创新的致富手段不断地尝试,引进了优质的“软香2号”水稻栽培品种,开发了“智慧认养”小程序,打造了“米多多”IP,组建了乡村造梦师运营团队,推广和营销我们“禹上稻乡”区域公用品牌,创新不断。
三年的时间,永安村从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集体经营型收入也从73万提升到了5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4.3万元提升到了6.09万元,超出了浙江省平均水平,永安村也被评为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地创富,周边带富,千村共富”,永安村从经济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的乡村。其实乡村CE0的永安探索没有结束,恰恰它是一个开始,今年我们牵头带动周边8个村共同成立8村抱团总公司,今年我们跟社会资本成立专注于乡村运营的体系化服务公司——浙江千村运营有限公司,今年我们启动了三年为浙江省培养1000名乡村运营人才的“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眼里一定有一千个乡村,我相信在乡村CEO的助力之下,这一千个乡村一定都能够大家向往的乡村。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那就是胡晓云老师经常说的: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精彩,一起向未来”。
主持人:谢谢刘经理带来的精彩分享,从他的故事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他对于永安村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
接下来节进入到专家点评环节。分享非常地精彩,而专家点评也同样非常地精彩,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对我们分享人的故事进行解读和点评,让我们对于中国新农人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有请出点评专家,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来到台前为刘松的故事进行点评。
唐珂:大家上午好。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一届比一届精彩,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好的影响力,因为它既关注当下,也关注未来,新农民就是中国农业的未来。这一届故事会又与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结合起来,应该说内容更加丰富了。
刚才刘松的故事也很精彩也很感人,我昨天晚上翻了一下他的材料,这个小伙子是一个有心人,他把他在之前几个企业里面从事高管工作积累的知识本领技能和经验很好地运用到乡村的发展、建设之中,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效率的优化提升,可以说闯出了一条新路,也取得了集体收益和个人价值的双丰收,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我觉得,从他的故事里面至少有这么三点启示:
第一条启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需要引入工业化的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元素来创造性地走新路、开新局,尤其是创新,大家知道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各方面进步的不竭动力,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乡村CEO,乡村的造梦人,这些全新的理念有很多相应配套的举措,促进乡村发展需要这些新鲜的理念、新鲜的经验引入,这是第一条启示。
第二条启示,就是这些年轻人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利用很重要。现在不是讲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嘛,市场空间开拓出来以后,它的潜力是无限大的,所以怎么样研究好市场、利用好市场、开发好市场,特别是团结带领广大的农户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我们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以销定产,充分发挥市场导航针的作用,这一点在刘松讲的故事里面体现得非常充分。
第三条启示,乡村振兴大家都讲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发展是动力,创新是关键,但是这中间有一条红线,就是数字化、信息化,像他们年轻人在这一块确实比我们年长的有优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好信息化,所以怎么样把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好,把人财物、技术、管理、数据这些生产要素很好地连接起来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一条还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觉得也是一条成功的秘诀吧!
总之,我希望刘松同志,包括其他的讲述人,通过新农民故事会这个好平台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也希望刘松同志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唐司长非常精彩的点评和高度的评价,我们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在新农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我们的中国新农民定能够绽放出新的精彩。
下面我们来聆听党建引领板块的第一个故事《敢啃硬骨头的基层当家人》,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李进来自江苏的徐桥村,在工作期间,他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带领村民们创造美好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谱写一个党员使命与担当。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李进的爱人杨丽花,来聊一聊她眼中的李进,有请。
主持人:您好,欢迎您,能不能简单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啊。
杨丽花:大家好,我叫杨丽花,我是李进的爱人,我是一名初中英语老师。
主持人:那今天刚刚好是教师节,我们也先祝您节日快乐。
杨丽花:谢谢。
主持人:那么您在和李进相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比较让你难忘事情呢?给我们分享一下。
杨丽花:其实我们是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上认识的,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并不同意我们在一起,因为他们觉得村委会的工作工资收入不高,而且自己未来的女婿在农村工作,说出来也没有什么面子。但是我老公当时他没有放弃,只要有空就会来我们家帮忙做饭,然后和我爸爸妈妈边吃边聊。慢慢地他们觉得这个小伙子其实还不错,人勤快,也很真诚,再加上他做的饭也非常好吃,俗话说“吃人嘴短”,最后他们同意了我们的交往。
主持人:嗯,看来如果想追求一个女生,先要俘获她的胃,你应该是被他做的好吃的饭所打动了。其实我们知道李进是一个基层党委书记,可以说在工作当中也是非常地忙碌,会不会因此而忽略了陪伴家人,那你会不会因此而埋怨他呢?
杨丽花:说实话有,因为村委会的工作比较烦琐,他工作起来常常就是“5+2““白+黑“,家里都见不到人。记得孩子小的时候,他一抱就哭,因为见的少不认识,他甚至连家里的钱放在哪儿都不知道。
主持人:像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杨丽花:一般我会跟孩子沟通交流,告诉孩子爸爸很忙,在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主持人:所以说在他取得事业成就的同时也是离不开你的支持,待会儿他就将进行故事分享了,你有没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吗?
杨丽花:我想说,虽然我嘴上常说,你怎么总是那么忙,但是每当你为村民解决了问题,回到家里跟我分享你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时候,我就觉得你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所以借此机会我想跟你说,其实我内心深处一直都是支持你的工作的,也为你感到非常地自豪。希望你一如既往地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加油!
主持人:谢谢,谢谢丽花的支持!我们说基层的教师肩负的是学生的未来,而基层的干部所肩负的是我们农民的未来,其实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奋斗和努力着。除了丽花之外,我们也采访到了李进的同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掌声请出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党委书记李进上台分享。
《敢啃硬骨头的基层当家人》
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党委书记 李进
大家好!我是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党委书记李进,今天有机会在“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上分享我的故事,非常荣幸。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一名退伍军人。2007年复员后回到邓市村当了一名村官,刚好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让我有了在基层施展身手的机会。
基层干部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离百姓最近的人。在近 20 年的基层工作中,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难题,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处变不惊和游刃有余,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就是我矢志不渝的信念,也是我的初心使命。
2019 年,常熟启动“千村美居”民生实事工程,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我们立下了三年整村完成的“军令状”。因为我是本村人,叔叔、伯伯、婶婶们从小看着我长大,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些工作就很难推进,人情牌、亲情牌无法拒绝。所以,拆违建的第一枪只能从我家的小屋打响。当时我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哭着跟我说:“儿子,这个小屋是我和你爸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建起来的,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们家又不超面积,你爸走得早,如果他在也不会同意你拆的……别人家的孩子当了村干部,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你倒好,要先拆自己家里的房子。”望着声泪俱下的母亲,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其实,我家的房子不是违建,不需要拆除,它只是恰好在路边拐角的位置,拆了的话,路会更宽,更方便村民出行。
作为一名基层带头人,我必须要做好表率,带头先拆。随后村里其他干部也积极跟随,当我们李家浜六米宽的道路亮出来以后,村民交口称赞。接下去的工作就顺利多了。至 2021 年底,邓市整村共拆除 200 多户的违建,全部完成了 19 个自然宅基地“千村美居”建设,并且打造了 8 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邓市村获评 2021 年度常熟市“千村美居”工作先进村、“2021 年度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村”。
2022年下半年,我转任徐桥村党委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年底各类村级项目资金支付压力。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快过年了却拿不出钱,愁得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体重一下子掉了十几斤。后来我想到村里有一个新建厂房,即将要交付。如果能及时租出去,就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出租哪有那么容易?我想办法加大招商力度,一次次去企业拜访,一次次被拒绝,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功夫不负有心人,苍天不负奋斗者,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奔波,最后终于以较高的租金成功出租。记得企业老总和我签合同的时候对我说:“李书记,是你的真诚打动了我,你的坚持感动了我。”他一次性付了三年租金,缓解了村里资金短缺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了发展农村产业,带领农民致富增收,我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共有三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为配合铜官山农文旅项目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对村区域内一处 3000 多平米厂房进行腾退,起先村民认为这是砸他们饭碗,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他们理解了,也响应了。我还协调土地和资金,把枝荣葡萄家庭农场门口坑坑洼洼的道路修缮一新,路变宽变美了,游客多了,销量自然就增加了。枝荣葡萄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家庭农场。
我们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我设立“书记接待日”,实行每月书记到网格“下访”,建设村级网格联动指挥中心,以“五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荣获乡村治理先进集体。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看着美丽的乡村,我欣慰;沐浴诗意的田园,我欣喜;面对百姓的笑脸, 我自豪。三年多的光阴虽然不长,但啃下一根根硬骨头的经历记忆犹新。这个过程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成长的过程。我将以此为起点、竭尽所能,一如既往做好基层“当家人”,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书记的分享,请回席就座。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出点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园结来到台前,为李进的故事进行点评,大家欢迎。
唐园结:成为这个活动的点评专家,我是第三次站在这个舞台上。刚才听到李进同志故事的分享,作为一个老“三农人”我很感动,也有一点说不出话来。首先在这里我第一个请求,就是向以李进为代表的几十万个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实践者、推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是我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我听了以后有四个感受。我觉得李进同志是枫桥经验发扬光大者,“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他是一个最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楷模。乡村治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治理能力到底怎么样,就是枫桥经验贯彻落实的怎么样,李进做到了。
第二个,乡村振兴从村庄治理、环境整治这个角度,李进在他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带领十几个自然村成了江苏常熟苏州的先进典型,了不起。
第三个,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的现代化,关键在制度创新,关键在产业有效率,关键还要完成政治任务。种粮食,要让农民长期种下去必须要有效益,通过合作社、基地、农场的方式,实种粮的效益,同时也确保了粮食面积得到了落实。乡村发展产业,光靠农业不行,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让资源变成资金资产,放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他做到了。这也是江苏常熟的特点,农业区标准厂房的出租,这是农村环境美、产业兴旺很关键的一条,他做到了。
他的故事让人很感动,我祝福他作为这个村的领头雁以及全国50多万个村的领头雁的代表,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下去。奋斗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所以我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他工作开心,家庭幸福,生活愉快。谢谢!
主持人:谢谢唐院长的高度点评。相信我们的新农人们也都听到了您的祝福,接下来我们来聆听逐梦乡村的第二个故事《情系大陆 躬耕“江南一点田”》,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郭典易来自台湾地区新北市,因为机缘巧合来到了大陆、扎根昆山,并且创办了农场。于是,一个台湾地区青年,在大陆当上了新农人,探索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来听听他的朋友是怎么说的。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有请昆山益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典易上台分享。
《情系大陆 躬耕“江南一点田”》
昆山益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典易
各位现场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益点田农场联合创始人郭典易,很高兴今天来到现场跟大家分享我的创业经历。
我198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新北市,我是一个100%的城市小孩,但是在我小时候,我到了爷爷奶奶家(在台湾花莲),我被自然田园风光深深吸引了,那时就种下了一个小小的田园梦想。
在2011年的时候,我被公司从日本派到昆山工厂工作,我和几位跟我一样有着田园梦想的小伙伴们,希望能够在工作之余有一点田,能够种一些喜欢吃的,放心吃的蔬菜水果,于是我们就成立了益点田农场。因为当时我们在资助偏远山区的一些贫困儿童,所以这个“益”,我们就用公益的“益”。
一开始我们是用自然农法去种植黄桃,在十年前,没有人知道自然农法是什么。我们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肥料。记得当时第一年请了一批村里干活的阿姨叔叔们,让他们拿着锄头和镰刀到地里面人工除草,他们露出好像看着外星人一样不可置信的脸:“这么大的地,我们除草要除到什么时候,用一瓶除草剂,一个上午就搞定了,你们年轻人啊,不会种地,不要瞎搞了。”说完东西一丢就走人了,留下了我们一群错愕的小伙伴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经过不断的沟通说明,终于让他们理解这样的种植方式对环境、对自然是有好处的,不久后当他们看到我们的黄桃种出来又香又甜,关键是能够比别人多卖4-5倍的价格,而且你还必须要提前半年预订,所以他们也对自己的种植非常自豪,甚至现在不用我们去说要除草了,他们会主动地来说:“郭总,该除草了,草都长那么高了。”所以我也相信这样的种植方式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可。
在2019年的时候迎来了一个转机,就是我的宝贝女儿出生了,当时我想要给她一个能够接触大自然的环境,所以我就跟小伙伴们一起成立了益点田亲子农场,把二十四节气,农耕教育融合在每个月的活动里面。当时我就有点凡尔赛地说,爸爸没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一个农场玩玩吧。
也很荣幸,我们全民健身教练刘畊宏教练曾经三次来到我们农场举办活动。第一次他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我们农场,为他的大儿子举办了庆生会,他邀请了一批演艺人员、体育明星,在我们农场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后,他跟我说,我觉得你们这个农场的氛围非常符合我们阳光健康的形象,我想下一次我们来到农场直播跳操好不好?我们马上紧锣密鼓地准备,一个月后,也就是去年中秋节假期,刘教练带着他的教练团们,还有线上7000万名粉丝在我们的农场直播跳操,对我们的宣传有相当大帮助。
后来在一个月之后,秋收的季节,他又来到我们的稻田,跳着周杰伦那首《稻香》,对我们的帮助实际是非常大,也借由刘教练的支持,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肯定。
后来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在锦溪镇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100亩地,又做了一个智慧型的果园,我们引进了日本的高端奢侈的精品桃子,总共有11款,这些桃子售价都是市场价格的4-5倍,而且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把两款桃子(黄金瀑布和瓴凤)送到江苏省品鉴比赛里面,两款都获得了金奖。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肯定了。
有机种植、水产养殖全方位发展一直是我个人的最大的梦想,有了亲子农场、智慧农业之后,我邀请台湾淡水养殖研究所、中兴大学农学系 李建翰教授成立了昆山百顺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锦溪20亩的小型实验基地三年来陆续成功孵育了泰国虾、台湾红鲷、澳洲淡水龙虾、台湾石斑等高经济价值淡水养殖鱼虾品类。采用恒温设施大棚结合外塘放养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利用控制益生菌、藻类生长,达到菌藻平衡;净化水体,养殖全程不排放尾水,不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产能可达到传统外塘放养的5倍。
在今年7月份又在昆山市区成立了益点田城市农场,除把我们自己的有机蔬菜水果进行销售之外,我们还联合一群跟我们一样有相同理念的小农户,把他们的产品一起去做销售,我们线上线下会员从原本1万多名,经过四年时间已经增长到7万多名,现在还在持续的增长当中。
除了农产品可以在这个体验店购买之外,我们还邀请了联合国粮食基金会的粮食大厨,利用他精巧的厨艺,根据四季的节气,把地里的新鲜蔬菜水果研发成一系列健康有机的轻蔬食,把健康的饮食方式带到城里来,希望将来也在长三角地区开更多的门店来复制,或许有朝一日我们在常熟这块宝地也能开出我们的门店,欢迎大家都来我们的农场。
接下来这几年,我希望能够持续地推动乡村振兴、三产融合,让更多像我一样在台湾地区80、90后年轻新农人来到大陆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品种或者种植养殖方式,能够像我们益点田的口号一样,“多一点良田,更益于未来”,一起打造健康生态有机的家园,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典易精彩的分享,也希望你的益点田农场在你的悉心照护以及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能够更甜。现在我们有请点评专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邹振球上台,为郭典易的故事进行点评。
邹振球:实际上郭典易的故事里面大部分内容,我今天应该是第二次倾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今年2月份的时候,我曾经到苏州昆山来调研台湾青年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小郭就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实际上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觉得小郭是一个有理想、有闯劲,也是有理念和有知识的一个国家新时代的青年。
当时我的调研实际上是为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准备提纲材料,后来我听了他的故事以后,我把他的故事回去做了梳理,我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向王沪宁主席汇报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也成为我汇报的主要素材和典型的案例。
主持人:谢谢邹会长精彩的点评,同时也要非常感谢国家以及省市台联对于宝岛青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面的助力,让我们的宝岛青年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我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还体会到,他也是一个非常自律和非常知足的青年,为什么这样讲?在他跟我分享的故事中,得知实际上他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难,而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然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小郭,我们想了解一下,你在这边还有没有什么困难、还有没有什么政策你不了解?实际上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点评专家,我可不是什么专家,我只是一个为台胞服务的对台工作者,所以调研台胞工作生活情况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后来小郭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他说,我什么都有了,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台政策措施,我都享受到了,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现在需要做的是更加努力,用我的劳动,用我的创造去回报社会。所以我觉得他非常有知足感,有满足感,而且是非常自律的青年,其实我真的希望社会上有更多这样的青年能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来。我们每一个人,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的社会就会发生大的改变。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邹会长精彩的点评,同时也要非常感谢国家以及省市台联对于宝岛青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面的助力,让我们的宝岛青年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今天来到会场的不止有本届故事会的分享人,同时还有咱们前两届故事会的代表,他们对故事会均有很深的感情,接下来我们邀请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分享嘉宾,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哈尼姑娘马连,她将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掌声有请马连上台。
马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来自祖国的最南端,彩云之南,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姑娘,我是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分享嘉宾,在去年接到通知的时候,十分的激动,披星戴月地不断修改自己的发言稿,同时在镜前无数次地练习普通话和发音,还有就是用心准备传统手工织的民族服饰。那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呢?除了在这个舞台上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创业故事以外,还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大家,边疆少数民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富裕了,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富起来了。
同时距离去年的故事会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我成长了,我向所有优秀的分享嘉宾学习,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我全年累计增加带动了1600多名农户增收致富。我还要继续努力,把我们边疆同胞的精神带起来,经济带起来。今天非常荣幸再次来到故事会现场,在此深深地祝福所有分享嘉宾一切顺利,祝福在座所有的领导,所有的朋友们,一切顺利!同时也祝福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福全国的新农民获得丰收,健康吉祥!
谢谢!
主持人:谢谢马连精彩的分享,也谢谢您动听的歌声,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绽放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同胞的笑脸。
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产业创新的第一个故事《让稻田成为我们的骄傲》,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莫丽贤她来自广州增城,她为了推广增城丝苗米,辞职返乡创业,如今已有两年的时间,我们来看看当地人眼中她的变化吧!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有请出广州增城能记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丽贤上台分享。
《让稻田成为我们的骄傲》
广州增城能记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莫丽贤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这个舞台和大家一同分享我作为“中国新农民”的成长故事。
我是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能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莫丽贤。两年前,我是受到乡村振兴战略鼓舞,辞去了高管的工作,回到家乡继承了家父农业祖业。经过我们全家人的齐心协力,现在我们农场也得广东省示范农场,我个人也获评了“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和增城区2022年度“优秀政协委员”。
我很多朋友都说,没想到,小莫你返乡创业,反而实现了一个华丽转变,那创业到底难不难?创业当然难,尤其是选择了农业的赛道,可是我当时万万没想到,最难的竟是我回家的路,是我逆行归乡的第一步。
我还记得2021年,我的父母是红着脸拍着桌子骂我,就因为我要返乡务农。我其实很理解为什么我父母会很生气,我们小时候家乡是很穷的,遍地只有农田,我们只有基本农田。父母是举了全家之力,送我出农村。我也不负所望,毕业后经过十年的奋斗,我成了广东省级孵化器导师,我每天穿着得体的套装在企业之中来回,我每天都在做着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工作。按照往常,今天在场的台企客商都是我的目标对象。可是我却在事业上升的时候,和父母说,我想回到家乡,甚至我说要投资100万来办农场。我要把我买房子的钱全都投到这片稻田上,这无疑是一个疯子般的决定,没有人会支持我做这个事情,可是我却还是回来了。
总书记曾多次就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和粮食稳定供给问题进行观点阐述。我是深受总书记的教导,对让人民吃饱饭这件事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执念,不仅如此,我们还想要更多的人吃好饭。因为我们的家乡就是中国丝苗米的发源地,我们这里不仅拥有500年丝苗米栽培历史,我们还盛产“饭吃净、碗余香”、比泰国香米还好吃的优质籼稻,作为从小吃这粒米长大的孩子,难道我不应该做些什么吗?
所以我回来了,我回到这个孕育我成长的家乡故土,我们从深挖丝苗米的发源地开始,用“农文旅+农村电商”的方式来提升一亩田的价值。我们还把百年的榕树进行了活化,通过把它打造成为精而美的田园客厅,让远道而来的游人可以在树下尽情的享受稻田上的慢时光,同时可以品鉴到丝苗米的极致美味。
另外我们还根据农时农事的安排,组织丰富的劳动研学,亲子体验,农耕体验等等,为乡村引来人流。在今年我们就举办了超过400名师生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劳动周开耕仪式,我们还把乡村民都带来了农场,让他们做老师,来教我们的孩子学农务农。
今年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回信之后,广州大学也主动找到了我们农场,带来了超过100多名大学生在农场进行劳动体验,我们这个活动也得到了《农民日报》的报道刊载。在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还通过政府造节、农场造势的方式吸引了过万名游客来到农场打卡。我们用短短两周时间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超过20万元。
我们用“农业+N”的模式下,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经济,同时还意外催生了乡亲们自身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现在家乡里面散养的鸡、随地的垃圾都不见了,我们的乡亲也自发跟上了新时代文明建设脚步。在系列的活动之下,我的乡亲们也不再仅仅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他们更是可以教书育人的“土专家”;我们的稻田不仅为大家解决基础的温饱,还成为了乡亲们的骄傲。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农场,在田园客厅享受“稻田上的慢时光”,我又发现,即便是面对同一片泥土,不同的区域孩子们他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城里孩子大多羡慕村里的孩子自由又阔达,而乡村的孩子却又羡慕城里孩子的多才多艺,并有时候会因为这样感到自卑。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是迫切想打破这个植根内心的农村自卑感。于是在今年我们就主动对接有关单位,举办了公益夏令营,并且充分发挥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青年力量,让大学生们把他们的专业所长带到乡村,为我们的困境家庭儿童、乡村儿童免费带来了美育、自然、音乐、书法等等素质课程,让我们的孩子即便是在乡村,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素质熏陶,我们用这个活动的方式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开拓他们的见识眼界,以此来去改变他们对粮食,对家乡,对农村的观念。我们也用这种活动方式,把广大的大学生吸引进来共同加入乡村振兴之中来,让他们明白乡村振兴是什么,未来他们毕业以后可以做什么。
创业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我的父老乡亲还很关心我,经常会问我:”小莫,你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当时放弃了锦绣前程来到乡村?“说实在,辛酸肯定有的,而且还不少,毕竟做农业谁又能够逃得过看天吃饭的命运呢。每一次旱灾或洪水都在紧绷我们的心弦,每一次农产品丰收或减产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智。可是每当我看到我的家乡、我的乡亲们,因为我们的回来、因为年轻力量的注入而变得更加美好时,我异常坚定并无比欣慰,我回来了。
农业事业离不开乡亲,更离不开青年,作为新农青年,我们不仅要让老农民有职业荣誉感,更要让小村民有幸福归属感。我们的广袤稻田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下正是城乡融合的最佳事业平台。
随着乡村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参与到建设美丽乡村、投身赓续中华传统农业美德的浪潮中来。“青年当肩承国重,青年应做载民舟。”新农青年的担当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定将继续不遗余力,把诗与远方写在家乡稻田上,让稻田成为我们的骄傲。
我是莫丽贤,一名乡村振兴者,欢迎大家到朱村来游玩,感谢。
主持人:谢谢,刚才我们从莫总的分享中感受到了青年人才扎根农业,务实肯干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天金上台,为莫丽贤的故事进行点评。
刘天金:大家好,祝贺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成功举办,我在部里做过新农民培育工作,做过农技推广工作,也做过三农宣传工作。增城这个地方我去过,那的乡村很美丽,稻田青青,稻花飘香,金色稻穗笑弯了腰。丝苗米很香很好吃,曾多次获得国全国优质稻食用品质鉴品金奖,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增城去看看去转转,去体验品味一下。
我说这一段,是想告诉大家,年轻的丽贤总刚才讲的是真的,我刚才认真听了她的分享,昨天晚上我也认真看了她的材料,在上面还做了很多圈点和勾画。我首先要特别祝贺年轻的丽贤,她讲地跟她干的一样好,一样成功,而且今天上午她是第四位分享,是第一位女士,所以她应该感到特别骄傲。
一个白领高管回乡搞农业,特别是种粮食,不仅仅是情怀,更是担当和责任,从她那儿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希望,新农村的希望,所以在此我向丽贤总一样的青年新农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搞农业,尤其是种粮食不挣钱,这是我们的普遍概念。但丽贤总却挣了钱,这个真的很不容易,也很不简单。这个得益于她的“水稻+”,也就是她讲到的“农业+N“,这个“+“既是农业的内部加出了品质和品牌的溢价,也是农业的外部加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乡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性。一个内部的溢价,一个外部的增值,实现了新价值。像丽贤总这样,搞农业种粮食的新农民成功的挣了钱,也告诉我们,现代农业也是效益农业。现代农村更是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的天地。
丽贤总的做法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城里人到农村去和农民实现双向教育,各得其所,美美与共。在这里我也要寄语丽贤总这样的新农民,一样可以有现代文明新生活。所以回到乡村搞农业、种稻子,在生活之余也完全可以继续你的套裙、高跟、淡妆,让美丽和美好永伴我们的新农民,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新农民。
以上谈不上点评,是我的一点感受和感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社长的点评,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广州增城看一看,尝一尝那边的丝苗米,感受那边特殊的农耕文化和人文风情。
下面我们来聆听逐梦乡村的第三个故事《台青博士逐梦大凉山》,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林书任来自台湾地区台北市,博士毕业的他,将有大好的锦绣前程,也可有更多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到四川大凉山一个贫困山区去呢?而他的出现给当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听听当地村民是怎么说的。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掌声请出凉山州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书任上台分享。
《台青博士逐梦大凉山》
凉山州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书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两岸的好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林书任,正如刚刚影片所说,我有三个身份:台湾青年、北大博士以及在大凉山从事乡村工作的青年。
大凉山,相信大家都对这个地方不陌生,这里在过去是祖国大陆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它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常年干旱,人民生活困难。我与大凉山的缘分始于我的父亲,2011年,我父亲放弃了在深圳做得风生水起的事业来到大凉山,他希望用这里绝佳的光照条件以及高原气候,去指导农民种植橄榄树,生产新鲜的橄榄油。我父亲说,“我的梦想是做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在欧洲高端橄榄油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他希望在大凉山发展的事业能够给具有健康意识的消费者一个更好的选择。
本来我在博士毕业时,跟大多数到北漂青年一样,心里想着是留在北京工作的,但看着快70的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还在一线工作,把深圳的工厂卖了就扎根到大凉山,这让我十分佩服,又让我十分心疼。作为子女,我们都知道,这是父亲在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我们也希望能够帮他这份事业尽一番心力,帮他圆梦;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到来,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脸上的笑脸也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份事业的温暖。所以我最终决定放弃在北京工作机会与优越的生活条件,追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大凉山。
然而,我们在凉山的事业在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当地村民对我们的信任问题。台湾人不会说彝族语,又要去种他们没有听过的植物,甚至当时还有彝族的妇女直接趴在挖土机上坚决不让我们施工。在这样的误解和阻力面前,当地政府站出来了。有的村干部陪着我们当翻译,挨家挨户跟村民拜访解释,他们每天起码要走4万步。
土地有了,紧接着就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好在我们的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多方协助,帮我们渡过了资金难关。我父亲也常说,“发展中有困难是正常的,但有大陆好的政策兜底,有政府支持,也就让我们多了迎难而上的底气。”
就这样,橄榄园的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的600亩扩大到了如今的2.5万亩。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过去的农民一般只能种植土豆和玉米,经我们流转土地,发展油橄榄产业已经带动当地6800多农户年均增收3倍以上。过去土豆和玉米的产值只有每亩600元,如今扩展到了户均一万元左右。
从自己富到大家富,我们逐步实现了在大凉山的中国梦,有效带动冕宁县21个村的老百姓摆脱了贫困生活,步入小康社会,逐步推进乡村振兴。而当地的彝族村民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也给我们这款橄榄油取了一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族语言中“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说,我们的到来,带来了脱贫的火种,两岸联手点燃了致富的希望。
我们与村民合作发展产业,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他们摆脱输血式的帮扶,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更是让他们的留守老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通过跟村民合作发展产业,让他们可以借由土地入股或在基地务工而获得可持续的收益,让他们就此不用再向自己的子女伸手,从而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在当地除了发展产业之外,也关注到当地留守儿童的问题,关注到他们的教育问题,所以我从2017年开始就多次组织我在北大的校友到当地举办公益助学活动,目前我们与多个基金会及公益组织合作,希望让这样的乡村教育支持活动常态化。借由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当地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能够借助公益的力量来开拓他们的能力与视野,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骄傲。去年5月,我很荣幸地获得了“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在大凉山的创业确实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台湾在乡建乡创、在社区营造上起步甚早,所以对台湾青年来说,其实很适合把这样的经验带到大陆来。大陆的各项发展政策,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能够助力我们每个人梦想成真。
最后,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号召更多的台湾青年一起到大陆逐梦圆梦,共同参与到两岸融合的发展大潮中来。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书任,他把希望种在了大凉山,编织了多彩的田园梦,现在让我们有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邹振球到台前,对林书任的故事进行点评。
邹振球: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两岸恢复民间交流交往是1987年开始,这么几十年来,我们大家都能看到,我们两岸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入。但是融合发展越来越好的的产业是什么?应该是工业和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应该是稍微滞后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受资源条件的影响因素大,这个收益不能得到保证,这种因素都给我们农业投资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造成台资在农业投资方面比较早或者有的投资了以后经营不下去,然后又回到台湾了。
刚才林书任给我们分享的这个故事,一个台胞到大陆来投资农业,而且到大陆的少数民族投资农业,这对于一个台胞来说,不仅难,而且难上加难。通过他的故事分享,我们了解到他克服了不少困难,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需要坚韧的毅力,还要有为事业拼搏的上进心和精神。
在两岸开放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创业就业工作。林书任虽然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能像林书任学习,学习他的那种精神。大陆的市场非常广阔,两岸的发展也预示着有美好的前景。包括台湾青年在内的大陆青年都应该有一种上进的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的进步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邹会长精彩的点评,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台青的优秀青年来到大陆,为两岸乡村的融合发展注入青春的动能。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今天上午聆听了5位分享人的故事,他们虽然身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他们扎根乡村,投身乡村振兴,在成就自身梦想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今天分享会上午环节到此告一段落,让我们下午精彩继续,谢谢各位的莅临,下午见。
文字实录(下午)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回到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暨海峡两岸青年农民交流活动的活动现场,我依旧是主持人雪吟,今天上午我们聆听了5位新农民的代表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对于中国新农民这个词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农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我们即将聆听今天下午第一个故事,也是基层服务的第一个故事《永远年轻的大国农匠》,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即将要进行上台分享的这位陈领,他来自于北京顺义。在当地,“兴农有天力,四季无闲地”这句口号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而天力,就是他农机合作社的名字,我们也采访到了当地的社员和农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VCR—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出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领来到台前进行分享,欢迎。
《永远年轻的大国农匠》
陈领 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自两岸的青年农民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的陈领,今年63岁的我跟农业机械打了43年的交道,大伙儿称我为“农机大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去年我又参加了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被评选为“大国农匠”,这使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和自豪。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看着父母在田间里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特别心疼。高中毕业后,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所以我报考了顺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就一门心思,不能让农民种地再那么辛苦了。毕业后我一直扎根在农村,为农民维修和示范推广各种农业机械。
那时维修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每个村子的农业机械种类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搞好农民的农业生产,我在2008年带领8户农民成立了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365户,流转了16000亩土地进行统一种植,带动了6000多农户每年每户增加收入2000多元。同时我们还打造了集休闲、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我连做梦都没想到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除了党的惠民好政策,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功劳。
儿子大学毕业后,我把合作社的主要工作都交给他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大事业还得靠年轻一代的新农人才成。乡亲们对我说:“老陈,这回可该歇歇了。”是啊,我这奔波了几十年,确实该歇歇脚了。可是在2013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那年三夏,正忙着抢收抢种,我们的几台播种机紧跟在收割机后面进行玉米播种作业,在作业时需要跟种子一起播上种肥。传统的加肥方式是人工用肩扛把肥料装到肥料箱内,一台播种机需要5个人加肥才成,这里面又脏又累还耽误工夫。
一天,我们正在紧张地作业,就听“哎呦”一声,我们一个社员的胳膊被肥料袋给压伤了,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我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陷入了沉思。晚上我把农机部门的管理人员全部召集到一起说:今天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对于我们农机人来说愧对农民,愧对农机人这个称号。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种传统的加肥方式。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到车间里跟着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装填肥料的机械装置,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踏实。
一天夜里,我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两架飞机能在空中加油,两台农机就不能在地里添加肥料吗?天刚亮,我叫上儿子就往车间跑,带领大家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在2014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可移动式自动加肥装置。这台加肥机能同时为10台播种机填装肥料,节省15个劳动力,提高了5倍的作业效率。后来我们申报了国家专利,申报专利之后,儿子看到这台机子自动加肥的场景,笑着对我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有您在,我们心里有底。”我说:“不是你们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你们,农村农业的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接下来的几年,在我的指导下,合作社的青年创业团队不断对各种农业机械进行技术革新,先后发明了有机肥深松施肥机、宽窄行玉米播种机、打埂机、夹包机、翻晒机等,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看着这些为农民种地创造了更高效益的专利证书,同时也看到了在我身边有这么多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我把“大国农匠”的奖牌抱回家,端端正正地放在屋里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决心,要把今后的全部力量,最后的余热,全部奉献到乡村振兴的大国农业中去。看着我不说话,旁边的小孙子问我:“爷爷,您想什么呢?”我说:“我在想怎么种好地、多打粮食呢!”小孙子说:等我长大了也和爷爷一样,开拖拉机种地去,打好多好多的粮食。看着旁边的儿子在笑,孙子在笑,我一下子感到,我不是一个63岁的老人,仍然是一个年轻人。
想到这,高兴得我又唱起了最喜欢的那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理事长的精彩分享,我们的陈爷爷不仅故事讲得非常好,而且歌也唱得特别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咱们农民有力量。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妇女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钱斌上台,为陈领的故事进行点评。
孙钱斌: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荣幸作为今天下午第一个点评的嘉宾。 老陈来自北京顺义,普通话字正腔圆,刚才的演讲有点像单口相声,又有点像评述,表现力非常强。
我是第二次参加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我觉得这个故事会确实办得特别好。好在哪呢?给了我们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希望,对国家、民族的信心和希望。我觉得新农民们都非常了不起,把传统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出了诗和远方的气质,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具体到我们老陈,从他的年纪来讲,真的不是新农民了,是一个62岁的老农民了,但是你看他的气质、他的状态,是一个真正的新农民。
他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第一个,是他的初心,他干了40年农机,学农机干农机,他的初心是什么呢?就是要让父辈们的辛劳通过他的努力能够减轻。刚才他讲到父辈们的汗水摔成了八瓣,如果他没有在现场看到父母们头顶烈日,脚踏土地,这么辛勤劳作,我觉得这种体会是不深的。我们看一些科技发明史,会发现好多发明都来源于善良的初衷,来自于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痛点,所以这个初心是能够支撑他走这么久的很重要的一个动机。
第二个,是他的恒心。人这一辈子能够择一事终一生,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业境界。老陈干了40多年的农机工作,我觉得他这种恒心真的值得我们学习。过去儒家经典里面有一段讲人的恒心用心专一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说一只蚯蚓,它本身是很柔软的,没有什么力道。但是古书上讲,蚯蚓虽然没有爪牙之力,但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什么能够做到呢?用心一也。我觉得人只要用心一,也就能干出一番事业。
第三个,是他的匠心。老陈得了“大国农匠”,我觉得他的事迹和贡献,“大国农匠”一点不比“大国工匠”的含金量低。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一直在农村一线做工作,履行他的职责,才使我们乡村振兴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前景。
我对于老陈想说一句话是什么呢?虽然现在老陈真的状态非常好,根本看不出是63岁的人,但是我觉得既然他的儿子接了他的班,就要更多地放手,因为这个事业终究是需要一代一代人去接力前行的。
我的点评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孙社长的点评,用“三个心”来总结了一下,我们相信有着初心恒心的中国新农民也将永远年轻。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逐梦乡村板块的第四个故事《躬耕十二载,让宝岛高山茶扎根吴江》,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叶素珍她来自于台湾的南投县,在苏州可以说是创业了多年,而她坚守茶园的事迹也曾被多次报道,她的创业故事也是苏台同心谋发展的故事。
我们也采访到了她茶园的同事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叶素珍的。
—VCR—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苏州宝得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素珍来到台前进行分享,欢迎。
《东方美人、水乡丽人 缘来有故事》
苏州宝得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素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叶素珍,来自台湾,我是台湾第三代种茶、制茶的农民,我们家在台湾有100年的种茶历史,现在有20公顷的茶园和茶工厂。有机茶园和观光制茶体验是我的梦想,12年前吴江同里的招商团队来到台湾,我泡着〝东方美人茶〞和他们带来的一本〝同里时光〞,开启了东方美人与水乡丽人的故事。
2012年我满怀希望,带着台湾最好的乌龙茶品种来到江南平原。海拔低、纬度高,冬天非常寒冷,夏天非常炎热,我们遭遇了种种土壤不服的困扰。但是依仗着三代人的经验传承和茶业改良场专家的技术支持,我认为我们一定可以克服。可是当我实际来到这里的时候,困难远远超过我所有的预期。
2012年,我第一次种下茶苗,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遇到了苏州40年来最强的台风,茶园全军覆没。2014年,我邀请到了台湾中兴大学环境土壤科学系教授黄裕铭博士和台湾茶业改良场邱博士,共同为茶园做了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及绿肥养护,我们为茶苗做了非常精细的栽培。
茶树种植幼苗期,我们使用非基因改造黄豆磨粉埋入土中、树苗成长后使用内蒙古有机肥、德国进口有机高蛋白做叶面施肥、加拿大进口矿物油做病虫害防治、环保黏虫板,捕虫灯、性息桶诱虫等,并搭建遮阳网度过炎热夏季。2017年我们顺利地采茶了,我们想着300年前福建的乌龙茶漂洋过海到了台湾,300年后再由我带回来了苏州,扎根在了吴江的同里,两岸一家亲血脉相连,我们终究是一家人。
我们沉浸在快乐的世界里,但是快乐只持续了半年。2018年1月25日,这一天,苏州下了十年一次的暴雪,一个晚上压垮了所有的遮阳网,这个时候我所有的股东和亲人都放弃了。但是吴江农业农村局、同里政府、吴江国家农业园区却从来没有放弃,他们引用农林惠台22条,为我们兴建茶叶科研房,并为我租金减半,让我得以继续全心全力地努力。
我兢兢业业地往前走,但是巨大的考验又来了,2022年百年一次最大的干旱和炎热的夏天再次考验我们,茶园所有的茶叶都被灼伤了,政府各个单位都前来勘灾,今年江苏省台联、苏州市台联、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吴江农业农村局为我们争取了90%的政策补贴,让茶园投保〝茶叶种植保险”,竟然有这么好的帮扶,这是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吴江开发区和统战部为我们举办〝江苏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揭牌仪式,仪式非常盛大,让我非常地感动。政府鼓励我们不要气馁,让我继续努力,继续坚持。我努力了,我坚持了,我的努力政府也看见了。
我们的茶园种植与栽培一直是有机栽培,产品加入苏州市场监督管理溯源系统,已经连续六年农药残留零检出。我们现在是苏州唯一的乌龙茶园,也是吴江唯一的茶园。12年来,我们非常的坎坷,但我们的努力也被政府看见了,2018年同里古镇保护委员会将〝水乡丽人茶〞的商标免费授权给我使用。2020年,当时的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为我赠名〝同里红茶 水乡丽人〞,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2022年我们获得〝吴江区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和〝吴江开发区巾帼科创示范点〞,今年同里政府颁发给我〝同里旅游品牌推广挚友〞的聘书,我们加入了同里农文旅,现在已经开始观光采茶、观光制茶、DIY珍珠奶茶、茶艺教学与茶艺交流,我希望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全国各地的茶区,将制茶体验的成就感,还有快乐分享给大家。
领导说我现在是吴江的小名片,希望我能够代表吴江、代表同里、代表苏州站上舞台,将同里红茶,水乡丽人和同里古镇推荐给大家。我把故事讲给两岸听,希望更多的台湾朋友知道我们在大陆、在苏州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谢谢。
主持人:谢谢叶总的精彩分享,她是是我们两岸融合发展的一张生动亮丽的名片,从她的讲述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茶农,不惧风霜雨雪、坚守茶园的不易,也希望她带领着她的同里红茶、水乡丽人可以在苏州生根发芽,飘香万里。
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李永生来到台前,为叶素珍的故事进行点评。
李永生: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叶总这是北上创业。刚才叶总作了深情分享,她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叫“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还真的到过宝岛台湾的高山茶园和福建漳州的台创茶园去采访过。刚才叶总分享了三代茶人艰难的创业过程。我在脑中琢磨一个问题,就是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茶来到咱们苏南的平原,我一查海拔好像才10米左右,它怎么能够成功?琢磨来琢磨去,昨天晚上研读了有关材料,刚才又听叶总的介绍,从她把台湾东方美人茶打造成同里水乡丽人茶迭代过程当中,我感觉到她有这么一个秘诀,她内功与外功的叠加效应展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得益于三代种茶人的坚守传承。第二,得益于两岸农业界科技人员的赋能。第三,得到了苏州吴江以及同里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从叶总深情的讲述当中,我们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农林22条措施”给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里,我们也衷心地祝愿叶总在苏州唯一的台湾乌龙茶的茶园办得越来越有味道。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总的点评,请入席就座。接下来即将分享的是逐梦乡村的第八个故事《盘活乡村资源的“新村民”》,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沐瑶来自福建闽清县,在这个地方,她把自己的专业发挥到了极致,让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而她之所以能够留在闽清,当然少不了一个人,他就是闽清县上莲乡党委书记黄伟,今天黄书记也来到了现场,让我们掌声请出黄书记!
主持人:你好,黄书记,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舞台之上,您还记得当时见到沐瑶的第一印象吗?
黄伟:沐瑶老师是一个女强人,眼神里透出满满的自信,她很谦虚,很善良,她说话干脆利落,办事也是很干脆,所以我一看到她就是一个会干事创业的女强人。
主持人:您刚才点评我们沐瑶老师是一位女强人,而她本身并不是这个村子的村民,所以说您要是把沐瑶留下来应该是花了不少的工夫吧。
黄伟:我们乡里太缺人才了,所以我急于把她留下来,我就给她描绘了一幅我们发展的蓝图,对她可能担心的问题,包括她生活上的保障,主动许下承诺,要解除她各方面的疑虑,让她留下来。
主持人:哇,天呐,那沐瑶老师之所以能够留下来肯定是少不了您的助力了,我们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然也少不了像您这样的书记,我们先把掌声送给书记好不好。书记,您还记不记得沐瑶她在创业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黄伟:她遇到很多困难,在我记忆中她遇到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找不到好帮手,我们乡村太缺人才了,引不了人,也留不住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她得不到一个好的帮手,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半年后,她千方百计组建了一个运营团队,期间经历了各种曲折困难,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我想她是代表了一群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关心关爱他们。
主持人:那么沐瑶现在留在我们的村里,应该说已经是摆脱了之前的困境。而现在她的发展符合您当时对她的期待吗?
黄伟:她现在所作出的成绩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她不仅把我们建好的项目运营好,带来流量,她还指导我们前端的建设,她把个人影响力与企业品牌互相赋能。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心上莲品牌越来越响,我们的企业影响力越来越大,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乡村建设和运营,助力于我们的乡村振兴,今天让我们一起期待她的分享,谢谢。
主持人:谢谢书记,谢谢您,同时我们也非常地感谢这位珍惜人才的老领导,除了黄书记之外,我们沐瑶的同事和村民也是致来了贺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有请出福建心上莲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沐瑶上台分享,欢迎。
《盘活乡村资源的“新村民”》
沐瑶 福建心上莲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媒体和现场的所有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叫沐瑶,一年前我还是河南郑州的一“市民”,现在我是福建省闽清县的一“村民”,我在河南郑州有一家沐瑶形象美学空间,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年收入近200万。那个时候的我每天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漂亮的衣服,不是喝着咖啡和客人谈生意,就是踩着高跟鞋去巡店。
做了新村民之后,我每个月拿着3120块钱的基础保障,天天泡在大山里,几个月下来,人也晒黑了好几分,更别说打扮自己了。究竟是什么让我从一个繁华的城市跑到一个陌生又偏僻的小乡村呢?答案是,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没有城市的内卷,到那里我神清气爽,我觉得这里不只是创业的地方,更是将来生活的地方。
我到了上莲乡后,发现两个问题,今天也在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人的故事。乡村人才急缺,还记得我第一次到上莲乡的时候,和上莲乡的党委书记聊到乡村运营的内容和乡村运营的理念,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沐瑶老师,只要你留下来,什么事我都能答应你。这不是一句大话,也不是空头支票,这是对人才的渴求,农村太缺人才了。后来我到了上莲乡后,黄伟书记安排我吃在乡政府食堂,住在人才公寓,县领导更是把我的孩子安排在了当地最好的学校念书,我很感动。后来我了解到,黄伟书记为了吸引人才、挖掘人才,曾经半夜亲自开车来回4个小时,去外地接客人到我们上莲乡。我就问他,黄书记,为什么不让司机师傅去接?他说,不仅我可以在路上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多聊聊,更代表了我们最大的诚意。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在那里我真正感受到他们对人才那种发自内心的重视。
第二个是关于物的故事。上莲乡海拔200米到1300米,被誉为福州的“青藏高原”。那里也是中国的礼乐之乡,那里有着有250年历史的清朝古村落群,有1000年树龄的红豆杉群,有千亩高山茶园,有万亩青翠竹海,有蜿蜒的溪涧和飞流的瀑布,这些不正是我们城市人所追求的生活吗?所以我留了下来。那里的先人是1000年前从我河南老家搬过去的,这是福建和河南的一个渊源,所以我愿意在千年之后继续我祖先的迁徙之梦。
截至今天,我到上莲乡已经443天的时间了,其间我总共回河南老家两趟,共待了8天时间。
今年我也把我的孩子接到了闽清县上小学一年级,我的双胞胎女儿,6岁多,算是真正地扎下了根。一年的努力也换来了骄人的成绩,农文旅项目遇见心上莲园区,从今年1月21日试运营到现在半年时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带动村民收入1000多万,我的品牌运营公司也直接营收200多万,现在有200多户,1000多人加盟合作。上莲乡也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小乡晋升为福州的网红打卡点,成为了休闲旅居、研学康养、盛夏避暑、体验乡村慢生活的一个好去处。
那么短短一年时间如何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偏远小乡发生如此蝶变,我总结了五点:
1、聚一群人,现在我的运营团队有19人,4个是核心管理层,其他的管理岗位还都在持续招募当中。
2、做一件事,我们就是要把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盘活,通过对接市场,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
3、树一品牌。心上莲是我们全力打造的地域品牌,春节试营业期间仅15天,我们在抖音上的话题量达到了650万,我们心上莲更是创作了自己的原创歌曲,拍了我们的MV,拍了九集真人秀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我们也受邀参加澳门国际儿童节,我们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贴上了“心上莲”的标签,就连我也是“心上莲”的人。
4、通一渠道。
5、活一资源。
我个人认为,乡村振兴不是一个点的振兴,而是带领更多的乡亲全面富裕的全面振兴。以前是我们在做、乡亲们在看。现在我被老乡追着跑,他们都争着加入到我们“心上莲”团队当中来,跟着我们挣钱,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骄傲。
接下来我会继续扎根在乡村,不断地践行我的乡村运营理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乡村。我也想把这种经验做法带回我的老家河南,让我的爸妈看到,我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有很多人到我们心上莲学习,学习我们的项目建设、学习我们的乡村振兴模式、学习我们的运营管理理念,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心上莲乡村振兴大讲堂,分享我们的经验做法。几个月来,我们接待了几十批上千人,看到他们有所获,我对乡村振兴更加信心满满。
走进浪漫之乡,相约心上莲,在此我诚邀大家到心上莲参观学习,参观指导,对我们那边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也感受一下我们南方山里头的休闲慢生活,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沐瑶的精彩分享,沐瑶用了一年多时间打造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天金来到台前为沐瑶的故事进行点评。
刘天金:大家下午好,特别荣幸今天第二次登台,而且说的又是一位巾帼,所以我向组委会有一个强烈的请求,一定要给我批一个“妇女之友”。
我要为我们的女同胞多说几句话。当新农民不容易,尤其是年轻的女同志,她们非常地了不起。我还要给大家透露一点,一会儿有颁奖,但是我看了一下,我不是颁奖嘉宾,所以我给沐瑶写了一段颁奖词。沐瑶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她去了远方,而且做了一个更诗意的品牌“心上莲”,从此偏远的山村有了梦,也圆了人们的梦。她让一群外来的年轻新村民圆了乡村创业梦,她让一众土生土长的老村民圆了乡村富裕梦。沐瑶逐梦乡村“五个一”的经验做法讲得很具体,我深受启发。
我从沐瑶总那里也分享五点:
一是乡村本身有很多很好的和城里互补的潜在资源,也就是刚才沐瑶讲的沉睡的资源可利用、可开发,所以农村是广阔的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二是开发利用乡村资源,要全链条、全产品线,融合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三是开发利用乡村资源,要以洋润土,这个洋就是年轻人城里人的诗意和创意,这个土就是乡村资源土特产。
四是开发利用乡村资源,要重视宣传,特别是用好新媒体、新传播方式。
五是开发利用乡村资源,人才仍然是关键,所以开篇的时候,我们书记就讲了怎么留下沐瑶的故事。
希望有更多像沐瑶这样的年轻人,带着诗意去逐梦乡村,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文采斐然的刘社长送上的一首特别有意义的诗,我们相信大家都可以在诗和远方当中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宁,因为吾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再来聆听产业创新的第二个故事《“一朵玫瑰”托起亿元产业》,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接下来要进行分享的这位嘉宾梁旭,他来自于河南驻马店,他和大多数走出农村的人不同,他在走出多年后,又选择重新回到了农村,用一朵玫瑰托起了一方产业。和他一起做这件事的还有其他两位伙伴,而其中一位今天也来到了现场,成为了我们的梦想助力官,让我们掌声有请出他。欢迎我们的合作伙伴李红卫。
李红卫:主持人好。
主持人: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第一次看到梁旭的时候,他是怎样一个状态?
李红卫:第一次看到梁旭就是一个字“穷”,因为我们刚合伙,他连创业资金都拿不出来,还是我帮他垫的,而且还在交女朋友,电动车买不起,每天借我的电动车带着女朋友去逛街约会,让我步行回家。
主持人:当时他是这样一种状态,那你为什么信任他,愿意和他一起合作呢?
李红卫:他这个人是比较实在的,也比较专注的。
主持人:那么在你们三个人合伙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李红卫: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因为都说合伙生意难做嘛,我们三个合伙了十几年,中间也有很多争吵、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首先我们都是以公司发展为主,我们三个人的家属都不参与公司当中。第二个,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铁三角,如果说有两个人争吵的话,就会有一个人当裁判,少数服从多数。还有一个,我们三个人特长不一样,各管一块儿,谁负责的事情谁当家,就算做错了或者有损失了,我们也会互相鼓励,互相成长,也不会埋怨,这样会促使我们越来越团结,做得会越来越大。
李红卫: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因为都说合伙生意难做嘛,我们三个合伙了十几年,中间也有很多争吵、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首先我们都是以公司发展为主,我们三个人的家属都不参与公司当中。第二个,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铁三角,如果说有两个人争吵的话,就会有一个人当裁判,少数服从多数。还有一个,我们三个人特长不一样,各管一块儿,谁负责的事情谁当家,就算做错了或者有损失了,我们也会互相鼓励,互相成长,也不会埋怨,这样会促使我们越来越团结,做得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三个人可以说是一起商量着来,那你能不能来评价一下你眼中的梁旭呢?
李红卫:用两个词吧,一个词是执着,梁旭追女朋友比较执着,追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也比较专一,追上了之后就结婚了。第二个词是他创业比较执着,14年只做一件事,就是种玫瑰、提玫瑰露,中间有很多诱惑,很多挫折坎坷一直在坚持。再有他对每一件事都比较执着,比如说这次的新农民故事会,他每天晚上都准备到凌晨四五点,所以说今天我也挺期待他的演讲的。
主持人:被你说了之后,我们也特别期待这位执着的梁旭,谢谢您的梦想助力。除了他的合伙人之外,他的村民朋友也是送上了祝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VCR—
主持人:有请河南杞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旭上台分享。
《“一朵玫瑰”托起亿元产业》
河南杞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两岸的同胞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梁旭。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三个农村小伙儿是如何通过在地里种植的护肤品做到千店连锁,抖音快手销量第一名,并且平台播放量达到13亿次的。这个历程很长,长达14年。我想通过三个阶段的三个梦想来讲述我们的故事。
第一个梦想还要从14年前说起,那个时候我们三个都才20多岁,因为从小在农村生活,我深深地知道农村的苦,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不要回农村种地,地里刨不出黄金。
可是我们让父母失望了,没有考上大学,就想着通过创业来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我们每人兑了1300块钱在淘宝网卖护肤品,而我连1300块都拿不出,还是合伙人李红卫帮我垫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底子,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我们除了拼命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别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我们就16个小时,同龄人该有的娱乐,我们统统屏蔽掉专心创业。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下,再加上时代的风口,我们在淘宝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万元,我们在城市买了房,买了车,实现了逃离农村的梦想,也圆了我们父母的一个心愿。当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想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在我们这个行业有一种以油养肤的植物护肤理念是比较流行和先进的,但那是在国外。我们就想,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而且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能不能往这个方向去尝试一下呢?比如说唐代的杨贵妃泡玫瑰浴,晚清的慈禧饮玫瑰露,其实这些记载都足以说明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应用是领先的,所以植物护肤不应该是国外的首创,我们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立下了第二个梦想,要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玫瑰护肤国货品牌。
机会往往给有准备的人。当我们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就开始留意身边的一些细节,在一次助农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农户的50多亩玫瑰花滞销了,他之前是用来作花茶卖的,我们就去实地考察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刚开始不懂,我们把提取的玫瑰花水装在矿泉水瓶里挂到网上卖。谁知,还不错,很多芳疗师买了很多,这让我们信心十足,感觉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然后,我们就开始大量复制这样的模式,随着销量的增加,之前的50多亩显然不够了,我们与各县的乡村进行合作,采取的是保价包收的订单模式,让农户没有销路担忧,更没有利润担忧。每亩地净利润可以达到3500-5000元,比传统收入高2000块钱左右,所以这种模式深受农户们的喜爱,才几年的时间就从之前的几十亩扩展到上万亩。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在驻马店正阳县的唐段庄社区,这个社区和我们签订种植协议后,房前屋后,马路两边都种植了玫瑰花,连路都被改成玫瑰路。网友们调侃说:这是玫瑰社区。身为种养人,我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深感荣幸和欣慰。
这种模式走通了,我们就开始谋划进一步发展,大力推广我们的电商平台,目前梦莉娇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抖音国货品牌排行榜第30名,其中有2个单品——梦莉娇玫瑰纯露和精油手工皂,位居类目排名第一,我们从当初的1300元撬动了20多亿的芳香产业市场。
回头望,我们的发展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农村。我们不禁感叹:原来我们一直想苦苦逃离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实现第二个梦想的地方。基于当下的发展,梦莉娇的芳香植物提取基地已经成为驻马店市一号工程中国药谷的重点项目。
我也想在此隆重的场合发愿我们的第三个梦想:深耕农村,把驻马店的芳香产业做成国内的一张名片,为乡村振兴奉献我们的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园结为对梁旭的故事进行点评。
唐园结:听了梁旭分享他们三个人创业的故事,我有三点感受:第一,这是小产品大产业。总书记在山西考察黄花产业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粮棉油(粮食、棉花、油料)是传统的,那么最需要发展的是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往往都是小众的。刚刚听了梁旭的创业故事,一朵玫瑰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做成20亿甚至将来会更大的产业。他们是总书记小产品大产业生动的实践者,说明是有生命力的,说明是大有潜力的。
第二,因为他们在城里做电商,有了第一桶金,选择了到家乡去发展,现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确实是需要城里有乡村梦想的人带着资金、资本到农村去,我们党和政府期待的是这些人带动农民,带动老乡,而不是排斥老乡。梁旭等三人做到了,不仅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了他们自己的梦想,还带动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所以应当为他们点赞。
第三,他们这个产品实际上是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我们都经常听到,很多产品在国外,我们要靠国外进口,价格很高。例如盾构机,买进来一台那是天价,用坏了要修理,请他们来一次,那个修理的价格也特别高。包括玫瑰油也就是护肤品吧,真正高端的还是国外的,要引进价格也很高,但是经过他们的努力,产品成功了,我们无须大量进口了,即使进口我相信这个价格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高。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为他们点赞。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中国的新农人在农业农村领域创业故事可能有很多很多的不同,但是汇聚到一条都是“为农民,农业兴,农民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唐院长的精彩点评,唐院长的点拨,相信给我们现场以及直播客户端前正在观看直播、正在创业道路上面的新农人们更多思考的空间。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产业创新的第三个故事《一个人带动一个澳龙产业》,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陶胜,他来自于江苏常熟,在返乡创业后以己之力带动了澳龙产业。通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常熟培育了一方净土,绘就了诗和远方。今天我们同样邀请到了陶胜的爱人来到了现场,有请陆励,欢迎!
主持人:您好。
陆励:主持人好。
主持人:陆总您好,您给我们说一说,当时你认识陶胜的时候,他也是在从事农业领域吗?
陆励:不是,他开始的时候是做弱电智能化,而我是做旅游的。
主持人:那是怎样一个渊源让你们两个因此而相识呢?
陆励:缘分
主持人:这一定是缘分的力量,那么在你们俩相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
陆励:有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新农人,做农业比较辛苦,早上都起早贪黑的,但是我记得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他到了我们常熟虞山的尚湖边,给我拿蜡烛摆了一个大的爱心,还放了烟花。当时我就在想,他做农业这么忙,还能想到我的生日,让我特别感动。
主持人:真的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新农人啊,那么在创业过程当中,因为我们知道二位是夫妻创业,是不是会产生一些分歧呢?在遇到分歧的时候会怎么样?
陆励:分歧肯定是有的,在工作当中,我们会商量,谁有道理听谁的。在生活当中,肯定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两个商量,多看彼此的优点,少看缺点。我们的工作宗旨就是把工作做好,把员工带领好,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主持人:在外的大事是互相商量,但是在家的小事一定得听夫人的,是不是。
陆励:是。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他马上就要上台了,有没有什么寄语想要对他说?
陆励:想跟他说,不管农业道路上多苦多累,我们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老公加油。
主持人:谢谢陶胜的合伙人,同时也是他的夫人。我们看到陶胜确实能够把家庭和生活平衡的非常地好,那么他在工作上面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事是怎么说的。
—VCR—
主持人:有请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胜上台分享。
《一个人带动一个澳龙产业》
陶胜 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以后,我从事了弱电智能化,通过四年的打拼也使公司小有成绩,但是在有一次和爸妈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小时候住处附近的蟹塘已经荒废掉了,那个地方承载着我好多儿时的回忆,我就想,能不能把它利用起来。
传统的水产养殖已趋于饱和,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后来我选择了澳洲淡水龙虾这一新兴的养殖品种进行养殖,它的个体是传统小龙虾的3-5倍,售价也高出好几倍,所以在2010年的时候,我回到了父母废弃的那块26亩地开始了创业。
刚开始我花高价买来了2万尾虾苗,养了5个多月仅收捕上来200多只,第一年的创业已经失败了。第二年,我找了挖掘机又把那边的池塘做了高标准的改造,还买了各个地方的虾苗进行尝试,但还是存在问题。澳洲淡水龙虾苗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再放到本地,水土不服,成活率只有可怜的30%。要养好这个虾,我必须把澳洲淡水龙虾育苗的问题攻克。
然后我就盖起了大棚,买进了种虾进行实验性的繁育,种虾刚进来三四天还是好的,之后就开始陆续死亡。到一个星期以后,整桶整桶的虾往外堆在一地,当时我的心情无以言表。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又从各地买进了苗种,通过一年、两年、三年的实验,直至2015年澳洲淡水龙虾的核心问题终于被我攻克了,也成功申请到了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发明专利。
但是,当我信心满满地拿着养出来的龙虾到市场销售时,饭店看到我的虾虽然都很称赞,但是供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他们表示无法接受合作。第二年,我又在南方建立了育苗基地和农户共同养殖,最后把养殖面积扩大了2万亩,带领2000多户农户跟我养殖,现在我们一年能销售3000多吨鲜活成虾。
在这基础之上,我们也有了新的想法,刚好我老婆是做旅游专业的,那时候大环境也不好,然后我就跟她商量,在我的澳龙基地打造一个网红点,她听完之后,就带着她的团队奔赴农村,扎根农村,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成功打造成了当地的网红景点。正常的网红景点可能只能网红几个月,但是我们到现在几年了,每年的业务量都是增长的。
去年我们还拿了7亩地建了民宿、餐饮、多功能会议厅,在这基础之上,我们也响应国家的号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农业的道路上,我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成为了苏州市人大代表,也获得了“全国第三批农村创新创业支部带头人”荣誉称号,我想带领我的养殖户和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深耕农业13年,取得了以上的成绩,我将在农业道路上继续努力,砥砺前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陶总精彩的分享,听了陶总的故事,我们也是深深感受到做每一个行业都非常地不容易,也希望接下来他和他的夫人能够相互扶持,互相帮助,能够一起打造属于他们的诗和远方,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出点评专家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来到台前,为陶胜的故事进行点评。
詹新华:大家下午好,陶胜刚才演讲的时候很激动,我想他可能想起他四年的创业历程,经受过很多的曲折,还有许多成功的喜悦、家人的支持,他很感动。创业艰难,成功不易,可以理解。
听了陶胜的故事,我感触良多。陶胜是一个很年轻有为的老总,创业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城市青年才俊。回到家乡,把澳龙产业做到从无到有,取得明显的成就,他是我们回乡创业新农人的成功典范,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陶胜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换个角度看,就是我们有志于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干事的青年才俊,哪些重要因素影响着他们的成功?我也在想着这个问题,从陶胜的故事至少有这么几个因素非常重要。
首先,意愿是前提。干事创业,干什么事都是这样,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愿意,就成功了一大半,相反没有意愿,没有喜欢,要想取得成功,可能性相对来说会小得多。
陶胜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很多有志于投身农业的青年人才借鉴。只要喜欢农业农村,对农业农村发展有意愿的青年人才,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条件因素是什么样,那都是次要的,首先有这样的意愿,是成功的保障。只要有这样的意愿,这样的情怀,完全可以大胆地行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其次,方向是根本,从陶胜的故事来看,他在选择进入的行业,他是做了很多调研,也能看出他选择澳龙养殖产业,是基于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他是基于农业农村各种资源条件来去综合评估把握后做的决定。
在如何发展产业这个问题上,他选择的路径也非常清晰,从品种引进、繁育,到生产、管理、质量管控、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再到体验服务,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实际上是沿着澳龙产业全产业链这样一个方向在拓展,不断地把产业发展空间、服务功能空间和价值挖掘做得越来越好。
第三,创新是关键。创业干事,创新是关键的驱动力,从陶胜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到,在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品牌营销等等方面,他在创新下了很大的功夫。只有创新才能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攻克这些难题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创业的成功。
另外,找准合作伙伴也很重要,陶胜,非常令人羡慕,他的妻子跟他回到家乡一块来,夫妻俩各管一段,通力协作,比翼双飞,配合得非常好。最后也祝愿他们夫妻俩今后继续努力,把澳龙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得更强更大,能够带领我们更多的农民群众一块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谢谢。
主持人:谢谢詹总的点评和祝福,接下来我们即将邀请出的是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分享嘉宾,她是来自湖南湘潭的彭水平,听她来说一说参加故事会后的变化及感受,有请。
彭水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第一届故事会的分享嘉宾,来自湖南湘潭春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彭水平。很荣幸作为一名职业女农民,再一次来到美丽的海虞,来到了农民故事会的现场。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半途加入到农业队伍,创业的初期,面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问题,我啥都不懂,因此我拜了种植大户、技术能手、专家、教授为师,政府也给我指派了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导师,通过他们悉心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建议,让我在创业道路上少走了不少的弯路。
为了开拓我的视野,也给我安排了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由此我通过农民日报有幸结识了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互相交流学习,看到了农业的差异化和发展的潜力。
2021年,我参加了首届农民故事会,在故事会上我有幸认识了陈刚书记等有名的成功企业家,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我看到了农业人的坚守、坚韧与百折不挠。故事会后,我将所有嘉宾的故事带回去分享给我的伙伴,分享给协会的会员,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农业不能盲目跟风,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这样我们才是幸福的。
在我们乡镇,我们这群种粮人看到故事会后,自发地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每当一个农事活动结束,或者我们战胜了一个一个的自然灾害以后,我们都会东家出一只鸡,西家抓一只鸭,大家提着各家的农作物,自己动手,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一起聊聊天,聊一下最近农事的喜怒哀乐,一起嗑嗑瓜子、吹吹牛,吹散一下身心的疲惫,觉得我们自己是快乐的。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作为来自主席家乡的新农人,我诚挚地邀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到湘潭去作客,看看主席家乡的新农人的点滴生活。再一次感谢农民日报!感谢报社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友好的大舞台,祝愿我们的农民故事会一届比一届精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彭女士的现身说法和分享,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党建引领的第二个故事《十年让边陲小村脱胎换骨展新颜》,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接下来即将出场的这位万仁军,来自黑龙江省的生德库村,这里曾经是一个边陲贫困村,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市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万仁军用他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一个基层党员的本色,同时我们也采访了生德库村的村民,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有请抚远市浓江乡生德库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万仁军上台分享。
《十年让边陲小村脱胎换骨展新颜》
万仁军 抚远市浓江乡生德库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来自祖国东极抚远市,我叫万仁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怀有刻骨家乡情怀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我任职十年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我带领全村百姓,把一个差点被洪水抹掉的小渔村,建成现在有点像共产主义的新农村,这是怎样做到的?那得从我的第一个故事讲起。
2013年3月,我就任生德库村党支部书记。新官的“火”刚刚被点燃,就被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当头浇灭了。当年8月,黑龙江江水暴涨,紧邻黑龙江沿岸的生德库村300多户、700多人,顷刻间陷入了困境。大多数村民都跑了,我独自一人站在水坝上,看着被水淹没的村子,我真的想一头扎进大江里,可是我又想了想,党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我在我心中定下了一生不悔的决定,我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我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得有力、比登天还难,房屋倒塌200多栋,水、电、路全部损毁,我们村直接被列为全省重点贫困村,村党支部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在这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情怀”。我要用真心去感召,我要用实干去牵引,只要我村书记在,我就不能让村子散了,班子垮了。
我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是磁铁效应。有了决心和豪言壮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怎么能让村民回来呢?怎么能让损毁的设施设备恢复起来呢?怎么能让班子团结起来?怎么能让党员发挥榜样作用?我与一名老党员商量,让他们对生德库的眷恋情怀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他们,让他们回村重建家园。为了给这块磁铁增加“磁性”,我用“两个恢复”作抓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走着走着,后面的脚印越跟越多,越跟越坚实。
我着手新建了21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修建了400平方党建公园,打造村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彻底改善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环境,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现由31人组成生德库村爱心服务队,服务助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活动。同时,积极与北大荒对接,共同创建联合党支部,打造垦地联动党建品牌,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班子成员回来了,村民也陆续回来了,灾后的生德库第一次有了生机。
接着,我积极探索新产业,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将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植入北大荒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做到采、种、销一体化管理。2023年托管面积已达18500亩;建设占地1200平方米的生德库村拌肥加工站,覆盖周边托管土地10多万亩,拌肥站的投产让村民用上质量高价格低的放心肥。目前已累计销售肥料4500吨,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万元。这样富裕的村子有谁不想回来,有谁不抢着回来。
我第三个故事讲的就是我多了40个爹妈。大灾过后,我发现,这些老人们日渐消瘦,而且脾气也越来越大,就连过去一直和睦的家庭,也常常闹矛盾。这比在我心里剜肉还疼。我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村里富了,我们兜里有钱了,该给谁花?”大家异口同声:“给爹妈!”
于是,生德库村扩建了1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打造了文化长廊。村委会免费为60岁以上村民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65岁以上老人准备生日蛋糕,每月10日为村民免费开展理发服务。 建立“爱心康养食堂”,为65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我有时也到“爹妈”的食堂吃一顿,和老人们交交心,拉拉话,顺便听听他们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欢声笑语中,大家感到家乡情怀更浓了,工作、生活的信心更足了。走出食堂,我感到:炽烈阳光下,院子里的党徽更加红艳了。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委员张天佑到台前,对万仁军的故事进行点评。
张天佑:各位线上的朋友和线下的领导,大家好!大家说,刚才仁军书记激情澎湃地讲了三个故事,讲得好不好?
观众:好。
张天佑:其实我作为一名职业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他其实干得比讲得更好。在会前我找他聊了聊,他跟我分享了当村书记十年来的三个瞬间,三个故事,就是除了这三个故事之外的另外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总结为他最艰难的时刻,就是在那场洪水发生之后,政府要负责对受灾的房屋进行定损和补偿,当时为了多给自己争取利益,他三叔家的三姐夫找到了他,要求给他们家的房子多认定损失,这样可多得一点补偿。但是仁军拒绝了,后来他们家的车被三姐夫给砸了。但仁军家的土房子却主动退出了认定,没有去领补偿,这是第一个故事,所以他当时特别艰难。
第二个故事,是他最难过的时候。2018年10月,担任村支书的他正好赶上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第三方评估迎检。因为我曾经做过挂职干部,所以我知道,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但在此时,仁军63岁的母亲因为得癌症被送进了佳木斯市医院,他的大哥给他打电话说,兄弟,快回来吧,看样子咱娘够呛了。此时,他的选择是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当他等到第三方评估结束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已经合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他。他说,这是他今生最为遗憾和悲痛的时刻,但考核的成绩是满分,是全佳木斯市第一名。
第三个故事是他最令人感动的故事,2021年10月份,他因为疾病和长期劳累被摘掉了一个肾,村民们得知消息之后,拎着家里的蘑菇、柴鸡,笨鸡蛋去县城里看他,礼品堆着满满的一地。他说,这是他最感动的时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十周年,这十年也是仁军书记脚踏乡村大地,经历脱贫攻坚拔寨期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期的十年。
我听了他的分享之后,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在他的村子里,这十年经历了四个变化。
第一个是基础设施之变,村里面历史上第一次把水泥路和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第二是产业格局之变,以前单打独斗的小生产变成拥有十多项产业的强村,村集体资产由负债60万变成纯收入200多万。第三个是干部作风之变,最重要的是民心版图之变,刚才大家看到了,抚远是中国最东边的城市,滔滔的黑龙江对岸就是辽阔的俄罗斯,他们这一个村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的移民,我想仁军书记用他自己十年的足迹,不仅守住了祖国版图的完整,同时也守住了民心版图的完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稳地把国旗插在了祖国的边疆,牢牢地把党旗插在了人民的心上。
此时此刻,我想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结束我的点评:村子行不行全靠领路人,产业强不强全看领头羊。让我们一起致敬仁军书记,致敬正在筚路蓝缕、付诸奉献的乡村振兴一线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你们辛苦了。
主持人:谢谢张委员十分精彩的点评,其实每个人在了解中国新农民故事后,都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瞬间,而正是这点滴的瞬间才组成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幅美好的蓝图和画卷。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产业创新的第四个故事,《由农业门外汉到大棚蒜薹第一人》,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马广法,来自山东兰陵县。大家都知道,兰陵县原名苍山县,“苍山大蒜”驰名中外,是传统的大蒜主产区,而马广法却不甘于普通的大蒜种植。在创新探索中,他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期间有一个人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那就是高级农艺师李朝恒老师。今天我们也把李老师邀请到了现场,我们邀请李老师上场。您好,李老师!还记得当时马广法第一次找到你是怎样的一个瞬间吗?
李朝恒:我是在2017年新兴农业职业培训班上认识的马广法。当时我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课的内容是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下课后马广法找到我说,听了我的讲课很受启发,想跟着我研究大棚蒜种植,我看他说得很诚恳,很真挚,就同意了他的想法,和他一起研究大棚蒜种植技术。
主持人:从您的表述当中,其实也能感受到,其实您是马广法的创业导师了,对不对?
李朝恒:不敢说。
主持人:那么在您遇到他之前,我们的大蒜有没有付诸实践呢?有没有在田间地头进行推广和种植呢?
李朝恒:把大蒜种在大棚里,在当时全国没有先例,我在之前做了一些研究,但是还有一些技术障碍没有解决,所有的配套技术也没有付诸于实践,没有在田间实际的种植,是马广法探索了棚内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关,完善了大棚蒜种植技术。经过我们一年多的辛苦付出,成功研究出了全国首创的大棚蒜种植配套技术。
主持人:也是在您的指导之下,二人通力合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是不是?
李朝恒:也算是吧。
主持人:您也说到取得了很多全国第一,有哪些全国第一啊?
李朝恒:大棚蒜种植技术是全国首创,蒜薹在2月份就能下来,这也是北方蒜苔品种最早的。
主持人:这个太厉害了,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李老师。最后马广法即将进行演讲了,有没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李朝恒:马广法做事认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他不但能把知识掌握了,并且还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攻克了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进一步完善了配套技术,我想跟他说,继续努力,马广法加油。
主持人:好,谢谢李老师的助力,请入席就座。除了李老师之外,马广法的朋友以及村民也是献上了视频致辞,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VCR—
主持人:有请兰陵县长城镇清野家庭农场场长马广法上台分享。
《由农业门外汉到大棚蒜薹第一人》
马广法 兰陵县长城镇清野家庭农场场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马广法,来自山东省兰陵县。2016年以前,我是跑运输的,在跑运输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当时我的家乡长城镇一带都种植大蒜和玉米,农民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当时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回老家种植大棚蔬菜,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这个时候我就和老婆商议,我想回家种植大棚蔬菜,当时我老婆坚决不同意,她说:“我们刚从老家搬出来,现在又不会种地,也不懂技术,如果种不好人家不笑话咱吗?”就因为这个事情,我们经常吵架。最后我背着老婆,把货车卖掉,拿着卖车的37万回到村里,流转了土地,开始种菜卖菜。就因为这个事情,我老婆六个多月不理我、没和我见一面、没给我做过一顿饭、没给我洗过一件衣服,我一个人住在大棚里,她住在家里。
刚开始的时候真是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啥也不行,真是隔行如隔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种植了20多亩露地大蒜,当时前景也不好,亏了不少钱。我从190多斤的膘肥大汉瘦到了160斤,又黑又瘦,这个时候我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她把家里仅有的20多万给我送来,到此为止,把我积攒十年50多万全部投在这片土地上。我本以为有投入就有回报,没想到在2017年我种的20多亩大蒜又让我亏了钱。当时正赶上了蒜贱伤农的年份,人家上午卖蒜薹的时候是每斤1.7-1.8元,我下午卖蒜薹的时候是0.5-0.8元,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利早值千金。就在那一年,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把大蒜种在大棚里。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好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遇到了我的老师李朝恒。当时我找到了我的老师,我跟他说,我要把大蒜种在大棚里。李老师告诉我,大棚蒜实验可能会吃好多苦,因为没有案例可查。当时我和李老师说:不管吃多大的苦,我也要种大棚蒜,我要把这个技术实验出来。李老师说,没案例可查,那你就自己摸索。对,我说我自己摸索,成功不成功我都要试试。就在2017年的秋天,李老师给我找了全国26个大蒜品种在大棚里实验。
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四个多月里,我没白天、没黑夜地吃住在大棚里,就连春节我都住在大棚里,没有回家。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经过寒冷和生病,我依然没有放弃种植大棚蒜的这种梦想。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春节前李老师到大棚里看我。他到大棚里找到我的时候,发现我一个人在大棚里睡觉。他用手一摸我的额头,发现我发烧了,他把我送到医院的时候,一量体温39度多。他跟我说,广法,不要急于求成,身体要紧。我说,李老师,我是中华好男儿,骨子里有一股韧劲,我要把大棚蒜给种出来,让这片黑土地上刨出金子来。
就这样我坚持了四个多月,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让我找出了最适合大棚种植的大蒜品种“清野一号”。实现阳历三月份上旬就可以采收,亩产蒜薹1800多斤,蒜头1400多斤,提前上市2个多月,做到了长江以北上市最早、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
当时我实验成功大棚蒜的时候,好多人来参观,很多人都跟我说,这么好的蒜薹这么贵,应该自己种植,独占市场,肯定能赚大钱。我当时就在想,是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当时因为我不懂技术吃了好多苦,所以我要把这项技术免费地教给农户。到目前为止,我带动的兰陵县种植大蒜的农户数量达到3000多户,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
2023年3月,中央电视台到我的大棚进行了报道宣传,我的流量更是增长了一波。2023年我的大棚蒜最高价卖到18块钱/斤,平均价格卖到12.8元/斤,农户增收达2亿多元。就这样,靠着中央电视台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大棚蒜,我也为全国大蒜产业发展提档升级闯出了一个新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献出了我自己的一份力量。大棚蒜创新研发成功了,我也成为了当地的小能人、土专家、田秀才。平时我就是一个农民,土生土长的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有全国的朋友如果想种大棚蒜,我都免费支持,免费指导。
目前已发展到江苏南京和徐州、湖北宜昌、河北邯郸、陕西等地。因为中央电视台对我作宣传,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大棚蒜。平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种给乡亲看,带着乡亲干,从地里面刨出金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追寻三农发展的脚步,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我要把梦想和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
最后我在这里诚挚地邀请大家到我的家乡作客,好客山东欢迎您,红色沂蒙欢迎您,大美兰陵欢迎您,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作客,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马场长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上台为马广法的故事进行点评。
詹新华:马广法场长给我们分享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作为新农民的代表无疑是做得很成功的。新农民和传统农民相比,究竟新在什么地方?从他的故事里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新。今天上午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所讲的也是受他这个故事的启发。
首先就是新的概念,马广法和他的妻子从事运输,而且已经定居在城市,但是我想他从户籍身份来说仍然是农民,他从事运输业定居城市,主动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产业,看出来新农民已经从过去的身份概念转变成现在自主选择从事现代农业产业的职业概念。
第二个是新的素质,从马广法身上能够看出,确实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要说懂技术,从农业产业前半程来说,他确实是门外汉,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一窍不通,但是他很执着,老师也夸他了,善于钻研。得益于党和政府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和老师的帮助,他成了大棚蒜种植的专家。从善经营来看,从后端来说,尤其是市场营销上,他常年跑运输,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和对极少数蒜薹商机的洞察很敏锐,是有这个天赋的,具备了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三个是新的追求,从马广法的故事来看,马场长是一个有情怀的新农民,懂得感恩,也善于回报,很有情怀,愿意在自己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无私帮助更多的农民发展大棚蒜薹产业。今天马场长站在台上给大家分享,他作为新农民做的非常棒,要为他点赞,当然也要为高素质农民培训这项党和政府的政策点赞,为他的老师点赞——学生成功了,是老师的荣耀,谢谢。
主持人:谢谢詹总的点评,接下来我们来聆听基层服务的第二个故事《做农民身边贴心的公务员》,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韦胜难来自于广西东兰县,在工作过程中,她无私奉献,堪称人民群众身边的活雷锋。我们采访到了她的同事和领导,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她的,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有请东兰县农村经济合作指导中心主任韦胜难上台分享。
《甘当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上的老黄牛》
广西东兰县农村合作经济指导中心主任 韦胜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叫韦胜难,去年8月30日,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无比荣幸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我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困的壮族农民家庭。年幼时,看着长辈千辛万苦,依然是食不果腹,便萌生了“学农业技术,让大家都吃饱饭”的梦想。1990年7月我从农校毕业,为了实现梦想,我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农技推广站,正式开启了服务“三农”的人生之路。
那时杂交种子还没普及,粮食要增产必须在良种推广上下苦功夫。常常我是累得口干舌燥,灰头土脸,乡亲们依然半信半疑。我每天早上愉悦而出,疲惫而归,父亲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我、支持我。让我拿自家的田地做试验,又陪着我在屯里挨家挨户动员。那年,屯里的田地都成为我的试验田,成了全乡杂交种子推广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招牌!那年,全乡粮食产量实现翻倍增产。那一年,我21岁,而这一晃就是33个春秋。
忘不了2007年那个清晨寒风刺骨,我驾驶家里唯一的男式摩托车前往鸾坡村,上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天我的摩托车在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上跌跌撞撞前行,远处村庄常常传来喊声:“嗨!指导员!听到车声就知道你来了”。我不因山高路险而退缩,凭着一口不服输的拼劲,在鸾坡村成功打造了全县第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屯,而我也有幸荣获“河池市优秀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称号。
忘不了2012年4月18日,我接到县里下发的派驻文件,立刻赶赴全县最边远的板坡村担任第一书记。村里的事情可真多啊,这家农田出现问题,那户农产品滞销了,这边山林地纠纷,那边行路难等等。作为第一书记,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我必须尽我所能!如今,板坡村从“后进村”跨入“先进村”,成为千亩花椒示范基地。
忘不了2020年大年初六的那个早上,我接到通知,要我马上到弄兰村担任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突击队队长,我看着襁褓里未满百日的孙女,再看看双目失明的大哥,我却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潸然泪下。我亲过孙女,道别大哥,愧疚嘱托儿媳几句,便带上简单的行李前往弄兰村。到了村里,马上组织突击队、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对策,设定作战方案,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同时也成功创建弄兰村吴茱萸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
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初心使命,为了“大家”,我舍“小家”,这些我的家人都看在眼里,默默地支持着。
亲友朱江瑶:在胜难姨前往弄兰村开始调研石山产业开发的途中,她两次因为路滑摔倒,伤到了后脑、手臂和腰部,这些事后从她口中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让家里人无比心疼。那些忍着伤痛、咬牙坚持的日日夜夜,她一个人是怎么扛下来的?好在,经过9个月的努力奋战,深度贫困村弄兰村如期摘帽,东兰县也成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当胜难姨再次回到家见到小孙女的时候,小孙女已经会喊奶奶了。
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胜难姨也在助推东兰县特色产业发展卯足了劲!东兰素有“风物还是东兰好”的美誉。为了让东兰的好风物走出大山,胜难姨把目光投向了农林种植最普遍的东兰板栗。2016年12月,胜难姨带上一沓沓自已亲手撰写的“东兰板栗地理标志”申报材料 “进京赶考”,优质的“东兰板栗”最终获得了“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
以此为起点,胜难姨先后指导创建了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3家农业发展公司、32个名特优水果种植基地和4个星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助力打造东兰板栗、三乌鸡,油茶、食用菌等一批批“绿色食品”,东兰特色农业产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成为了区人民发家致富的新亮点。
韦胜难: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年少时,因为一颗悯农之心,我毅然决然踏上了农业人之路;成年时,因为一颗为农之心,我义无反顾地在这条农业人之路上躬耕不止;而今已经知天命之年的我,依然愿意为那片红色热土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甘当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上的老黄牛,不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光荣称号。
欢迎大家来广西东兰县革命老区做客,热情好客的东兰人民会唱着山歌、敲着铜鼓,等您来!
主持人:谢谢二位的精彩分享!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位甘愿奉献,不为回报的基层活雷锋形象,也请您留步,能不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
朱江瑶:大家好我是东兰县自然资源局的一名基层干部。
主持人:刚才从您的讲述当中一直听到您喊胜难姨,您和我们这位分享人是什么关系呢?
朱江瑶:她是我的表姨。
主持人:那么表姨在基层三农工作中,可以说是甘于奉献,有没有给你一些启发?
朱江瑶:胜难姨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永葆初心、甘于奉献、善于专钻的人,我希望以后能够像她一样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贴心的基层干部,她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骄傲。
主持人:谢谢胜难姨,同时也谢谢您的分享!也正是因为有了像韦胜难这样的干部任劳任怨的工作,才有了我们的国家昌盛,才有我们乡村的振兴发展。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妇女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钱斌上台,对韦胜难的故事进行点评。
孙钱斌:我今天点评的两个新农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资历都非常资深。一个是北京顺义的陈领,他是干了40年的农机人,而我们的韦胜难干了30多年,我觉得可能跟这个行业有点关系,因为农业首先它是一个良心行业,如果没有一颗悯农之心,他是坚持不了这么久的。另外,它需要长期主义,如果你抱着短期功利主义的想法去做这个事情,可能这个事情未必能干得好。他们两位真的是资深的新农民,干了40年,30年,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值得我们尊敬。
我从韦胜难几个身份说起吧,她是一个农艺师,一个基层的农技人员,这个角色实际上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或者乡村振兴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讲,传统的农耕文明和现代的农耕科技怎么融合,这里面其实农艺师、农技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一个桥梁纽带,他们是真正为基层农民,为基层农业产业赋能的人。
另外,她又是一个公务员,从她的履历来看,当过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还当过脱贫攻坚的突击队长,应该说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她最后获得了一个特别高的荣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其实对公务员来说,人民满意应该说是至高荣誉,真正好的公务员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民满意。
第三个身份她是一个职业女性,从女性角度来看,她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特别执着,特别坚韧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我这几年也采访过很多女性驻村第一书记、新农人,她们相较于男干部来说,付出了更多,实际上他们舍弃了很多本身女性应该享受的东西,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特别尊敬的。
从这几个身份来看,她的确是一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向韦胜难致敬!谢谢!
主持人:谢谢孙社长的点评!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产业创新的第五个故事《弃商从农,红色沃土再现产业传奇》,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张桥来自著名的苹果之乡陕西旬邑县,他扎根在这片热土,追寻自己的苹果梦,让红彤彤的苹果变成乡亲的致富果。我们采访到了当地的领导及农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有请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桥上台分享。
《弃商从农 ,红色沃土再现产业传奇》
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张桥,来自革命老区陕西省旬邑县,我也是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我们公司是集苹果种植、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公司。
我是从大学毕业到体制内,再到辞职下海,再到普通商业工厂,再转回农业,这样转了一圈。
1999年我大学毕业,一直在体制内工作,过着很稳当的生活。但是到了2012年的时候,我想实现更大的梦想,也想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我就选择了辞职下海。2012-2014年,我在新疆做生意的时候看到了大农业,尤其是水果规模化种植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轻人工,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模式。
那么我在想,我的家乡陕西咸阳也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为什么我不能回我的家乡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去做一个规模化种植的苹果园。2015年这个想法一直在触动着我,在2015年年中的时候,我毅然放弃了在新疆快速成长的工厂,于年底回到了我的家乡陕西咸阳市,为了寻找一块适应于最佳苹果优生区的区域,我在陕西省走了几万公里,终于把这个地方确定到了陕西省旬邑县土桥镇,这个地方是北纬35度,东经106度,海拔1200米,昼夜温差大,而且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都适应于苹果的生长。那么怎么样才能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种植苹果呢?我去了欧洲,也访问了日本,看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模式、最先进的苹果供应链。回来以后我发现,要种植好苹果、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我走访了当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走访过程中有幸结识了马锋旺老师,马锋旺老师当时是西农大园艺学院的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西北知名的苹果专家。
然后我跟马老师共同探讨了怎样在西北发展规模化的苹果种植,针对它的种植模式,发展品种,未来的方向,我们探讨了一天时间,就这样我从一个经商的人跨入到了农业大门,开始搞苹果种植。
2017年的时候,我们作出的奉献已经初显成效,截至2017年,我们的规模化种植发展到1500亩,托管的贫困户和老化果园接近1万亩,那时候我们和马老师和当地政府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政校企产学研”,我们有政府的资源做支撑,然后有西农大这样的大专院校给我们做科技引领,有我们企业进行推广和示范,这种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
发展到今天,公司自有果园面积已经发展到2600亩,有5000吨气调库的存量,合作社托管了1.5万亩果园。马老师去年也成为了苹果国家产业首席科学家,我们在共同成长。
发展到今天,我发现在农业这条路上真的很艰苦,它充满了挑战,也有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惧这种挑战,我深爱着家乡那片土地,我也深爱着我打造的这片苹果园。如果今天有人说,让我离开它,让我抛弃它,除非是我生命终止的那一天。这就是所说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
在发展过程当中,我跟马老师和当地政府贴近合作。作为新农人,我们不止投入的是资金,我们投入更多的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我的青春年华。在座的诸位可能跟我是一样的,这条路很苦,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今天我来到了美丽的海虞镇铜官山村,我很羡慕铜官山发展得这么好,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们资本的介入,通过我们的商业模式,把杵在黄土高原上的家乡也打造得和铜官山相媲美,和铜官山村民的收入相媲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苹果产业的时候曾经说过“小苹果大产业”,我相信,在我们的深耕下,我们能把杵在西北黄土高原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
今天我在这里参加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我想把我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我想感染和号召更多的知识青年投入到大农业中来,未来的农业潜力无限,未来的商业也是在农业的延伸当中。我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我相信未来也会有很多的知识青年像我们这样投入到大农业中去,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出力,为我们作为强农之国而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总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天金到台上,对张桥的故事进行点评。
刘天金:大家好,又见面了,上一次说特别荣幸说了两位巾帼,其实还是有遗憾,你看这次上来就挺遗憾的,大家千万别误会,不要因为张桥总是男的,我就挺遗憾。其实说句悄悄话,要真有这想法,咱也不能说出来,这样得罪张桥总,张桥总在网上一宣布,旬邑县苹果不卖刘天金了,这么好吃的旬邑苹果,那我损失太大了。
那到底是遗憾什么呢?其实说回来还是跟张桥总有关系,刚才张桥总讲了,他搞工程搞得风生水起,很有成效。但那个时候回去搞苹果产业,而且很成功,半路出家。我大学是学果树的,到今天别说搞苹果产业,我一个苹果也没种出来,你说遗不遗憾。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还有两个年头就六十岁了,是不是到了六十岁以后再去创业,跟着张桥总种苹果。张桥总半路出家都成功了,我再半路回家难道能失败?再说了,我也参加过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也学到很多经验了,收获很大。
张桥总分享的创业经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要创业,尤其是要在农业领域创业,首先需要勇气,没点儿勇气孩子真迈不出这一步。另外,还得讲科学,没有勇气你不会去干,不讲科学干不成。其实刚才张桥总讲了很多科学的东西,他去搞苹果,尽管他不像我这样大学学果树的,但他走了9万多公里选苹果的优生区、适生地,这就是讲科学。然后他和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紧密对接,深度合作,这也是在用科技力量,后面他搞绿色可持续发展,还是在讲科学。品质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提升都需要科学,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科技的支撑。
第二个就是要用一种好的合作模式,和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既能够帮助带动农民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最后希望有更多像张桥总这样现代农业企业家能够和农民一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社长的点评,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基层服务的第三个故事,也是今天最后一个故事《高原上的农机大王》,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陶旺,他来自云南盈江县,他成立农机合作社,将小农户有机融入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同样,在农机这条道路上,他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人支持,那就是他的爱人段晓燕,今天他的爱人也来到了现场,我们有请出段。
主持人:你好,段女士。
段晓燕:主持人好。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当时你们二位是怎样认识的呢?
段晓燕:我们是在一个饭局上认识的。
主持人:那当时是被他怎样吸引到的?
段晓燕:他比较积极,为人处世很低调,敢于担当,和他在一起感觉他总能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主持人:就是传说中的“阳光男孩”啊!但是我听说,你们在创业初期的第一桶金被他拿走去买农业机械了,那会儿您是怎样的心情啊?
段晓燕:当他把那些钱几乎全部用来购买机械设备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我是不支持的,我感觉那样挺冒险,但是又找不到不支持他的理由,最后实际上是完全支持了他的。
主持人:最后还是妥协了。
段晓燕:对对。
主持人:但是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接下来陶旺要进行分享了,有没有什么想要对他说的呢?
段晓燕:希望你能坚守初心,做好新农业,竭尽全力,为中国的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管未来的路如何,我会与你风雨同舟,支持你,期待你的表现,加油!
主持人:谢谢段总温柔有力的支持,请回席就坐。除了夫人支持之外,我们也采访到了陶旺合作社的同事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有请盈江县旧城镇顺程农机收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旺上台分享
《高原上的农机大王》
陶旺 盈江县旧城镇顺程农机收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尊敬的领导、全场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叫陶旺,来自中国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盈江县是云南省八大平坝之一,是有名的滇西南粮蔗之乡,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油料基地县、糖料基地县,被誉为“中华翡翠毛料城”和“中国坚果之乡”。今天能到现场参加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倍感荣幸。过去九年,合作社水稻生产全程托管种植面积突破310万亩,产出的稻谷累计超过180万吨,能够养活盈江30万人口近40年。
下面我围绕合作社,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2019年9月,我们北上支援东三省的故事。当时一场可恨的台风席卷了北方的大部分水稻,稻田里面普遍受灾严重,导致北方大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基本没法下田作业。9月21日晚上,我同时接到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求助电话,随后我们立刻召开会议,制定抢收计划。六天后,48台轻型收割机完成了调度装车拉运工作,并运往目的地。十天后57名收割机操作手经过四次航班中转,跨越4000多公里抵达目的地,所有操作手和机械装备全部进入抢收状态。苦战45天,累计完成水稻抢收面积81740亩,实现收益572万元。此次参与跨区作业的操作手中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兄弟,有些操作手就连德宏州府芒市100多公里远的地方都没去过,他们克服了路途遥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等,顺利完成了此次艰巨的跨区抢收任务。
下面一个故事是为保护好洱海环境,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开始,洱海蓝藻多次爆发,生态环境恶化。为减少农业面源对洱海的水质污染,农民在洱海流域的土地都实行了统一流转,但要把地种好又保护好洱海谈何容易,只有绿色有机种植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随后,云南省农垦集团联系到我们,我们顺利成为土地的守护者,从基地的前期建设,到后期的耕、种、管、收及稻谷的运输全部由合作社统筹完成。2021年3月9日至9月27日,在长达180多天的默默坚守后,20674亩绿色有机模式种植的水稻终于迎来了秋收的喜悦,平均亩产达到582公斤,累计产出的稻谷12000多吨,顺利通过AAA绿色食品级检测达标,并通过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大米的品牌就叫“洱海留香”,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云垦优选”选购我们的高原有机大米品赏。三年的持续坚守,洱海的水绿起来了,海菜花又艳丽地绽放了,合作社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第三个故事是修复土壤肥力种植有机水稻的故事。湿地公园开发建设占用了部分基本农田,合作社中标入围成为4744亩土地的全程守护者,从前期土地平整,后期的水稻耕、种、管、收及运输,全部由合作社统筹完成,基地生产全部采取绿色有机方案实施。
2022年3月26日至9月5日,又是长达180多天的默默坚守,荒废的土地上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虽然平均亩产只有279公斤,但是能在湿地恢复基本农田的土壤里种植出这个产量,并且达标绿色有机,在众人眼中已经称得上是奇迹了,“寻味万水千山,还是一座保山”,我们的大米品牌叫“青华稻香”,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一座保山”购买我们生产的高原特色大米品尝。经过两年的科学地力有机培肥,土壤肥力恢复得非常不错,现在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今年的产量会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农业田园山水画!
历时九年,合作社全体社员在我的带领下,把热血挥洒在红土地上,用汗水谱写新农民故事。对农业而言,我们做到了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务农受尊重;对农业而言,我们突破了机械化制约,提升了效率,用智能化提升了产量,用职业化提升了价值;对环境而言,我们做到了让山清起来,让水绿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今天有幸在这里聆听全国新农民代表的故事,我倍受鼓舞!顺程人将继续坚守初心,在农业智慧生产,无人化生产的道路上提供更多的“顺程模式”,贡献更多的顺程力量。那个美丽的地方德宏,欢迎各位领导和全场嘉宾去作客,热情好客的傣族等民族同胞欢迎你们的到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陶理事长的分享,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李永生上台,对陶旺的故事进行点评。
李永生:谢谢陶旺理事长的压轴分享,他分享的三个故事都跟水稻有关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故事,2019年9月,带着57个民族的好兄弟辗转4000多公里驰援东北抢收水稻,这是多么好的民族兄弟,情真意切。后面两个故事也跟水稻有关,从这三个故事还能看到他们的大情怀或者说大格局。你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洱海种植的绿色水稻,根本上解决的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要提高洱海的品质。第三个故事是要把无肥力的生土改变成熟土。
这就是总书记讲的国之大者,他们这个团队都落实在了实际的行动上。今天早上我来的时候特别巧,他们两口子在那儿推介洱海香稻,我说当年那么多机械怎么运过去的?他说,我搞物流运过去的。那我说,现在你那边还有业务怎么解决的呢?他说,我现在不用运车了,我买了一批机器就放在东北,所以我真心的期待陶总在西南边陲,哪天拿一个手机就能够在云南指挥东北的联合收割机,用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实现收割。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像陶旺董事长这样的人,有更多新时代的新农民能种好粮食,种出好的效益,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让我们记住云南高原有一个农机王,他的名字叫陶旺。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总精彩的点评。今天我们一共聆听了15位分享人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三农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所创造的、所希冀的、所憧憬的现代农业的新活力、现代农民的新面貌、现代农村的新景象。他们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将与家乡共同发展,相互成就。
接下来我们有请这15位分享人来到台前,同时有请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常熟市海虞镇人大主席陶俊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陈仕林上台,为他们颁发证书,掌声有请!
—颁发证书—
主持人:请台上嘉宾留步,也有请台下的领导上台,一起和他们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鼓掌,祝福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稳健。请各位领导、各位分享人台下就座。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第三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15位故事分享人到目前已经全部分享完成。15个故事,15种人生。他们根植厚土,默默耕耘,他们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用科技赋能农业,把丰收带给农民。他们是平凡而质朴的“三农”工作者,他们结合自身实践诠释了“三农”工作者的初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本次活动到此结束,我们明年再相会!
(结束)